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權報總覽 > 產業與經濟           
 
生醫巨頭大洗牌,精準醫療成未來趨勢
蔣士棋╱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2015.08.12
在大陸紅色供應鏈步步進逼下,台灣勢必得找到產業的新出路;而近年來台灣在生醫領域的投資,也逐漸到了開花結果的時候。然而,生醫產業的變化絲毫不遜於科技製造業,在精準醫療的發展趨勢下,台灣先天上有什麼致勝優勢?若想要靠生醫產業延續經濟發展,應該抓住哪些機會?在今年的「亞洲生技商機高峰論壇」中,資深生醫創投專家、維梧資本(Vivo Capital)管理合夥人孔繁建(Frank Kung)提供了獨到見解。

出身於台灣的孔繁建,在1980年初期就投入生物科技產業,並於1996年時成立了專注於生醫健康產業投資的維梧資本。目前,維梧資本的管理資產(AUM)超過17億美元(其中約2億美元投資於台籍企業),所投資的100家企業,已經獲得了超過30項的美國FDA藥物或醫材認證。

圖1:維梧資本創辦人兼管理合夥人孔繁建(Frank Kung)

圖片來源:http://vivocapital.net/images/team/frank_kung.jpg

由於技術演進以及產業環境變革,這十年來生醫產業的領頭羊悄悄地換了一輪。2004年的前三強:Pfizer(輝瑞)、GSK(葛蘭素史克)、Johnson & Johnson(嬌生公司)到了2014年只剩嬌生公司還留著,其他兩個則是分別跌落到第4與第7名;而搶占第2與第3的,卻是2004年時只能排第6的Novartis(諾華)和第8的Roche(羅氏)(見表1)。

表1:2004/2014全球前十大生技醫藥公司(按營收排名)

 

2014

2004

1

Johnson & Johnson

Pfizer

2

Novartis

GSK

3

Roche

Johnson & Johnson

4

Pfizer

Merck

5

Sanofi

AstraZeneca

6

Merck

Novartis

7

GSK

Sanofi-Aventis

8

AstraZeneca

Roche

9

Bayer

BMS

10

Gilead

Wyeth

資料來源:「亞洲生技商機高峰論壇」會議資料

「從這份資料可以看出,生醫產業的變化非常激烈,」孔繁建指出,2004年還在榜上的惠氏藥廠(Wyeth)以及必治妥(BMS),到2014年時都已經不在前十名內,惠氏藥廠更早在2009年就被輝瑞併購。然而,買下惠氏的輝瑞受到專利斷崖以及併購失利的影響(見前期文章)這幾年也不好過,營收逐年下降;但另一方面,羅氏在2009買下生技藥廠Genetech之後排名大幅往前跳,而新進榜的吉利德(Gilead)也是專精於生技製藥、尤其是病毒傳染病藥物的藥廠。

醫藥業趨勢:從標準化、個人化到精確化

孔繁建分析,1980年代的製藥業,每一家藥廠想開發的都是「一顆錠解百種病」(one pill for all)的明星藥物。只要有新藥問世,往往都能創造超過十億美元的銷售成績;但實際上,這個時期內大多數的藥物藥效並不顯著(圖2)。

到了2000年,這種模式隨著基因序列(gene sequencing)技術而出現改變。在人類基因圖譜(Human Genome)解碼完成後,對於疾病以及人體免疫系統的了解都大幅增加,疾病的分類和對應療法都更加細緻。於是,明星藥物不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更小的市場區隔、更個人化的治療方式、以及更快速的藥物開發流程。很明顯地,生物科技的突破正是十年來生醫產業版圖出現大幅重整的主因。

圖2:1980年代的明星級癌症藥物,藥效往往都差強人意

資料來源:「亞洲生技商機高峰論壇」會議資料

至於未來,孔繁建認為,軟硬體的整合將是一大趨勢。「數位化再加上基因序列,會產生大量的健康數據運算需求,」他解釋,當醫療愈來愈個人化時,下一步追求的就是精確度,包括日常生活中對基本生物訊息的即時監控、人體對藥物的反應等等。此外,醫療產業的目標市場也不再限於西方,因為當前三大醫療市場(美國、日本、大中華區)中,就有兩個位於亞太地區,其中的大中華地區隨著整體衛生保健支出的增加,更是每年都有15%的成長力道,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新市場、新技術與新需求不容忽視

整體來看,孔繁建認為,醫療產業的成長力道,將來自三個面向:

  1. 新市場:歐美地區的醫療市場規模已經飽和,但開發中國家不論是人口成長、醫療支出或者公共衛生的基礎建設大多還在成長階段,可以盡早布局。此外,在後專利斷崖時代的學名藥、生物相似藥(biosimilar)市場也值得關注。

  2. 新技術:醫療科技的進展,讓許多過去的不治之症在未來都有了治癒的機會,像是免疫療法(Immunotherapy)、基因標靶藥物就可以針對特定癌症病灶進行處理,避免放射性治療和化療的副作用;至於醫療與資訊科技結合的數位醫療、遠距醫療、醫療資訊運算等需求也需要被滿足。

  3. 新需求:隨著全球人口老化,延續生命長度已經不是醫療首要任務,人們需要的是在老化的同時也能保持生命活力,應之而起的就是再生醫學和抗老醫學,如器官與組織修補、生物材料、細胞活化,都是全球醫學界正在努力開發的新領域。

孔繁建認為,台灣有相當優良的學名藥生產管理經驗以及公共衛生體系,與國際的大藥廠也有相當好的人脈連結,再加上政府近年的大力支持,已經吸引了不少國內外的臨床與研發能量投入;如果資本市場可以更開放,並且提供更多協助,生醫產業的發展就能更加蓬勃,台灣也能在全球生醫版圖中搶得關鍵位置。

 

作者: 蔣士棋
現任: 北美智權報資深編輯
學歷: 政治大學企管系
經歷: 天下雜誌記者
今周刊記者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