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年美國專利訴訟案件之見解,專利標的適格性雖屬於法律問題,然而有關專利標的判斷程序是否有事實爭議不無疑義。2018年2月,美國聯邦上訴巡迴法院(CAFC)首度在Berkheimer v. HP 案,針對專利適格性之判斷,是否亦有事實之爭議之問題做出判決。本文將針對此一案件進行摘要分析,提供專利實務人士之參考。
有關專利適格性之判斷,自從2014年6月Alice v. CLS Bank 判決出爐後,產生革命性的變化。特別是有關軟體專利、商業方法專利、以及與生命科技相關專利之標的適格性爭議,已成為競爭對手挑戰專利有效性重要工具之一。在Alice 案所建立二階段適格性審查架構下,如果標的涉及司法例外,則需進行二階段判斷之檢驗。
Berkheimer v. HP 案對於專利適格性判斷之程序具有重要意義,因為本案除了澄清了請求項是否指向適格之專利標的之,並非單純之法律判斷,尚涉及事實之爭議之外。其次,對於如何特定專利標的適格性分析之代表請求項亦有僅一步闡述。本案判決主筆法官認為,多數判決均以獨立請求項作為代表請求項,然而獨立項通常範圍較廣且有效性較弱,因為欠缺有意義之限制,因此用來作為判斷專利標的之代表項未必恰當。特別是獨立請求項一般會指向抽象概念,且會因為不具技術改良,而被認定欠缺發明概念,因而認定專利標的不適格。
自2014年美國最高法院作出Alice v. CLS Bank 判決,基本上改寫有關專利適格性判斷的法律,2014-2018年間,已有數百件聯邦法院之案件針對專利標的適格性進行審理,亦有越來越多的案例對於Alice 案所建立的2階段判斷標準提供更細步解釋與適用,包括何謂指向司法例外?何種情況具備發明概念?提供具體判斷方式。Berkheimer v. HP 則是對於二階段審理的程序問題做出判決,判決出爐後,USPTO立刻補充其新修正第九版審查基準有關適格性之部分,對於未來適格性之審查之影響值得進一步觀察。
Berkheimer v. HP Inc., 2018 WL 774096 (Fed. Cir. Feb. 8, 2018)
CAFC states that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a claim element or combination of elements is well-understood, routine and conventional to a skilled artisan in the relevant field is a question of fact. Any fact, such as this one, that is pertinent to the invalidity conclusion must be proven by clear
and convincing evidence. See Microsoft Corp. v. i4i Ltd. P’ship, 564 U.S. 91, 95 (2011). Like indefiniteness, enablement, or obviousness, whether a claim recites patent eligible subject matter is a question of law which may contain underlying fa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