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美國最高法院作出Impression Products, Inc. v. Lexmark案判決,推翻聯邦巡迴上訴法院見解,一方面推翻了2001年的Jazz Photo案採取的國內耗盡之見解,認為美國專利法應採國際耗盡;另外也推翻了1992年的Mallinckrodt案見解,而認為專利權人只要決定銷售,任何明文施加的銷售後限制在專利法上都沒有效力。
筆者在北美智權報第171期曾經撰寫過「美國專利耗盡原則最新見解:聯邦巡迴法院Lexmark v. Impression案全院判決」,介紹2016年2月聯邦巡迴上訴法院之判決。當時判決認為,美國專利法仍然採取國內耗盡,且專利權人在產品銷售時只要明文限制銷售後使用或轉售,就沒有權利耗盡。但是,2017年5月,美國最高法院作出判決[1],推翻聯邦巡迴上訴法院見解,認為美國專利法應採國際耗盡,且專利權人只要決定銷售,任何明文施加的銷售後限制在專利法上都沒有效力。以下介紹該判決重點。
權利耗盡原則體現的,就是專利權在某範圍上,必須遵從「普通法的禁止限制財產轉讓原則」(common law principle against restraints on alienation)。專利法賦予發明人某種獨佔地位,讓其可以就發明獲得報酬,進而促進科學進步。但是一旦專利權人銷售該物品,其已經獲得報酬,專利法就不再讓專利權人可以限制該產品的使用和享用[16]。如果允許專利權人在銷售後做更多的限制,將會違反普通法上禁止限制財產轉讓原則[17]。如柯克爵士(Lord Coke)在17世紀所說過的,如果所有權人在銷售物品或限制該物品的轉售或使用,該限制是「無效的,因為其違反貿易和流通,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協商與締約」[18]。美國國會制定及多次修改專利法,都是站在這個「禁止限制財產轉讓原則」的前提而進行修法,而這個前提就體現在耗盡原則上[19]。
首先,Roberts大法官提到,著作權法下也有國際耗盡的問題。在著作權法第109條(a)的「第一次銷售原則」(first sale doctrine)下,當著作權人銷售一合法製造的著作重製物,著作權人就無法限制購買者銷售或以其他方式處分該重製物之權利[26]。最高法院在2013年的Kirtsaeng v. John Wiley案[27]中,認為第一次銷售原則,也適用於美國境外製造和銷售的合法重製物。在該案中之所以最後認為第一次銷售原則也及於國際耗盡,也是受到「普通法下禁止限制財產轉讓原則」的影響。此一普通法原則在適用上並沒有地理區域的區分,著作權法也沒有明文作此區分,因此最高法院才會認為,第一次銷售原則也適用於海外合法製造銷售的著作重製物[28]。
但Roberts大法官認為,這個屬地主義的理由,並不成立,因為著作權法一樣有屬地主義,著作權法和專利法原則上一樣都沒有域外效力。而且,地理的限制不足以支持Lexmark的主張。在專利耗盡原則下,重點在於賣產品,而非專利權人賣專利收了多少錢。專利權人就自己的專利產品可以決定多高的收費為適當,進而銷售,然後啟動耗盡原則。專利權人也許在海外銷售的價格,跟美國的價格不一樣,但是專利法並沒有保障一個特定的價格。專利法只有保障,專利權人在將產品賣出、不再受其專利獨占控制時,可以獲得一份報酬(receives one reward),一份其認為足夠的報酬[31]。
不過,最高法院在1890年時,曾經判決一個涉及專利國際耗盡的案例,名為Boesch v. Graff案[32]。該案判決認為海外銷售專利並沒有耗盡,但主要原因在於,系爭海外銷售是德國廠商在德國銷售,但是該德國廠商並不擁有美國專利。而該案是美國專利權人提訴禁止該產品進口到美國。也就是說,因為德國的銷售與美國的專利權人無關,所以不適用權利耗盡。因此,該案不但無法支持Lexmark的主張,反而強化了最高法院的立場,亦即只有專利權人可以決定要不要進行銷售,而銷售了就會耗盡該產品上的專利[33]。
Impression Products, Inc. v. Lexmark Intern., Inc. 137 S.Ct. 1523 (2017).
35 U.S.C. § 154(a)(“(a) In General.—(1)Contents.—Every patent shall contain a short title of the invention and a grant to the patentee, his heirs or assigns, of the right to exclude others from making, using, offering for sale, or selling the invention throughout the United States or importing the invention into the United States,…”).
Impression v. Lexmark, 137 S.Ct. at 1529.
Id. at 1529-30.
Id. at 1530.
Mallinckrodt, Inc. v. Medipart, Inc., 976 F.2d 700 (1992).
Impression v. Lexmark, 137 S.Ct. at 1530.
Jazz Photo Corp. v.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 264 F.3d 1094 (2001).
Impression v. Lexmark, 137 S.Ct. at 1531.
Quanta Computer, Inc. v. LG Electronics, Inc., 553 U.S. 617, 128 S.Ct. 2109, 170 L.Ed.2d 996.
Lexmark Intern., Inc. v. Impression Products, Inc., 816 F.3d 721 (2016). 詳細介紹參見 楊智傑,美國專利耗盡原則最新見解:聯邦巡迴法院Lexmark v. Impression案全院判決,北美智權報第171期。
Impression v. Lexmark, 137 S.Ct. at 1531.
Bloomer v. McQuewan, 14 How. 539 (1853).
Id. at 549-550.
Impression v. Lexmark, 137 S.Ct. at 1531.
Id. at 1531-32.
Id. at 1532.
1 E. Coke, Institutes of the Laws of England § 360, p. 223 (1628). 引自前述判決,id. at 1532.
Impression v. Lexmark, 137 S.Ct. at 1532.
Id. at 1533.
Id. at 1533.
Lexmark Intern., Inc. v. Impression Products, Inc., 816 F.3d at 734.
Id. at 741-42.
Impression v. Lexmark, 137 S.Ct. at 1534.
Id. at 1535.
17 U.S.C. § 109(a).
Kirtsaeng v. John Wiley & Sons, Inc., 568 U.S. 519(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