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IC設計和晶圓製造等部分,中國封測行業技術壁壘和國際限制較少,在近幾年中國三大封測廠對國際先進封測企業的併購引進,以及旺盛的市場需求加持下,中國國內整體封測行業水準得到了快速提升和發展。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據中國半導體協會的資料顯示,2019年,中國大陸封測企業數量已經超過120家,市場規模從2012年的1,034億元(人民幣,下同),增長至2018年的2,196億元,複合增速為13.38%,增速低於積體電路產業整體增速。2019年前三季度,中國積體電路封測收入為1,607億元,預測全年收入為2,494.5億元。中國國內封裝市場已經形成了長電科技、華天科技、通富微電三足鼎立的格局。
看到這些資料,欣喜於封測環節在半導體產業中的亮眼成績,但如果以為中國封測行業已經接近或趕超海外競爭對手,那就大錯特錯了。事實上,在高階封測領域,兩者的差距仍十分明顯;在先進封測領域,兩者的差距在不斷擴大。
真相之一:高階封測領域,中國國產廠商做不了「高階產品」
目前,全球半導體封裝的主流正處在第三階段的成熟期,Flip-Chip (覆晶)、QFN、BGA和WLCSP (晶圓級晶片尺寸封裝) 主要封裝技術進行大規模生產,部分產品已開始在向第四階段發展。SiP (系統級封裝) 和3D IC是封裝未來重要的發展趨勢,但鑒於目前多晶片系統級封裝技術及3D IC封裝技術難度較大、成本較高,覆晶技術和晶片尺寸封裝仍是現階段業界應用的主要技術。
「高階封測一般封測廠都做不了,台積電、三星、英特爾都是自己玩,這是所謂中國封測行業最接近海外競爭對手的真相。」曾在中國國內三大封測廠擔任過高管的王為指出。
誠然,長電、通富微電和華天各自通過對星科金朋,AMD蘇州、檳城封測廠,Unisem、FCI/邁克光電、紀元微科的併購,邁入了高階封測的門檻。通過併購,長電科技營收規模躍居為全球第三,產品線也正式走向國際先進製程的陣列,全線擁有Flip-Chip、Bumping等高階封裝技術以及Fan-In (扇入)、Fan-Out (扇出)、SiP等先進封裝產能;通富微電收購AMD中國持有的蘇州、檳城工廠,引入了這兩個工廠的先進覆晶封測技術,可提供包括Bumping、WLCSP、FC、BGA、SiP等先進封裝技術;華天對Unisem、FCI等的併購,在獲取大量優質國際大廠訂單的同時,也完善了Bumping、SiP、Flip-Chip、MEMS等先進封裝技術的佈局。
王為指出,儘管中國國內封測廠號稱已具備了諸多高階封測技術,但實際上在同一封測技術上,與海外廠商的差距仍然十分明顯。他解釋,以目前最為主流的先進封裝技術Flip-Chip為例,2018年該技術占先進封裝市場的81%,中國三大封測廠均能提供,但是在大型FPGA等高階產品上,中國封測廠就做不了。
台灣國立高雄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兼「先進構裝整合技術中心(APITC)」主任吳松茂對集微網記者表示,中國大陸如今可能還沒有真正正視封裝技術將帶來的效應,沒有技術積累,絕大部分精力仍聚焦在晶圓端。「然而晶圓端的目光已經逐漸從晶圓端製造向上游走到設計端,但是中國大陸一直還是把封裝測試當做後段環節來看待。在封裝制程、封裝設計分析及系統化等方面,甚至可以說還在嬰兒階段。」他指出,「台積電十年磨一劍,早在2005年就開始有計劃地學習封裝測試的關鍵技術,才有了後來的InFO(Integrated Fan-out)。而中國大陸的半導體業界,還覺得封測是小事。一旦將來積體電路走向系統高度整合,差距將會很明顯。」
真相之二:先進封裝差距逐漸擴大
隨著摩爾定律演進遇到瓶頸,半導體製程逼近物理極限,這帶來了兩方面的影響。首先,新節點製程良率普遍偏低,導致成品晶片成本大幅上揚;其次新製程研發門檻太高,目前僅台積電和三星在繼續前進,就連英特爾都卡在10奈米多年。
儘管半導體製程特徵尺寸繼續縮小越來越困難,但是晶片研發不可能停滯不前,就只能另闢蹊徑再推動晶片性能的提升,這就是先進封裝。
目前的高階封裝技術包含了單晶片覆晶和多晶片集成的創新兩大方面。主要包括:以提高晶片有效面積的晶片尺寸封裝(CSP);以減少製造環節和提高生產效率的晶圓級封裝(WLP);以提高電路拓展晶片規模和擴展電路功能的多晶片三維立體封裝(3D IC);以提高集成度及開發成本的系統級封裝(SiP)。
吳松茂指出,系統級封裝發展到現在,Fan-Out、WLP等扇出型封裝而言,如果要進一步系統集成化,晶片挑揀、對位元准度、RDL製程及線路複雜度會進一步提升,結構與線路佈局複雜及其帶來的熱、電、應力效應衰減等等將形成技術門檻。另外,晶片上市時間、基於成本考量的模組化程度、模組設計、模組效能設計驗證等方面,都需要半導體產業鏈垂直整合。「未來不具終端系統應用和系統整合能力的廠商,不論晶片設計公司、晶圓代工廠,或是封測廠商等,將非常難以切入SiP的主導地位。」他表示,「而具備系統化SoC、SiP設計與驗證能力的新型產業模式將興起,否則將只能成為高資金密集、低成本效益的代工廠。」
因此,先進封裝技術越來越仰賴於先進製造製程,越來越依賴於IC設計與製造企業之間的緊密合作,因此,具有前端製程的代工廠或IDM企業在先進封裝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方面具有技術、人才和資源優勢,利用前端製程術的封裝技術逐漸顯現。
這也就是上文中提到的,台積電、三星、英特爾紛紛涉足封測領域。台積電在InFO、CoWoS等技術上的巨大成功推動製造業、封測業以及基板企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開展三維扇出技術的創新研發;英特爾近年來也開始發力EMIB、Foveros等先進封裝技術,更在去年力推Chiplet(小晶片)概念。
「封測廠(OSAT)和晶圓廠在封測領域漸漸有重疊,但各有利基市場。例如台積電InFO其實就是日月光的Fan-Out WLCSP,台積電有更好的設備投入及上游晶圓製造的加持,在先進封裝市場上佔有優勢。而日月光有相通的封裝,具備異質整合及系統終端產品整合設計能力,所以會往產品端走。」吳松茂表示。
反觀大陸晶圓代工和封測領域,目前僅中芯國際和長電在這方面展開了合作。
真相之三:Chiplet來襲,中國玩家參與否?
去年以來,Chiplet(小晶片)的曝光率越來越高,其核心概念是把多個「晶片」通過先進封裝技術和高頻寬連接技術集成在一起,讓晶片性能夠持續提升的同時保持成本的可控性,英特爾、AMD都是這一概念的主要推手。在今年的半導體晶片行業頂級會議ISSCC 2020上,先進封裝,包括Chiplet的廣泛應用開始成為重要趨勢,各大公司已經推出112gbps超高速晶片互聯,助力Chiplet模式。
知乎網友李一雷指出,原來必須使用單一製程製造的大SoC一旦拆解為多個小Chiplet,那麼設計的靈活度就高了很多。首先,每個Chiplet根據其包含的模組可以用不同的製程設計製造,高性能處理器核心可以用最先進的半導體節點,而I/O、Analog/RF等部分可以使用較為成熟的製程去設計製造,這樣一來比起全部用最先進半導體製程的成本就大大下降了。其次,使用最先進半導體製程製造的Chiplet的面積也會比起一整個SoC小很多,那麼其良率也會大大提升(因為隨著晶片面積上升,良率會隨之下降)。
台積電前技術主管李弘對集微網記者表示,Chiplet這個先進封裝的技術難度遠遠低於(先進制程的)晶片,挑戰在於需要整體的生態環境支援,在國外僅有幾家巨頭的能力能夠實現。「在中國國內,需要上下游廠商一起,同心協力設定自己的標準,建立自己的平臺,成為一個完整的生態環境,以打群戰的方式來對抗國外大廠。」他指出,「在這其中,標準和平臺的建立,是最難的部分,必須大家通力合作,不是單一或少數廠家就可以做到的。」
吳松茂認為,Chiplet的困難之處在於,需要高度整合各方面的技術,除非IC design house,或是IDM整合商,且需同時具備系統設計,熱傳導、材料間整合及應力等能力,而這樣的廠商並不多。此外,人才也是一個重點,需要懂系統,懂設計應用,要會整合熱、電、應力及材料間關係。以功能為主的設計導向人才,重視產品的使用體驗才是重點。
在他看來,相比先進封裝,中國大陸發展先進製程會容易一些。「但中國大陸從山寨機發展到現在,也積累了很多系統封裝方面的經驗,如果把這些經驗複製到先進封裝,會少走很多彎路。」他說,「首先,中國大陸的IC設計要起來,而且是系統單晶片設計SoC,把系統端的概念應用在封測,重新累積經驗。此外,對於整合設計及高線路整合PCB板的設計技術要建立,最後是系統整合、電源整合設計分析等。」
李弘強調,摩爾定律幾乎已停滯,雖然技術仍在創新,但是沒有以前那麼快,這就給了中國國內廠商機會,Chiplet會是一個新的起跑線。不過李一雷認為,在商業模式上,Chiplet有可能取代目前的IP授權,未來,是否會成為繼Fabless興起、IP授權模式+SoC之後的第三次半導體產業模式轉型,可以拭目以待。
「我反而認為類載板技術整合SiP會有機會。」吳松茂表示,「另外,日月光等一直在重點研究系統級封裝測試、天線整合與封裝(AiP),他們在整合製造、測試端的研發步調,朝毫米波封測技術前進。我們團隊此前都在忙日月光跟一些系統廠商的設計分析,以及未來5G手機內會用到的軟板材料驗證,比如MPI、LCP等封裝內對於晶片輻射干擾的隔絕材料,系統整合測試需要的載板,probe card、Burn-in board等。這些產業聚落,中國大陸現在應該還很少。」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王為、李弘皆為化名。)
※ 本文由愛集微授權北美智權報刊登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
|
作者: |
愛集微 |
簡介: |
集微網成立于2008年,APP名愛集微APP,經過近十年的發展,目前已經成爲中國最知名的集成電路及手機行業門戶網站,權威報道行業資訊,重點介紹行業領軍人物、前沿技術、行業現狀及未來趨勢。同時集微網擁有行業最大微博賬戶以及最高端的微信粉絲群,主要讀者涵蓋政府、行業、産業鏈、證券及媒體等,對行業有著較深的影響力。作爲資訊最權威、 內容最全、更新最及時的行業網站,是衆多紙媒和網媒獲取資訊的最佳渠道,多次引領衆媒體聚焦熱點事件,達到了二次甚至三次廣泛傳播的良好效應,是企業宣傳品牌形象的最佳通道。 |
|
|
|
Facebook |
|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