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期
2022 年 02 月 09 日
  北美智權官網 歷期智權報   訂閱北美智權報  
 
台灣再生能源的下一個希望:地熱發電
吳碧娥╱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台灣首個民間營運的百萬瓦(MW)等級地熱電廠,於2021年11月取得電業執照,地熱發電開始正式啟動,平均每日可發6萬度電,成為台灣再生能源的大事。地熱發電最大特色是不受天候影響,可24小時穩定運轉,發電過程不僅碳足跡極小,電廠佔地面積也相對少,是各國極力推廣的再生能源之一。台灣位處於太平洋火環帶,擁有豐富的地熱資源,相當於11.7座核四廠的發電量。


圖片來源:Outlookxp

何謂地熱發電

地熱發電是利用地球內部的高溫加熱地層水推動渦輪機發電,透過鑽井的方式把地下高溫地熱水及高壓蒸汽取出地表推動渦輪機發電,發過電的地熱水再回灌地下重新加熱,再取出地表發電。地熱是使用地球內部的熱源取代煤碳、天然氣或核燃料,是一種便宜且乾淨的發電系統。由於地下的熱源相當豐富,可以24小時連續發電,是一種穩定的再生能源,可以當作基載電力。

地熱發電依深度可以分為「淺層地熱」和「深層地熱」。淺層地熱是在地下深度3公里以內,利用地熱加熱的熱水與蒸氣來發電。淺層地熱的鑽探成本比較低,但有地質條件的限制,需要有多孔隙的岩層來讓水流動;深層地熱發電則是利用深度超過3公里的深層地熱,在地溫梯度地區進行發電,利用地底高溫將注入的冷水加熱後,再以生產井將熱水產出後使用蒸氣進行發電。

目前深層的地熱發電技術有兩種,分別是「增強型地熱系統」(Enhance Geothermal System, EGS)以及「閉迴路熱量收集系統」(Complex Energy Extraction from Geothermal resource, CEEG)。EGS利用灌注井將液體注入深層地層中,利用高壓使岩層產生裂隙以增加儲水空間,之後再以生產井將這些熱水產出,使用蒸氣進行發電。而CEEG是一種新穎的地熱取熱技術,一樣將管線鑽掘至深層地層,不過是使用封閉的管路。CEEG的管路設計是同軸內外雙管。冷水從外管往下流到地底,經地熱加熱至數百度高溫之後,再由內管輸送返回地表。[1]台灣的地熱發電將採取「由淺入深」策略,短中期以淺層傳統地熱為主,長期發展增強型深層地熱發電技術。

台灣地熱能源相當於11.7座核四廠的發電量

地熱發電擁有穩定的供應能力,是可以當作長時間連續運轉且低成本的再生能源。台灣地處太平洋火山環帶,初步評估全國的地熱發電潛能約達32GW,包含730MW的淺層地熱與31GW的深層地熱,相當於11.7座核四廠的發電量。

回首1980年代,台灣也曾經是全世界第14個擁有地熱電廠的國家,然而因為當時發電技術與井體維護技術受限,發電效率不佳,最終走向關廠。如今時隔30年,各國政府及產業界均積極推動能源轉型,除了一般大眾已熟知的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地熱發電將是下一個潛力新興能源。然而地熱資源埋藏在地底下,不像其他再生能源,投入即有產出,反倒像是探礦、探油氣一樣,須經由前期調查探勘,累積學習曲線,最後才能探勘成功。因此需仰賴政府推動前瞻基礎建設,投入高風險的地熱前期探勘工作,並累積成果建立探勘資訊平台,為後續投資開發提供重要的基礎評估資料。

台灣目前有27處主要地熱潛能區,其中台北大屯山、宜蘭清水與土場、南投廬山、台東知本與金崙、花蓮瑞穗等7個地方,為最主要的潛能區,全台並有23個地熱案場正在開發。目前已在大屯火山群、宜蘭縣、花蓮縣與台東縣等地,展開區域性的地熱地質探勘工作,並針對重點地熱潛能場址規劃進行地質鑽探,以評估地下熱源與熱流的分布。地熱地質調查探勘除了參考國際經驗,引進多項最新設備及科技,還要與產學研合作,系統性推動地熱資源調查。同時也盤點收集國內地熱相關地下溫度資訊,建置成全國地熱探勘資訊查詢平台,採用雲端架構及開放式技術,透過調查圖層套疊及3D視覺化呈現,提供各界評估開發之重要資訊,以降低前期探勘風險,並加速地熱能源開發期程。

圖一、台灣地熱發展現況

資料來源:地熱發電資訊網

台灣首座民營地熱發電廠去年正式商轉

宜蘭清水地熱電廠是由經濟部與宜蘭縣政府共同合作的首座民營地熱發電廠,2016年底,由台灣汽電共生公司及結元科技組成的宜元公司得標,斥資7.6億元進行發電廠興建和發電機組測試,在去年11月23日正式商轉,裝置容量4.2MW,每小時發電量約3150度,可提供宜蘭縣大同鄉、三星鄉約1萬戶家庭使用。清水地熱電廠是全台首個民間營運百萬瓦等級地熱電廠,平均每日可發6萬度電,預估一年將帶來近1.3億元電費收入。目前業者正在評估進行第二期投資,進行新井鑽鑿及擴充地熱產能,預計將裝置容量提升到9.5MW。

圖二、宜蘭清水地熱電廠啟用
首座民營MW級地熱電廠啟用 機組容量4.2MW
圖片來源:經濟部能源局

經濟部政務次長曾文生指出,將藉由清水地熱電廠的合作開發經驗複製到全國,透過中央與地方共同合作模式,可加速台灣地熱發電推廣。政府已依據「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訂定地熱電能躉購費率,並推動「地熱能發電示範獎勵辦法」分攤業者投資風險,經費上限可達新台幣1億元,未來將持續推動相關政策,鼓勵民間持續投入地熱發電設置。

為了推動地熱發展,除訂定合理躉購費率外,政府同時提供階梯式費率(前十年6.1710元/度,後十年3.5685元/度),以降低業者前期還款壓力。此外,地熱應實施環評的門檻亦從0.5 MW放寬為10 MW,大幅縮短地熱申設時程。

雖然目前政府正在推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法,擴大適用第三型再生能源發電設備裝置容量至2MW,簡化小型再生能源的申設程序,不過業者最期盼的,還是能設立地熱專法,才能真正解決台灣相關法規配套不足、申請不易的難題。

 

參考資料:

 

備註:

 

作者: 吳碧娥
現任: 北美智權報主編
學歷: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經歷: 北美智權報資深編輯
驊訊電子總經理室特助
經濟日報財經組記者
東森購物總經理室經營企劃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感謝您閱讀「北美智權報」,歡迎分享智權報連結。如果您對北美智權電子報內容有任何建議或欲獲得授權,請洽:Editorial@naipo.com
本電子報所登載之文章皆受著作權保護,未經本公司授權, 請勿轉載!
© 北美智權股份有限公司 & 北美聯合專利商標事務所 版權所有     234新北市永和區福和路389號五樓 TEL:+886-2-8923-7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