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權報總覽 > 產業與經濟   
 
RNA基改作物大逆襲
蔣士棋╱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2015.08.26
在台灣,基因改良作物(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 GMO)一直是票房毒藥。消費者將其拒於千里之外,食品廠商也不敢跟基改作物扯上邊。只不過,科技進步的速度已經遠遠超越社會大眾對科技的理解能力;在農業科技上,修改基因序列的技術已經成為昨日黃花,直接調控細胞的蛋白質生成才是當紅趨勢。問題是:怎麼做?

在分子生物技術中,遺傳訊息的標準傳遞流程為從儲存所有遺傳訊息的DNA(去氧核醣核酸)轉錄成長度較短的RNA(核糖核酸),再從RNA轉譯成可供細胞體使用的蛋白質(Protein)。從製造業的觀點來看,DNA就是最上游的原材料或原型,RNA則是中游的再製品,而蛋白質則是最終的製成品。

在這條守則底下,基因改良的原理就是從DNA下手,針對特定的片段進行置換,讓細胞能夠通過上述的流程生成人類所需的蛋白質。舉例來說,目前最為外界熟知的基改技術,就是在作物的DNA中植入蘇力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一種生存於土壤中的細菌)體內的抗蟲基因。植入Bt基因後的基改作物將能生成對昆蟲有害的蛋白質,有助於撲滅蟲害以保護農民收益,而且這項技術的準確度極高,可以針對想要撲滅的蟲害來植入不同的基因片段,也能適用在不同的作物上,應用範圍相當廣泛。然而,這項作法也因為其毒性是否可能傷害人體、可能使害蟲演化出抗藥性,成為更難對付的「超級害蟲」、以及成本過高,使得小農被排除在外等等爭議,所以始終沒辦法被社會接受。

新生物技術可望避開基改爭議

2006年獲得諾貝爾生醫獎的RNA干擾(RNA interference, RNAi)技術,為這些基改作物爭議打開了一絲曙光。在RNAi之中,專注的焦點不再是複雜龐大的DNA資料庫,轉而放在輕薄短小也易於拆解的RNA。研究人員發現,若要細胞生成特定的蛋白質,真正發揮作用的其實是從DNA轉錄而來、有清楚轉譯目標的信使RNA(mRNA)。研究人員應用RNA本身單股長分子的特性,植入一段與mRNA完全互補的干擾RNA,就能讓原本的mRNA失去轉譯蛋白質的功能,控制細胞的蛋白質產出(見圖1)。換句話說,就算不能改造基因序列,現在的技術也已經能夠控制細胞要生成怎樣的蛋白質,以達到哪些目的了。

圖1:RNA干擾技術(RNAi)運作機制

資料來源:http://www.nobelprize.org/.../popular-medicineprize2006.pdf

與傳統的基改技術比較,RNA干擾確實有些許優點。首先,使用RNA干擾不必修改原本的DNA序列,嚴格來說並不能算是基因改良;其次,目前這項技術在應用上多半都是使特定的mRNA片段失去作用,並非使細胞生成新蛋白質,所以也較不會有未知毒性或使害蟲生成抗藥性的疑慮;最後,這項技術的可控制性比基因改良作物更高,例如農民可以在颱風季來臨前向作物施以停止水分吸收的RNA,以避免作物因為吸收了過多雨水而發爛,颱風過境後只要停止施放作物就能恢復正常,農民的損失也能夠降低。目前較知名的RNA干擾應用實例是極地蘋果(Arctic),讓蘋果果肉中的氧化基因停止或延緩作用,如此一來蘋果在切開後仍然能夠保鮮並且食用(圖2)。

圖2:極地蘋果(Arctic Apples)

資料來源:Arctic Apples

2000年初期,國際大廠就已經默默佈局RNAi相關專利

雖然這項技術2006年才獲得諾貝爾獎肯定,但早在世紀之初,國際大廠就已經在默默佈局相關專利。從統計數據中可以發現,以”RNA pesticide”(註:在農業上RNA的應用研究目前以抗蟲害為主)搜尋,專利的公開件數與核准件數都呈現年年成長的趨勢,並在2014年時達到高峰(圖3)。另一方面,專利權人的集中度也相當高,杜邦(含子公司Pioneer Hi-Bred)一家的獲證數就超過千件,前五大(杜邦、Syngenta、拜耳、加州大學系統、孟山都)的占比也將近八成(圖4)。換句話說,在RNA干擾的農業應用上,未來恐怕也會是個大者恆大的世界(圖4)。

圖3:RNAi在農業應用相關美國專利申請與獲證趨勢

資料來源:www.patentcloud.com
資料時間:2015/08/21,關鍵字:”RNA pesticide”

圖4:RNAi在農業應用相關美國專利前十大專利權人

資料來源:www.patentcloud.com
資料時間:2015/08/21,關鍵字:”RNA pesticide”

只不過,想要看到這項新農業技術進入市場還有得等。即使已經有極地蘋果這樣的成品,但大部分的RNA干擾技術還在研發階段,不具備商業化的能力。最大的障礙之一,就是如何確保施放的RNA片段能夠進入細胞內。自然界中本來就充滿各式各樣的RNA小片段,例如流感病毒的本質就是一段會引發感冒症狀的RNA,如果只停留在生物表面完全無法發揮作用。因此,包括孟山都(Monsanto)在內的農業生技公司,目前最致力研發的方向就是搭建RNA傳輸平台,讓RNAi技術能夠確實發揮功效。

但最大的阻礙還是來自於社會態度。因為基改作物的負面公共印象已經根深蒂固,對人體的副作用及其他潛在危害也還沒被全盤評估過,所以社會大眾對於RNAi干擾這種「類基改」技術也還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狀態,要討論接受與否更是言之過早。只不過,一味地拒絕了解並非正道,因為隨著地球人口暴增、耕地面積減少以及氣候變化日趨極端,這類廣義的基改作物遲早會成為人類糧食的選擇題,而不再是是非題。

 

資料來源:

  1. The Next Great GMO Debate
  2. Arctic Apples
  3. 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medicine/laureates/2006/popular-medicineprize2006.pdf
  4. 基因改造食物安全嗎?,科學人雜誌
  5. BioDirect

 

作者: 蔣士棋
現任: 北美智權報資深編輯
學歷: 政治大學企管系
經歷: 天下雜誌記者
今周刊記者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