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美國強力科技封鎖,中國極力建立自身製造體系,二十大後發展成為製造強國立場不變,其中,工業物聯網的重要性逐漸提高,中國製造業已開始從量變轉向質變。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二十大後的中國產業發展方向
甫才結束不久的中國二十大會議揭露未來中國十年的發展戰略,包含「科技自立自強」、「提升供應鏈可靠韌性和安全」、「加強基礎研究和原創」,這是之前十九大並未出現的,而也代表著中國正加速與美國脫鉤,走向「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其中,製造業是重中之重。
自從該國政府打壓阿里巴巴、騰訊、美團等企業,並限制教育科技,在十三五與十四五規劃中強調實體經濟的重要性後,可推斷未來中國要強化的是先進製造業,以先進製造、而非由網路電商/金融產業帶動GDP的成長,可說是延續先前的5G、積層製造、雲端運算、資訊安全、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技術在產業的應用外,這次更強調硬體與軟體的整合,過去數年因強調軟體驅動導致亂象橫生,這次整個中南海將更強調硬體技術發展的主軸,其中不那麼顯眼、被視為製造業核心競爭的工業物聯網是未來技術發展的主角。
事實上,中國在2021年2月公佈《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的三年行動計劃,揭櫫工業物聯網的發展方向,該版本是《工業互聯網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的延續,期望在未來三年帶動工業物聯網總投資額人民幣700億元、遴選出4個國家級工業互聯網産業示範基地,以及建立258個試點示範項目。
在地點部分,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中西部四大產業重鎮是中國物聯網高度發展區域,渤海地區以北京、哈爾濱、瀋陽為主,擁有如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學研機構;長三角地區則以上海、無錫雙核心帶動產業發展,電子資訊產業為數不少,為開發軟體與感測器的重鎮;珠三角區域以深圳為核心,聚焦智慧機械生產與系統整合;中西部以武漢為首,在政府支持下大力發展物聯網產業。若從推動項目來看,又可分為基礎設施、融合應用、技術創新、產業生態、資訊安全五大面向,整理如表1。
表1. 中國《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重點方向
項目
說明
基礎設施
主要作法為推動業者IT與OT端整合,於10個重點產業打造30個5G智慧工廠,同時加強業者上雲效率,推動製造設備和業務系統上雲上平臺數較2020年成長100%。
融合應用
制定工業大數據標準,如產品設計、製程、物流、品檢、試驗、等環節的數據,降低業者採用上的模糊地帶。又可分為基礎標準、業務標準、治理標準、技術標準四大類別。同時強化5G在工業物聯網的應用,並建立新商業模式。
技術創新
發展60項工業物聯網關鍵技術標準,強化產品開發能力。
產業生態
建設5個工業物聯網産業示範基地,發展服務供應商與新創。
資訊安全
建立製造業資安分級機制,提供企業網路上雲資安保護,優化國家資訊安全産業園區佈局,培育安全龍頭企業和特色企業
資料來源:中國官方
其中一項值得注意的是5G在工業物聯網的應用,中國官方鼓勵業者先快速整合IT端與OT端,同時尋找企業內部較少被注意到的「啞數據」,透過串連與分析加以活化;其二為產品與營運的可追蹤性,如二維碼、無線射頻辨識(RFID)、近場通訊標識(NFC)的應用,未來三年將部署不少於3,000萬枚電子標籤;最後才是加強5G製造模組研發、5G工業物聯網專用頻寬、5G專網建設等。整體而言為點、線、面的部署。不過,中國官方對於「如何建立數據標準」是發展技術上相當重視的一塊,製造業數據標準體系是工業物聯網平台的重要基礎,也是深化數據應用的重要前提,企業在建立數據標準和管理過程時,需與利害關係人溝通,這些利害關係人包含國務院、工信部、工業部、資訊化部、發改委等。
中國工業物聯網市場正快速成長
從市場規模來看,根據統計,2020年,全球工業物聯網市場規模達813.3億美元,預計2027年將達到3038.59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為20.7%。在區域分佈上以美國與歐洲為主,分別佔比29.7%與26.6%,雖然亞洲目前市場規模不若美歐,但在智慧製造與數位經濟推動下,業者正從勞動密集型產業跨越到智慧製造,身為製造業大國之一的中國,自然能在未來帶動工業物聯網市場成長。原因為何?從數據面來看,中國製造業者上雲數量逐年成長,其比例從2018年的43.5%上升至2021年上半年的49.4%,除電子製造與機械產業外,鋼鐵、化工、煤炭、航太、汽車、化工也提升上雲效率,著重在設備維護、智慧製造、品質檢測、產銷協調、庫存調整、供應鏈協作面向上。
製造業領域存在眾多次產業,各次產業之間需求存在差異且高度碎片化,因此工業物聯網的建設並非一蹴而就,數據是工業物聯網的核心,借助物聯感測器、PaaS技術提升數據搜集及分析能力,以更深層挖掘工業數據,相較傳統工廠設備人力監管的模式,工業物聯網有效地優化了OEE與人力成本。同時,數十億的嵌入式設備促使工業物聯網快速成長,使其市場規模持續上升,工業物聯網具有一般物聯網的特色,其設備需要極低的延遲性與高可靠性,提供企業使用者毫秒級別、端到端(end to end)的連結,對技術精密度的要求高於一般物聯網裝置。
中國官方積極建立工業物聯網安全韌性
一方面推動產業發展,一方面避免市場野蠻市成長是中國經濟最大特色,因此,中國大陸工業與信息化部網路安全管理局推出《工業互聯網安全標準體系(2021年)》,針對工業互聯網安全標準體系包括分類分級安全防護、安全管理、安全應用服務等3個類別、16個細分領域以及76個具體方向進行資安規範。對應到上述主要應用工業物聯網的產業,不難發現需要投入相關資安的重點產業為鋼鐵、石化、電子、機械、航太,而被列入資安關鍵要素則包含設備控制、平台應用、數據,其資安完整程度,可說是從設備到產業面都一應俱全。
表2. 中國《工業互聯網安全標準體系(2021年)》項目
項目
說明
設備控制
工業物聯網數據搜集終端安全要求,包含工業機器人、AGV、工業鏡頭、智慧儀表板、PLC、物聯網數位控制系統涵蓋之相關設備、協議等安全防護技術要求。
平台應用
針對工業物聯網平台APP、企業軟體(如ERP)、雲端微服務架構、程式開發、邊緣運算平台網路、節點、運算資源、容器
數據
工業物聯網工業控制數據、製造模型參數、工業網路配置數據等重要數據,提高風險控管的透明度與效能,邁向零故障。
資料來源:中國官方
同時,供應鏈與科技封鎖的議題對中國製造業帶來相當影響,工業物聯網的資安完善也有助於中國企業重組供應鏈時維持競爭力,在建立韌性供應鏈的過程中,「備援能力」更顯重要,所謂備援能力指企業透過即時反應機制,在遭遇衝擊時能夠自主分散生產、部署倉儲據點或預先尋找其他替代料源,同能夠快速計畫第二、第三個替代生產基地,同時透過智慧系統來整合物流、人流、資訊流、金流等項目,提升預測與反應能力。在備援能力的條件下,企業面對風險的回應速度應越快越好,例如建立供應鏈資訊串連機制,一旦風險發生,即可透過資訊共享在最短時間掌握風險,同時啟動相關避險措施。
台灣發展工業物聯網之機會與挑戰
中國大陸積極發展工業物聯網在未來對軟硬體人才需求將上升,土地優惠、稅收優惠、人才優待一樣不少,目前我國薪資偏低情況下,恐較難阻止中國對廠商之科技人才挖角。不過,中國發展工業物聯網時也面臨對資訊傳輸與一體成形的通訊系統平台,以及部份硬體設備缺乏的情形。對我國廠商而言,如RFID、IC 讀卡機、雷射標籤、感測器、儀板表、閘道器等皆為可切入之市場。唯需要注意的是中國大陸正在力推自己的標準,同時制定「中國標準2035」政策,該標準起源於「中國製造2025」,目的為使中國能降低依賴國外技術現狀的窘境,並以此掌握未來全球市場,推進大陸與國外標準體系相容性,以標準互聯互通促進產業合作和經貿便利化,降低技術授權金支付,可能重塑市場與產品標準,業者需多關注其政策走向,透過專利的佈局與保護,方可前往市場新藍海。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作者:
蘇翰揚
學歷:
國立中正大學企研所
經歷:
產業分析師
專長:
產業分析與市場研究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