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權報總覽 > 產業與經濟           
 
《解析「TRIZ」系列報導三》描述問題
林士強/北美智權 教育訓練處 資深研發創新顧問
陳宜誠律師 審稿/北美智權教育訓練處處長/首席研究員
2014.04.16
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如果只有 1小時可解救世界,我會用 55分鐘定義/分析問題,僅用剩下的 5分鐘來找答案」。「定義」問題就是把問題描述清楚,才能在下一步「分析」問題的時候,有良好的基礎。除了需要「練習」,還要再加上「專業」、「知識」與「經驗」這幾項不可獲缺的基本功。

清楚的描述問題,是學習「TRIZ」的第一步,這是一種「知易行難」的修練,需要練習,練習,再練習。

一個牙牙學語的小朋友向你炫耀他新玩具的時候,說話含糊不清,但是大部分人的反應可能是「萌!好可愛!」;當一個十多歲的小工讀生向你描述今天的工作成果,說話含糊不清,大部分人的反應可能是「他還小嘛!」。當一個二十瑯噹多歲的帥哥或美眉向你推銷產品,說話含糊不清,部分人的反應可能是「來日方長,有待磨練!」。但是在職場上,不管是同僚之間的討論,下屬向你報告,或是向你的上司報告,說話含糊不清,就叫人頭大了。這種情形普不普遍?回想一下,太普遍了。而且越重要的場合,越容易發生這種不知所云的情況。

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的把他的經驗告訴我們,「如果只有1小時可解救世界,我會用55分鐘定義/分析問題,僅用剩下的 5分鐘來找答案」。其中「定義」問題,筆者的解讀,就是把問題描述清楚,才能在下一步,「分析」問題的時候,有良好的基礎。這道理普世皆然,不管是不是在學「TRIZ」。
但在研習「TRIZ」的時候,更形重要。

清楚描述問題 5W+2H+1G

能問「對」的問題,才容易找到「對」的答案。舉個例子:假設處於地震帶的台灣花蓮、台東一帶,馬桶接頭容易漏水,水費略為提高,由於資源有限,若想利用「TRIZ」改善這個問題,應該發明一個適應力更好的接頭呢?還是發明一個新的省水裝置?還是發明一個免用水馬桶?…

其實就端你看怎麼描述這個問題,最後會產生好幾個截然不同的結果。

清楚描述問題「知易行難」,說起來簡單,但是包括筆者在內,能做好的人不多,有天分的,邏輯能力強,組織力好,如蘋果公司的賈伯斯之流,成為「偉大的傳播者」。但是如你我的普羅大眾,我們可是需要藉助方法的,佐以練習、練習、再練習…,才能達到個一般水準。

筆者在之前系列文章一「初談TRIZ概論」中所提的5W法,是一個非常棒的手法,在此重複一次:

  1. What (例:LCD 生產線 塑膠基板貼合玻璃基板,10%產生氣泡)
  2. When (例:12月10日開始,日夜班均發生)
  3. Who (例:A 生產線)
  4. Where (例:塑膠基板與黏膠之間)
  5. Why (例:尚無法知道正確原因…)

職場中,不管是同僚之間的討論,或是向你的上司報告,若採用這種方法,他們都會感激你的。因為事情很快交代清楚,不囉嗦。同時嚴格要求你的下屬,用這種方法向你報告,久而久之,他們也都會感激你的,因為各位讓他養成一個好習慣。

這方法其實還可以持續衍生,稱為5W、2H法。多出來的「2H」是「HOW」及「HOW MUCH」的縮寫。目的是告訴別人如何做到,以及要多少資源才能做到?

有人再加上「1G」,G=GOAL,告訴別人你的目標是什麼? 以地震帶使用的馬桶為例子,到底是一個省水裝置,還是一個適應力更好的接頭以免地震漏水,才是各位的目標?如果必須加上「2H」及「1G」的時候,就必須使用前期智權報文章筆者也有敘述的「S.M.A.R.T」原則,將各位的目標內容描寫清楚,才是負責任的表現。以改善生產線的良率為例:

  • Specific -        是B生產線
  • Measurable -   產品良率從80% 改善到95%
  • Achievable -   方法是增加定位銷,增加治具校正頻率一倍…等,
  • Realistic -   實際上的改善 -> 良率
  • Time-targeted - 一週內完成,並確認成果。

以上的這些,看起來都像填空,可以將各位的「專業」、「知識」、「經驗」化作具體的文字,讓它們可以被他人或自己快速了解,不會遺漏。筆者認為,這些「專業」、「知識」、「經驗」,是「TRIZ」這個方法真正的血與肉,「TRIZ」本身不過是提供一個骨架,將這些「血與肉」展示出來,進而讓它們站起來,可以跑跳。

問題發生的當下,看到的是表象,還是原因?

花東地區水管容易漏水,LCD生產線塑膠基板貼合玻璃基板產生氣泡,B生產線良率低落…等等。 是的!我已經聽到答案了…,這些都是表象!真正的原因尚在其他地方,等著被發掘。我們稱之「關鍵缺失」(Key disadvantages),更常聽到的名詞是「根本原因」(Root Causes)。

表象顯而易見,就如每日的新聞報導,快速而浮面。除了「僅供參考」(FYI,For your Information)之外,用處不大。然而深入的分析報導,才能顯出新聞報導的真正價值。講到這裡,各位大概知道我接下來要說什麼了…

分析問題=練習+「專業」+「知識」+「經驗」

切實的分析問題,是學習「TRIZ」的第二步,分析問題,也需要「練習」,再加上「專業」、「知識」、「經驗」。這些在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的眼中,其實都比「找答案」重要。

筆者的認知,分析問題的方法,早就散佈在業界各處,與「TRIZ」或許並沒有直接的關聯,但是都可以為「TRIZ」所用,「TRIZ」的大師們,也提出他們自己的分析方法(例如建立質場分析模型)。這些方法有些簡單,有些稍微複雜,它們的目的,無非就是讓你能快速找出問題的真正癥結,然後才有可能針對真正的問題點,來找出解決方案。否則若你還沒搞清楚狀況,就急著東搞西弄,都沒打擊到問題的核心,只會徒然的浪費時間。

以下兩個方法,是筆者想推銷給各位的:

(一)因果鏈法
這是由Sakichi Toyoda (Toyota創辦人)提出,屬發掘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的簡單方法,其操作的方法就是持續的問「為什麼發生」,通常是問五次。我的心得,看起來有些原始,但是直接了當,快速且通常有效,我私下稱它為「5Why」法,比較好記!

(二)功能分析法(Function Analysis,FA法)
這是坊間「TRIZ」課程中,都會教的分析方法。與「因果鏈法」相較,稍微複雜,有固定的模式,得記住一些專有名詞以及定義。根據筆者的心得,因為這些名詞,定義及有固定的模式,FA分析看起來不是那麼原始而直接。依FA法畫出的圖表,還蠻適合放在分析報告中當作圖示說明的工具,好說明問題給聽眾。通常FA法會用在分析比較大的系統中。

關於「功能分析法」以及「因果鍊法」的運用及規則,筆者將於下一期智權報中介紹。

至於「TRIZ」中的質場分析(Su-Field Analysis)等解析問題的方法,其實頗有「FA分析」的味道,其所解析出來的結果,也希望可以應用在跨領域的問題解決上。例如:生物結構的問題,其解決方法可以用在改良機械結構。「TRIZ」中「質場分析」方法,通常會配合「76標準解」一起使用,以解決「第三級」的發明問題,屬於「本質內」的發明。若能解決「第三級」的問題,在「TRIZ概論」的定義裡,各位已經是站在95%人類前面的準發明王了!關於「質場分析」與「76標準解」,筆者也將於日後智權報文章中一併敘述。

筆者更希望推銷給各位的是:
「專業」、「知識」、「經驗」,這些基本功夫,才是各種分析方法所置基之基礎能力,其中缺少或不足,對於工程實務問題的解析與尋找其解決方案,絕對是一個「負數」。所以,各位在研習五花八門的分析手法時,請永遠記得鍛練自己的「基本功」先。

 

 
作者: 林士強
現任: 北美智權 教育訓練處 資深研發創新顧問
經歷: 法商台灣康旭 研發工程處 專案經理
中科院飛彈製造中心 專案工程師
聖荷西州立大學機械研究所碩士
專長: 機械、供應鏈管理、專案管理

 


Facebook 按讚馬上加入北美智權報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