专利工程专栏
 

专利大战突显知识产权价值 亚洲抢设IP管理公司

作者╱北美智权 法规研究组
2011/09/30

IP业界常强调知识产权价值的重要,但一般大众往往无法理解知识产权的价值何在,可是价值若能转化为价格,状况就有了变化。近期一连串高额、高能见度的专利转手交易,尤其Google花125亿美元买下Motorola Mobility,取得该公司逾17000件专利的所有权,不仅让一干相关及不相关的企业股价飙涨、媒体连日大篇幅报导,很多平日甚少关心知识产权事务的企业高阶经理人,也开始回头到自家专利库翻找,期待能从中挖出黄金来套现。

其实,如何将无形的创新价值转换为有形的商业化资产,长久以来,一直是知识产权制度重要的讨论课题,着手实践者,也不限于民间企业,历史悠久的英国技术集团(British Technology Group;BTG)、近期开始迎头赶上的亚洲各国,都是例证。

官方背景的知识产权投资管理公司

1949年工党执政期间,英国政府成立国家研究发展公司(National Research Development Corporation;NRDC),以利用专利申请等方式,让二战期间国防研究单位的战时发明发挥最大经济效益。1975年英国政府又成立国家企业委员会(National Enterprise Board;NEB),扩大公部门的产业投资。保守党政府上台后,NEB、NRDC权责弱化,并于1981年合并改组为英国技术集BTG。

BTG是一家专攻技术移转业务的公营企业,依法需保护英国公部门资助实体的知识产权成果,并协助其商品化变现。八○年代英国政府大量出脱公有事业持股,BTG亦转变为民营企业,1995年在伦敦证交所挂牌上市,目前营收主要来自实际产品销售及权利金收入,主攻项目则由草创之初的军需发明跨入医疗领域。

亚洲国家近年也陆续出现类似规画,而且根据媒体报导,此一趋势似乎与2007年Intellectual Ventures(高智;IV)(请参考《北美知识产权报》第19期〈改变的先驱:IV、AST与RPX〉)触角伸入亚洲有关。相对于其它已开发国家,亚洲国家即使有零星的技术转移平台、媒合机制,多半也只建构出非常初阶的发展雏型,在IV眼中,亚洲没有既成的游戏规则,少了这层束缚,发展潜力可期。2009年IV宣布进一步拓展亚洲业务,大举购买日本、韩国专利,自此之后,日韩等国的官方布局动作明显转趋积极。

例如,高端医疗技术一直是日本强项,但直到去年8、9月间,日本才首度出现生命科学类知识产权基金Life-Science Intellectual Property Platform Fund(LSIP),打算在3年内搜购大学及其它研究机构未实施的胚胎干细胞、癌症、阿兹海默症、生物标记类专利,从事进一步研究、重新整合包装,提升专利价值后,再授权日本国内外企业开发新药疗法。而以上业务都需要银弹支持,目前已知其金主除了武田制药等知名企业之外,Innovation Network Corporation of Japan(产业革新机构;INCJ)最多亦将投入10亿日圆。

INCJ成立于2009年7月,官方网站上的数据显示,INCJ预备营运15年,资本额920.1亿日圆(日本政府出资820亿日圆,另有19家民间企业、金融机构及个人投资人共同出资100.1亿圆),日本政府并承诺提供8,000亿日圆投资担保,换言之,换算其投资规模最多约可达到百亿美元水平。

韩国政府则是在2009年先宣布要仿效IV模式成立知识产权管理实体,2010年分别成立IP Cube Partners及Intellectual Discovery两家公司:大学院校,例如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高丽大学、延世大学等,其发明构思可经由前者协助取得专利、予以商品化;后者则计划搜购优质专利,开展售权业务、协助出资人对付外国Patent Troll。

其中Intellectual Discovery预定在2015年结束前募集5,000亿韩元资金(政府及民间各出资2,000、3,000亿韩元),规模虽大,但据媒体报导,集资过程不算顺遂。尽管如此,Intellectual Discovery已锁定10大领域,自今年8月起投入初步募到的500亿韩元(政府预算支持333亿韩元,余为该公司自行筹募)购买所需专利,踏出建构优质专利池的第一步。

此外,台湾工研院亦有成立智财银行(IP Bank)的打算,根据报导,台湾IP Bank初步将锁定智能手持装置、LED等产业成立反诉型基金,未来将再推出信托型及布局型基金,其中反诉型及布局型基金规模初步设定为新台币3~5亿元。而目前以专利拍卖业务为主的中国技术交易所(CTEX;中技所),除可媒介中国企业购买HP等外国企业专利,据传也有意推出IV模式基金,由中方投资人认购出资,购买中外研究及学术单位的IP权利。

机会与挑战

前述知识产权管理公司几乎全都指明要买大学院校的发明,主要是因为学术机构虽然有质与量皆可观的研发成果,但应用比率偏低,根据《朝日新闻》先前报导,日本各大学大概只有20%的专利投入使用。其实很多学校及研究单位,甚至是民间企业,都设有技术授权或移转单位,但都无法跨越组织壁垒,只能卖自家知识产权产品,缺乏整合,而且学术单位通常只针对研究内容申请专利,外围相关技术未一并取得充分保护,种种因素致使其卖相欠佳,加上不熟悉专利买卖授权运作,知识产权价值未能进一步提升。

然而,循IV模式操作,也会遭遇许多学习挑战。去年年中德州大学投资管理公司(UTIMCO)揭露基金投资部位,所投资的IV两档基金内部报酬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IRR)分别为负73.27%及负10.21%,引发IV投资失利的联想。事实上,为布建专利库,初期经常性现金流(current cash flow)由正转负是意料中事,出资者本就该有心理准备,只要选对专利库组成内容,中长期自然获利可期。只不过,要组建对的专利库,基金管理公司不仅得有坚强的财力后盾,更需要卓越的筛选功力,对起步中的亚洲国家来说,披沙拣金(当然,先决要件是选定的沙堆确实有黄金)实是一大难题。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Intellectual Discovery并未透露锁定的10大领域是指哪些范畴,理由是为避免炒高专利价格。炒高专利价格?或许有人质疑Intellectual Discovery杞人忧天,但由近期发展趋势观察,这类忧虑是有些道理。

今年夏天这波专利交易热潮,姑且从6月30日说起。这天Apple、Microsoft等公司联合以45亿美元,即原始开价的5倍价钱,标走Nortel 6,000多件专利及申请案相关权益。铩羽而归的Google随即转向IBM洽购逾千件专利,充实战备。7月Motorola Mobility最大个人股东Carl Icahn声称该公司专利库远比Nortel更为庞大、更具价值,放出待价而沽的消息不多久,Google就宣布天价入主消息。

坐拥上千件手机技术专利的InterDigital,因传言是Google、Apple、三星锁定的收购目标,身价水涨船高。而专攻网络安全技术的VirnetX,尽管据报导只有30件专利,也成为这波新闻的受益者,市值翻涨数倍。需钱孔急的Kodak近年表现欠佳,亦开始寄希望于自家数字影像等技术专利,释出求售讯息。

往好处想,知识产权价值终于受到应有的重视。富企业现金满手,为特定需求追逐有限筹码,不仅垫高相关领域专利售价,也拉高了市场对知识产权价值的期待。可是这对知识产权市场的健康发展究竟是福是祸,殊难以逆料。英国《金融时报》已出现「2011年专利大泡沬」(the Great Patent Bubble of 2011)的说法,希望不会不幸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