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開始,中國進入第13個5年規劃。又是13又是5,第一時間就給人不吉利的聯想,而未來這五年當中,中國也即將進入抽筋轉骨的轉型關鍵期,踏錯任何一步都可能造成無法回復的後果。所以,對中國、台灣甚至全世界來說,「十三五規劃」絕對至關重要。
即使改革開放已經超過三十年,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還是有濃濃的計劃經濟背景,高度仰賴中央政府制定的大政方針,尤其2016年開始的第13個五年規劃,是現任國家主席習近平任內第一個完整的規劃年度,在歷經兩年多的反貪腐之後,他接下來會把中國帶往何方?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張榮豐解釋,中國大陸的經濟規劃可以分成短、中、長期三個層次。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每隔十年都會與國際的權威研究機構合作,發表對中國未來二十年的長期願景,2010年時就與世界銀行合作發表了「中國2030」,而每年制定考核的年度計劃,則是由中央財經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夾在中間的,就是由國務院發展與改革委員會所制定的中期五年計畫。「他們在國家戰略的制定上,比台灣細膩很多,」張榮豐說。
圖1: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張榮豐
攝影:蔣士棋
不能再「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
2016~2020年這段時間有何不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認為,在「十三五」時期,中國大陸的發展至少會被三個因素所約束。
首先,全球經濟已經進入低度成長的新常態,已開發國家如德國、美國致力發展製造業以挽救失業率,工資成本比中國更低廉的印度、東南亞也分食越來越小的全球分工大餅,但全球性的貿易協定又少見進展,未來中國再難從國際貿易中取得豐碩成果。其次,中國已經正式脫離人口紅利期,緊接而來的將是急速衰退的勞動力以及急速老年化的社會,對於經濟將有相當不利的影響。
最後,在過去幾十年經濟狂飆的同時,中國也付出了資源耗竭、環境惡化、社會貧富不均等代價;李偉總結,「過去那種不太顧忌環境成本的發展模式已經不可延續。」換言之,現在的中國陷入名符其實的「中等收入陷阱」(middle-income trap),而且以其經濟規模之大,無法如過去的台灣或日本一樣,單靠出口維持成長動能。這也是為什麼在十三五規劃中,「創新」被列為五大發展理念中的首位。
中國亟欲跳脫中等收入陷阱
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經濟研究所所長劉孟俊強調,十三五期間的創新,並不只有技術面的創新,策略上也不只有改善效率,而是把創新的面向拓展到管理面的制度設計,以及從最基本的效率改善提升到產業改造,最後達到創造新業態、實現製造強國的目標。
圖2: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經濟研究所所長劉孟俊
攝影:蔣士棋
劉孟俊統計,自1997年至今,中國的研發支出佔國內生產毛額(GDP)從0.64%增加到2.04%,專利申請量也是年年創新高(可參考前文)。「他們的目的不只是開發技術,而是要掌握主導能力,並且制定產業的技術標準,」從十三五計畫標榜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到遠程的「中國製造2025」,劉孟俊觀察,中國很清楚在新常態時代,科技創新是唯一的經濟驅動力,「最終目標還是要能跟美日一樣成為世界製造業的列強。」
圖3:1997~2013年中國研發強度(R&D支出佔GDP比率)變化
資料來源:「展望中國大陸十三五時期改革與發展大趨勢」研討會會議資料
因此,在十三五期間,中國將把創新的重點放在打造新業態上。劉孟俊列舉了十大重點產業領域,並點出了與台灣的不同:「海洋工程、軌道交通、航太、電力......他們要做的,是在裝備跟系統面的創新,也就是要構築整個產業的上下游,這跟台灣只注重特定產品非常不同。」此外,因應產業型態以及社會人口結構的轉變,十三五時期也將特別聚焦於生產性服務業,例如物流、科技服務、商務服務等。整體來說,在創新這面大旗下,中國已不再滿足於單純的效率提升和成本管理,而是積極向外探索異業整合以及打造新產業的可能。
過去數十年內,中國一直是技術輸入國。它靠著低廉的土地與勞動成本,成為全球世界工廠,但現在的中國主觀上早已不甘於這樣的定位,客觀因素更讓他無法走回從前粗放式的發展老套路,非得自立自強不可。弔詭的是,從前中國的主要技術來源地,正是日本、台灣這些周邊小國,如果中國未來也具備了相當的技術實力,夾在美中之間的東亞國家,處境只會更加困難。
參考資料:
- 「展望中國大陸十三五時期改革與發展大趨勢」研討會會議資料
- 「十三五:以新的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李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6/03/02
作者: |
蔣士棋 |
現任: |
北美智權報資深編輯 |
學歷: |
政治大學企管系 |
經歷: |
天下雜誌記者
今周刊記者 |
|
|
|
Facebook |
|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