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權報總覽 > 產業與經濟           
 
溫室氣體減量趨嚴,能源產業將掀起重組風潮
蔣士棋╱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2015.08.12
今年年底世界各國將在巴黎舉行氣候大會,討論在《京都議定書》於2020年到期後,全球該採用的溫室氣體減量新標準,所以今年內許多國家都搶先在國內先行立法以展現其決心,美國的潔淨能源計畫和台灣的溫室氣體減量法就是一例。而這項法案加上即將送進立法院審議的電業法,將為台灣的用電環境以及能源產業,帶來既深且遠的影響。

任期剩不到一年的美國總統歐巴馬,八月初時宣布了可能是其任內最後一項重大政策:潔淨能源計畫(Clean Power Plan)。這項計畫中野心最大的部分,就是在2030年時,美國能源產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降至2005年的68%。在此一目標下,美國現行的能源結構將大幅重組,例如再生能源(水力、風力、太陽能)的占比將從2012年的12%,到2030年時得提升至21%,而煤炭的占比則將從33%減至25%不到(見圖1)。

圖1:美國發電來源結構(2012vs2030預估)

資料來源:Clean Power Plan for Existing Power Plants | Clean Power Plan | US EPA

同樣的衝擊也即將在台灣出現,而且可能更劇烈。今年的六月中,立法院就已經三讀通過了溫室氣體減量法及管理法,設定了比美國更嚴格的溫室氣體減量標準:台灣的溫室氣體排放量,2050年時要降為2005年的50%以下,約是1991年時的水準。算算時間,只剩下35年。

台灣是火力發電重度使用者

對於台灣來說,這下子麻煩大了。從台電公司以及經濟部的統計數據中可以發現,台灣對碳排放量最大的火力發電仰賴度極高。在四大類發電來源(水力、核能、火力、再生能源)中,火力發電的占比一直在70%以上,近年來甚至還成長到近80%(圖2);在這麼大量的電力供給中,淨發電量最大的燃煤機組碳排放量也最高,碳排放量最低的天然氣的淨發電量則排名第二;然而,因為燃煤的發電成本遠低天然氣,所以即使天然氣的發電耗用量年年上升,台電對於煤的耗用量還是無法顯著下降(見圖3)。

圖2:1999~2014台灣發電結構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

圖3:近5年台電火力發電之化石燃料耗用量

資料來源:台灣電力公司

在水力發電條件不優、核能發電沒有社會共識,再生能源也未成氣候的當下,怎麼達成減排的目標,將是一大難題。但在此同時,行政院也提出電業法修正案,計畫將台電分拆成「發電」以及「配電」兩家公司。其實,台灣已經有相當多的民營電廠,佔了全台將近三成的發電量(圖4);只是在現行的體系下,他們發的電都得轉賣給台電,再由台電進行配送。未來當台電分拆完畢時,這些民營電廠就能夠直接賣電給客戶,一般民眾或企業也可以像挑選電信業者一樣,根據不同電力公司的資費方案決定跟誰買電。台電董事長黃重球日前接受媒體訪問時也已經表明,未來台電除了核能、水力發電兩項保持獨佔外,其他的發電項目都得跟一般民營業者競爭。

圖4:台電/民營電廠歷年發電量統計(單位:百萬度)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

台電分拆後,電力市場將全然改觀

這兩項法案影響所及,將使台灣出現一場能源產業革命。一方面,台灣必須揚棄當前重度仰賴火力的能源結構,而且當核能、水力都不太可行時,勢必得朝風力、太陽能等再生能源想辦法;另一方面,在市場機制運作下,用電市場將出現與現在截然不同的風貌:台電順利分拆後,民營電廠可以直接面對市場,設計各種符合消費者需求的電費方案,當民營電廠有了客戶基礎後,為了擴大市場以及擺脫台電的既有優勢,也會更願意投資開發新興的能源技術,提升整體能源產業的經營效率。換句話說,在溫室氣體減量以及電網、發電分拆立法之後,台灣有機會成為少數兼顧環保及經濟發展的國家。

舉例來說,未來至少還有碳交易、節能以及個人發電三種商機。溫室氣體減量法案中明訂了碳交易市場的法源,其基本運作機制為在整體的減量目標底下,每個產業及業者都有一定的減量配額,如果碳排放量低於此一配額,差額就可以出售給其他業者,這對於重度使用石化燃料的鋼鐵、石化業者來說,將有極大的減排誘因,也能間接刺激碳交易市場的周邊服務。目前全世界僅有五個排放交易所,其中只有兩個可以進行國際交易而且都位於歐洲,台灣沒有理由放棄這塊市場。

此外,不論核能或火力,發電原料都是來自海外,其開採、運送、儲存就得耗盡大量成本;如果能夠在用電端直接發電或者大幅降低用電需求,對於電力的供需兩端都能有所助益,由此延伸出來的就是個人發電以及節能管理兩大商機。現在的電價都是政府預算補貼後的結果,一旦開放自由競爭,補貼隨之消失,電價也勢必上調,屆時在高電價的壓力下,節能管理勢必成為從個人到企業都關心的議題。小從電燈、冷氣,大到建築設計和配電設備,都會以節能為目標重新思考;另一方面,在地狹人稠的台灣,想要再找尋專門的發電廠土地將越來越困難,如果每個家戶或企業能夠將閒置空間轉作風力或太陽能發電的場所,這些電不但能自己使用,多餘的還能透過電網賣給電力中盤商

危機就是轉機。環保與經濟發展其實不那麼針鋒相對,只要規劃得當,環保也能是門好生意。

 

資料來源:

  1. Clean Power Plan | US EPA
  2. 經濟部能源局
  3. 台灣電力公司
  4. 全球196國允諾溫室氣體減排 為2015「巴黎協議」奠定基礎,關鍵評論網
  5. 碳交易-維基百科

 

作者: 蔣士棋
現任: 北美智權報資深編輯
學歷: 政治大學企管系
經歷: 天下雜誌記者
今周刊記者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