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權報總覽 > 產業與經濟           
 
買不到日企沒關係,買日企專利的CP值可能更高!
蔣士棋╱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2015.06.03
日圓一直貶,赴日旅遊消費的人次也屢創新高。但除了訂機票排行程,這波日本振興經濟對台灣應該還有更深一層的含意。過去不可一世的大型日本企業,現在都正嘗試各種方法以重返往日榮光,也讓一直是技術跟隨者的台灣有了可以趕上甚至超前的機會。就算我們因為文化等因素,沒辦法直接買下日本企業,但要是能買下他們握有的關鍵技術專利,再搭配我們自己的研發團隊和製造能力,台灣產業躍進的契機可能就在這裡。

從業界到民間,台灣一直對日本商品有著難以抗拒的信任與喜愛。在消費的層次來看,品質優良的日本舶來品自然很容易受到消費者喜愛,但對企業來說,對於日本太過依賴就不見得是好事了,尤其是台灣命脈的製造業,每年都得從日本進口大量的精密儀器或關鍵零組件,形同產業命脈被日本緊緊地掐著;但是,現在我們有機會反轉這種現象,方法就是:買專利。

雖然長期經濟不振,但是Corporate Japan仍然能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靠的正是質量均佳的研發實力。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的調查,近十年來,以日本作為專利合作條約(PCT)第一局的專利申請量,一直高居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遙遙領先中國、韓國以及德國等競爭對手(圖1)。以企業別來看,2014年全球前五名的PCT申請人中,日本企業也占了兩名(松下電器、三菱電機);而根據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調查,近20年來日本每年在研發上的支出佔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率從不到3%增加到3.5%,比美國還高,顯見即使經濟不景氣,日本也不願意犧牲研發上的投資。

圖1:1990~2014專利合作條約(PCT)前五大申請國案量變化

資料來源: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

就質的角度來看,日本企業的研發能力也已經足以跟美國平起平坐。根據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的全球百大創新機構調查,2014年時日本企業所佔的比例40%,首度超越美國位居世界第一(圖2)。這項調查的依據除了專利獲證量外,更把獲證率、引證數以及在他國申請狀況列入評比,以反映某項發明的真實價值。事實上,從2011年首次執行此一調查以來,日本就是唯一能跟美國匹敵的國家,而且每年都在成長。如此質量均佳的研發成果,正是台灣企業應該好好把握的機會。

圖2:2014年TOP 100 INNOVATORS調查結果:依國別分

資料來源:Thomson Reuters | Top 100 Global Innovators

這兩年來,台灣企業思考的主軸,都是直接併購日本企業,但真正成功的案例卻不多,反而碰壁的比比皆是。在博凱(White & Case)律師事務所五月初的「高科技企業的風險管理」研討會中,博凱日本分所的木下万暁(Kinoshita Mangyo)分析,對於日本人來說,由於文化因素,要把整家公司出售給外國人總是充滿許多猶豫,例如在日本相當普遍的終身雇用制,就讓許多外國投資者卻步,而日本企業也因此對外國資本相當審慎。這也是為什麼許多跨國併購案,最後都以失敗收場。

照片:White & Case日本分所律師木下万暁

攝影:蔣士棋/北美智權報編輯部

但另一方面,當生產設備與銷售網路日漸普及、而生產和運輸成本也日漸低廉時,只要能獲得關鍵技術,就能夠建立品牌並且生產產品,而生產製程的管理能力,正是台灣的優勢。木下万暁補充,日本企業的「好學生」文化,讓他們不會輕易地終止任何一項專利,使得大多數的日本企業手上,都握有許多閒置未曾商品化的專利技術;而經歷了二十年的低度成長後,日本企業對於處分此類非企業核心資產的態度也日趨開放。因此,只要能在其中挖出黃金,對於急需技術升級的台灣廠商來說,絕對能帶來不小的助益。

早從1980年代的經濟部長趙耀東,一直到現任央行總裁彭淮南,都曾經公開向產業界警告台灣長期對日本入超對經濟的負面影響,只不過歷經近三十年的發展之後,台灣重度仰賴自日本輸入技術的現象依然沒有改變。當然,長期而言從頭就把根基扎穩,才是研發的正道,但當環境變化越來越快速、產業遊戲規則也全面改寫中的時候,台灣不能只想著搶訂單,而是應該把目標放在搶關鍵技術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夠看得更遠;若能成功站在日企的關鍵技術上,台灣的產業界也許就能看到一個光明的未來。

 

作者: 蔣士棋
現任: 北美智權報資深編輯
學歷: 政治大學企管系
經歷: 天下雜誌記者
今周刊記者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