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可能會認為只要投注大量的金錢與時間,就可以產出好的專利、幫公司賺錢的專利,特別是很多不懂專利的企業老闆都會有這種想法,但這是種思維是錯誤的。正確的專利管理方式應該是要看一個專利的品質有多好、價值有多高,才決定要投注多少時間與金錢在這個專利上。這完全是結果論,聽起來好像有點不合理。例如:明明是沒有價值或是品質很差的專利,為什麼還要花時間和金錢在上面?這邊說的價值是商用價值,然而,就算是沒有商用價值,還是會有別的價值存在,才有需要花金錢和時間在這些專利上面。例如KPI (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就是一種「價值」,聽起來很無奈,但在許多企業、學校、甚至是研究單位中,都存在著這種「KPI價值」,也無可避免的要花錢及時間去申請一些沒實質價值的專利。至於品質則有可能是因為在申請過程中發生質變,在這種情況下,就要考量是否該繼續投入金錢和時間來維護。
在全國工業總會於3月中旬舉辦的《創新管理的高值專利布局研討會》中,前美國IBM總部資深智權授權工程師,現任工研院智權資深業務總監許履塵,以「IBM的創新管理與新時代的專利遊戲規則」為題,分享了他在智權領域經營超過30年的經驗。
許履塵直言:「個人覺得要評估一個專利很簡單,就是價值跟品質。有一些是沒有價值的專利就不需要花那麼多錢去申請,那為什麼會有那些專利呢?就是因為我們要去應付KPI。像有些單位會規定這個專案下來要產生多少專利,我們都知道這是沒有價值的,那這些專利為什麼要花那麼多的錢去申請?而且有些專利去申請的時候又很容易通過,不管是在台灣還是美國,通過率都達60% - 70%,因為IPO也是需要收取申請費及維護費。」
專利價值和品質的關係
許履塵指出,專利價值和品質的關係錯縱複雜,主要可以分4大類(如圖1所示)。第 1 種 是「 無差 」專利 ,亦即無所謂的專利。所以如果只是為了應付KPI,就不用很認真的寫,可以隨便寫,不用花太多時間,因為就算不通過也沒關係,反正是沒有用的專利。第 2 種是 「 浪費 」 的專利 ,就是那種原本是有價值的專利,當初也花很多錢去申請(編按:例如多國申請),但在申請過程當中,價值會流失掉。可能因為當初檢索沒做好,慢慢開始發現有一些前案,甚至當初申請了很多國家,但有一些國家卻把這個專利撤消掉。很多企業都可能有過的經驗,就是當初有一些很好的專利,但當拿去運用的時候,專家再去檢索時就發現已經有前案記錄在,那時候這個專利就會變得一文不值,浪費了很多錢去申請。第 3 種就是 「 可惜 」 專利 ,這是指一些很有用及很有價值的專利,但當初並沒有把它寫好。這些專利在開始的時候可能不是那麼有價值,但因為市場因素,一夕之間爆紅,變得很有價值,可惜當初沒有找專利事務所把它好好寫好,但這種情形有時候是可以透過「美容」來補救的。最後一種就是 「 英雄 」 專利 ,有時候有一些非常有用的構想,突然一夜之間變成很大的市場,很有賣點,而專利又寫得很好,無懈可擊,便會造就出英雄專利,這種專利非常罕見。有時候英雄專利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很容易變成浪費或是可惜專利,中間只有一線之隔。
圖1. 專利價值與品質之二維圖
資料來源:許履塵簡報資料,李淑蓮複製
許履塵表示,據美國專利統計的資料顯示,有效的美國專利數量高達150萬件(編按:近期統計的數據),但只有0.2%是具有商業價值的,亦即是好品質、有價值、可運用之英雄專利 (圖1中之4)。自1982年以來,約有10,000件美國專利提出復審,在經過復審、reissue的過程之後,這些專利的品質獲得改善、強度增加了,因為已經經過了「美容」,上面提到的「可惜」專利(圖1中之3)通常都是利用這一種方式來補強的。此外,約有一半的專利維護到了一半的生命周期(10年),就會被主人棄養,通常這些都是一些「無差」及「浪費」的專利(圖1之1和2)。最後,統計資料指出,估計在美國法庭上,原告專利被無效的比率約有50%,而這包括了「可惜」、「無差」及「浪費」的專利。而台灣的比例更高,約有70%是給無效掉的。
許履塵認為台灣專利被無效的比率偏高的主要原因,是專利審查單位及智財法院的思維有很大的落差。同一份專利在台灣申請和在美國申請,會發現台灣給的專利保護範圍比美國給的專利範圍大很多,他曾經將一份專利說明書一行一行的去比對,發現這是不爭的事實。他認為站在保護本土企業的「愛國」立場,專利審查單位的作法是無可厚非的;但當訴訟產生,到了法院的時候,法院卻有不同的見解,因此當「愛國」的審查單位遇上「不愛國」的法院時,專利被無效的比率自然高。相較於外商在台灣申請的專利,被無效的比率則只有50%,跟在美國一樣。
總的來說,許履塵認為專利的價值有5大特徵,分別為:(1)前瞻研發的產物、(2)有效性強、(3) 商業性/可行性強、(4)可揭發性強、及(5)不易被迴避。他建議研發人員在研發過程中在做腦力激盪時,可以利用以上5點來審視本身的專利是否具有價值。
為什麼美國專利如此重要?
台灣在智權發展上,於數量方面一向都有不錯的表現。像在美國專利的部分,根據USPTO (美國專利商標局) 2014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於2014年獲證專利的數量為13,856件,排行第5,以一個2,300多萬人口,主要由中小型企業組成的地區而言,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然而,台灣在智權發展上也面臨很大的瓶頸,無法突破。許履塵將台灣智權發展的瓶頸歸納成以下4大點:
(1)不太重視前瞻研發的投資
被Me-too、OEM、量產及重視KPI之特性影響
專利絕大多數為小改進之技術
(2)產出的專利品質低落,沒有精良的武器可以告人
專利發明書撰寫格式及規格要求不高
專利重量不重質
語言及翻譯限制
以台灣案為母案申請他國專利
專利事務所廉價惡性競爭
不願花錢投資提升專利品質
(3)不暗國際訴訟遊戲規則
(4)國力弱、市場小,無法強勢制衡
說到國力弱、市場小,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為了拓展市場,外銷幾乎是無可避免的,為了配合市場的開拓,相信許多台灣廠商除了申請台灣本土專利外,美國應是申請國外專利的首選。
圖2解釋了為什麼美國專利如此重要。美國市場大,消費力當然也沒話說;然而,競爭激烈、訴訟普遍也是美國專利重要的主要原因之一。許履塵指出,美國訴訟的賠償金額很多時候至少是一百萬美金起跳,有時候甚至到上億。像台灣或是大陸訴訟的賠償金額有時候就沒有那麼多,所以美國專利在這種情況下就相對比較重要,不可掉以輕心。
圖2. 美國專利的重要性
資料來源:許履塵簡報資料,李淑蓮複製
然而,在改革開放的影響下,中國大陸市場的發展已不容忽視,甚至提升到一個很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大陸在其「十一五」計劃中,強調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建立,鼓勵中國企業申請專利,成果豐碩;另一方面,大陸也已正式超越美國,成為專利第一大國,在在都顯示了中國專利的重要性日益加劇,台灣廠商實不容忽視。
圖3. 中國專利的重要性
資料來源:許履塵簡報資料,李淑蓮複製
沒有專利、申請專利耗時?緩不濟急?那就用買的
一件發明專利從發想到撰寫,再經歷送件、審查、核駁……等等程序,到順利獲證少說也要3、4年的時間,如果希望能快速進入國際市場,或是敵人已經發動攻勢,但沒有足夠武器可以迎戰時,「購買專利」是一個不錯的方法。許履塵表示像大陸的聯想或是台灣的友達就是很好的例子。
聯想利用購買專利登上國際舞台
例子之一的聯想電腦,最近已變成世界第一的電腦大廠,它甚至進入了手機的世界市場。當然很多大陸企業都希望可以這樣做,但不是所有公司都辦得到。像是小米,只要一踏出大陸國土,到了印度就給Ericsson告,因為小米沒有專利。聯想本來也沒有專利,但它於2004年以17.5億美元買下IBM PC 部門的時候,IBM同時也把大部分的專利轉移給聯想,其中包括數千件的PC專利,自此,聯想就有足夠的專利可以防身。
聯想於2011年銷售額創新高,達到295億美元,憑藉著IBM的專利護航,輕易的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的PC生產商;到了2013年第3季,聯想登上全球PC第一寶座。2014年,聯想又以23億美元買下IBM伺服器部門及背後強大的智慧財產權;並在同一年以29.1億美元,將Google旗下摩托羅拉手機業務及專利也一併買下(可參考為什麼聯想買MOTO是「撿了大便宜」? 一文)。許履塵認為聯想的策略為以PC帶動平板,再和台灣的聯發科合作,共同搶食低階的智慧型手機市場。聯想之所以能進入世界市場,是因為它的專利本錢豐厚,而其他大陸企業可能會比較困難。
友達借IBM之力戰勝LG
另一個借用外力的例子是友達光電。友達於2005年以4,000萬美金買下IBM共170件TFT-LCD的專利,藉著這一包專利,友達與日本Sharp達成了5年交互授權協議,解決了一場訴訟官司。2006年1月,友達又與Samsung進行了TFT-LCD和OLED技術的交互授權;同年,韓國LG告友達和奇美等公司侵權,於是友達從IBM的專利中選出2件、再加上自己的2件專利來反告LG。纏訟了4年,美國地方法院於2010年判決友達的4顆專利子顆均擊中了LG,但LG的子彈都沒有擊中友達。後來LG判賠了30多萬美金,其中91%是因為LG侵犯了2項友達從IBM買來的專利、9%是侵犯了友達自有的2項專利。
許履塵指出跟美國公司買專利時不要光看專利的價值,還要看在運用該買來的專利時,會不會額外佔到一些便宜。像是美國政府對美國企業的支持,在美國進行訴訟時,法院法官對美國專利應該會比較支持。他說:「像IBM現在開始大量拋售專利,如果有需要的話,這應該是個很好的機會,也許可以像聯想一樣用力殺價,以低價獲取不錯的美國專利。」
世界第一專利大廠 - IBM的創新管理
許履塵任職IBM長達25年,認為IBM的創新文化是這家企業成為世界第一專利大廠的關鍵要素之一。他說:「產業有2種, 一種只會抱著金雞母不放的,就像可口可樂;另一種則是在汪洋大海中,不斷尋找新的救生圈,就像IBM一樣,但畢竟是PC已是夕陽產業,救生圈也已經越來越沒氣了,逼不得已要去找另一個救生圈」。應該也是這種精神,才能讓IBM保持不斷研發、創新的精神。
許履塵在1997年的時候已經成為IBM中專利數量最多的發明王 ,一直到了2014年,才變成第二名。據2015年3月維基百科的統計,在世界最多專利的發明人中,許履塵以擁有545項美國專利組合、及969件世界各國專利排名39。
許履塵指出IBM喜歡在大學中找一個人才來教育,而不是從外面找一個高手來直接上戰場。因為從外面找一個高手來會破壞公司的文化,會為公司帶來一些困擾,所以比較喜歡找剛畢業、沒什麼背境的年青人。這是IBM傳統的文化,但最近好像已有一點點改變,特別是轉型變為IP service之後。
他說:「當我在IBM產生第一個專利的時候,我還是一個新人。當時公司裡面有一個高階主管以早餐會的方式來接待我們這些專利發明人,和我們有一些交流互動,讓我們這些新鮮的發明人覺得看己很重要。試想一個新人平常都不會看到這些高階主管,也不知道他們是在幹什麼的,但當你產生出第一件專利的時候,他們會出來跟你握手、照相、互動…..等等,就讓我覺得自己非常重要」。所以他建議主管要意識到員工的表現,如果他們是有好的表現的話,應該適時給予鼓勵。
相信很多重視專利的企業都會有類似的措施,像是日本大廠日亞化,對於專利有貢獻的員工也會頒獎表揚,而且獲得的專利越「重要」,頒獎儀式就越盛大。
許履塵說當時曾經跟主管討論過IBM究竟要不要成為世界上最多專利的公司,他們討論了很久。當時日本廠商的專利比IBM多很多,而IBM只有一點點,但卻可以跟日本的公司交互授權。大概在十幾年前開始,IBM就決定必須要有很多專利,而且要有很好的專利,從定調的那一年開始,IBM就變成了世界第一,並且一直延續到現在,都沒有降級過。許履塵表示,因為IBM是一家科技公司,所以這是公司的一個形象,一旦成為第一之後,便沒有辦法退下來了。即使IBM現在從硬體變成軟體,再變成提供服務的公司,但還是一直會申請很多專利。
最後,許履塵指出IBM有一個很好的「師徒制度」,就是剛入門的年輕人都會去找一個師傅,來指點迷津。「我當初一開始寫專利的時候感到非常困難,但當有這些經驗豐富的高手指點迷津時,就好像打開了一扇窗戶,豁然開朗,發現原來是那麼簡單的一回事。」他認為台灣企業也可以學習此一制度。資深工程師不應該什麼都抱著據為己有,應大方的與晚輩分享;而年輕人也該謙卑的與前輩學習。
作者:
李淑蓮
現任:
北美智權報主編
學歷:
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
經歷:
半導體科技雜誌(SST-Taiwan)總編輯
CompuTrade International總編輯
日本電波新聞 (Dempa Shinbun) 駐海外記者
日經亞洲電子雜誌 (台灣版) 編輯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