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權報總覽 > 產業與經濟           
 
不會管理專利,投資人也懶得理你
蔣士棋╱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2015.04.22
對許多企業經營者來說,內稽內控制度就是一堆又臭又長的法條,但在真正內行的投資人,例如股神巴菲特來說,優良的管理制度才是一家公司真正的成敗關鍵。尤其在知識經濟時代,如果只會矇著頭投入研發卻不懂得如何管理,不但過不了內稽內控這一關,投資人也不見得給你多好的評價。

去年九月,金管會證期局重新修訂了「公開發行公司建立內部控制制度處理準則」,對於公開發行公司在八大類營業循環的控制作業做了一番全新整理。其中對科技業最重要的影響,就是在第八項的研發循環中,新增了「智慧財產權之取得、維護與運用」。換句話說,從今年開始,公司內部的智財權管理制度,已經成為稽核部門必須進行的查核項目之一了。

根據證期局的說明文件,新增這項規定的原因,主要是多數公司之無形資產佔總資產之比重有逐年增加趨勢;其中對於無形資產的管理,尤其是對智慧財產權法令遵循之落實或未落實之後續訴訟,會直接影響公司營運效率效果或股東權益。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吳德豐會計師解釋,這項新規定包含了兩個層面,首先是公司內部必須具備並且落實智財權管理,其次稽核人員要依據所制訂的管理辦法定期進行審核,「也許管理制度很基本,但只要有確實做到就可以。」

的確,「智慧財產權之取得、維護與運用」這幾個字只訂下了一個很廣泛的管理框架,讓業者得以根據自己的產業特性和策略制定實際規範;然而,根據資策會科法所去年所進行的調查結果,有將近一半的上市櫃公司和中堅企業,內部並未設有處理智財權的部門或人員;即使還是有217家企業自認有進行智財管理,但除了都集中在專利商標申請、智財權清單或資料庫維護和定期繳納規費這種非常例行性的工作;而被證期局特別點名加強的訴訟管理,有做到的企業也不超過6成。(見圖1)。

圖1:智慧財產管理問題與現況

資料來源:「智慧財產管理制度驗證說明會」簡報資料,資策會科法所,104.4.15

吳德豐觀察,國內的研發法人或者是企業在智財權的管理上可以說是有好有壞,「有在國外跟別人打過仗的,知道重要性就願意花錢;沒跟別人打過仗的,投入程度也比較低」;他補充,在財務報表上,企業在研發上的投入普遍來說都會被列為損益表內的費用,除非是透過併購或是買入取得,或其商業價值已經顯現,才能夠轉入資產負債表內。因此,很多企業是用成本的觀點來看待專利或營業秘密,或者當作單純的法務議題,其實都相當狹隘。

他舉例,國內企業很習慣與學校機構合作研發,待產出專利後再授權給企業使用;過了一段時間後,假使企業發現有人侵犯這項專利想要提起侵權訴訟,就會發現問題所在,「企業很可能只是被授權使用,沒辦法提出告訴,甚至找到當初合作研發的學校教授可能也沒辦法,因為他是使用學校所提供的研究設備才能夠工作,他自己也是學校雇用的員工。所以真正握有這項專利的可能是學校,甚至是教育部。」

普華商務法律事務所楊敬先律師建議,對一般企業來說,可以先從最基本的項目開始建立智財權管理制度,像是員工保密協議、研發紀錄簿的維護、營業秘密的認定、授權契約文件管理;待基礎穩固之後,再根據自己的需求制訂智財權管理目標和辦法。

如果把企業比做人體,投入的資本和研發行銷費用就像是人們平常攝取的營養,而其資產規模、營收獲利或是專利數量,則是健康檢查與日常活動的結果。每個人都知道,即使兩個人每天吃相同的食物,也會因為先天體質的不同而有互異的體能表現。

企業的內部控制和管理制度,目的就是讓投資可以有效率地轉為產出,避免不必要的浪費,藉以提升營運績效。如果只是想要虛應故事,公司確實也可以簡單訂個管理與稽核辦法,屆時按表操課一樣能輕鬆過關,但公司的體質也會因此每下愈況。不妨想想:每個拿過奧運金牌的運動員,不管訓練期間或平日,何嘗對飲食控制與生活作息鬆懈過?

 

資料來源:

 

作者: 蔣士棋
現任: 北美智權報資深編輯
學歷: 政治大學企管系
經歷: 天下雜誌記者
今周刊記者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