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 12 月 8 日
  北美智權官網 歷期電子報 / 電子報訂閱管理  
 
2016年第九屆兩岸專利論壇特刊
專利2.0時代來臨:用專利創造收益才是王道
蔣士棋╱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從2017年開始,專利貨幣化(Monetization)將成為所有專利人的關注焦點。每個人都知道,申請到的專利如果不使用,無異於牆上的一張壁紙,但如何使用才能創造最大的收益,往往都流於空談。這門在大陸與全球都日趨成熟的產業,未來將是台灣科技業與研發機構最需要了解的功課。

被鴻海入股還不到半年,日本電機大廠夏普(Sharp)的市值重新站回1兆日圓的水準,顯見這家老牌企業即使體質還沒復原,投資人還是願意對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給予肯定。在眾多改革手段中,最值得專利業界關注的,當屬9月中時夏普宣布,為了能更有效率地活化專利資產以創造收益,將與鴻海旗下的賽恩倍吉(ScienBiziP)合作,成立名為SBPJ的專利運營事業。

更直白地說,在面板、顯示器、家電領域與夏普有競爭關係的廠商,未來都要有SBPJ主動找上門來的心理準備。一位資深科技產業法務主管分析,「這不會是特例;明年開始,很多台灣企業都會更積極活化自己的專利。」

其實,不管在美國或者中國大陸,也不論手法是訴訟、轉讓或者質押借款,專利管理的主流思維已不再是消極的保護產品或防禦對手;取而代之的是如何讓專利自己就能創造收益。以表1當中的資料為例,相信光知產運營公司執行長張智為表示,排名第一的高通(Qualcomm)的2015年專利授權金收入高達78億美元,占總營收的1/3,而包括微軟(Microsoft)以及易利信(Ericsson)的授權金收入也是連年翻升,「不過除了高通以外,其他公司的專利還是自己實施為主,授權金對營收的貢獻占比都不高。」

表1:2011~2013年全球專利授權金收入前十名(單位:百萬美元)

資料來源:講者自行整理;「2016兩岸專利論壇」會議資料
註:”*”為非實施專利事業體(NPE)

技術與產能的mismatch就是商機

在專利運營事業有超過十年經驗的張智為觀察,專利交易往往都發生在關鍵技術與產能落在不同業者身上的時候。以LED產業為例,關鍵的技術都掌握在日亞化(Nichia)、歐司朗(Osram)幾家公司手上,但從2009年開始,全球LED產業的產能開始急速往中國大陸集中,所以這些年來中國的LED廠商如三安光電積極才會向外併購。

圖1:相信光知產運營公司執行長張智為

攝影:蔣士棋

換句話說,只要技術與產能的錯置持續下去,專利的授權、轉讓也必然持續興盛。「過去十年間,因為智慧裝置不斷推陳出新,所以專利交易也很興盛,尤其是08、09年的全球金融海嘯,科技大廠都願意把好技術拿出來賣;」然而,當美國在2013年通過新專利法(AIA)之後,實施新的複審(IPR)制度,加深了權利本身的不確定性。「過去一包專利組合中一定要有美國專利才賣得動,但現在不一定了,買家反而會問有沒有中國專利?」

政策扶植,大陸專利權質押金額連年暴增

中國早已成為全球製造業的重鎮,專利申請量年年成長早已不足為奇,但專利權質押融資金額的成長態勢卻比申請量本身更為兇猛。根據統計,2008年時,質押金額只有14億元,但8年內就暴增到560億元,2015年時達到560億元(圖1)。

圖2:2008~2015年大陸每年專利權質押融資金額變化

資料來源:2015年「中國有效專利年度報告」;「2016兩岸專利論壇」會議資料

官方政策力挺,固然是大陸的專利權質押得以開展如此迅速的主因,但中國的企圖心不只於此。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管理司專利管理二處處長胡軍建解釋,大陸的專利運營政策是以經濟發展為目的,根植在產業、資金、技術的交互流動上開展,逐步引導專利技術的產業化。「我們的最終目標,是把知識產權打造成跟股票、債券、大宗物資等量齊觀的資產交易市場!」

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管理司市場管理處處長王雙龍不諱言,目前專利權質押貸款的需求者,大多是小微企業。「大企業像華為、中興,也不需要拿專利出來借錢,」他解釋,大陸的中小微企業還是有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所以用專利權來抵押融資,正是解決融資瓶頸的一條路;也因此,在融資模式上,最為普及的還是間接質押融資模式,也就是擔保公司為借款人向銀行提供擔保,銀行再向借款人貸放資金。

圖3: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管理司市場管理處處長王雙龍

攝影:唐銘偉

圖4: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管理司專利管理二處處長胡軍建

攝影:唐銘偉

很明顯地,中國大陸與國際—尤其是美國—在專利權的活化走上了截然不同的路。美國因為有成熟的司法系統,專利權的訴訟、授權金談判實務極度成熟;反而中國大陸是在清晰的政策指導方針下,逐步推進專利權的融資事業,更帶了扶植中小企業以及為科研成果找出海口的責任。值得關注的是,這樣的界線,會不會因為中國企業在歐美的專利佈局日趨完整發生變化?以及大陸的專利申請量若持續狂飆,對於專利權的融資會不會有潛在的副作用?

回到台灣,專利貨幣化的概念才正要發芽。從政府到民間企業對於專利最基本的保護功能往往都一知半解,更不用說創造收益,有心經營的企業也因此得被迫遠走外國。在專利2.0的時代,台灣已經遠遠落後在大陸與其他國家之後了。

 

作者: 蔣士棋
現任: 北美智權報資深編輯
學歷: 政治大學企管系
經歷: 天下雜誌記者
今周刊記者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感謝您閱讀「北美智權報」,歡迎分享智權報連結。如果您對北美智權電子報內容有任何建議或欲獲得授權,請洽:Editorial@naipo.com
本電子報所登載之文章皆受著作權保護,未經本公司授權, 請勿轉載!
© 北美智權股份有限公司 & 北美聯合專利商標事務所 版權所有     234新北市永和區福和路389號五樓 TEL:+886-2-8923-7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