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與經濟
站在競爭對手角度 挑戰自己的專利佈局

張瑋容╱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2013.07.02
         

專利佈局究竟只是口號還是策略?談專利佈局一定要「務實」,與產業結合,研發出來的要和市場要的一樣,找出最關鍵最核心的技術;並選擇自己擅長能做的領域和產品;永遠站在競爭對手的角度,挑戰(挑剔)自己的專利申請案。看清楚位置,對症下藥,專利佈局才不致淪為口號。


在去年12月的全國科技會議之後,「專利佈局」突然成為顯學,政府大談專利佈局,各種酷炫名詞紛紛出籠。但專利佈局究竟只是理論上的探討,亦或流於一種管理上的口號?全國工業總會於6月25日舉辦「前瞻全球佈局之國際專利贏的策略與實務系列研討會」,針對專利佈局的策略、類型及因應國際競爭之道進行探討,講者袁建中(圖一),曾任資策會科法中心智慧財產權組組長、現任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知識產權中心資深顧問,首先以經濟部提出的規劃做開場。經濟部表示,未來預估五年內將投入11億元的金額,強化高值專利佈局工作,選擇六大新興及四大智慧產業相關重點領域等核心進行,目標是完成建構二十五項具技術發展策略及國際專利佈局的專利組合。袁建中認為這目前可能不太容易做得到,原因出在「產業結構」。亞洲地區的產業是以「供給」為導向的產業,屬於技術追隨型,而以「需求」為導向的產業才容易產生創新。「這就是很現實的問題,我們要先務實地看清楚我們的位置在哪裡,再去想在這樣的位置上我們要如何去做專利佈局。」現今「專利佈局」已成為國際專利申請與企業專利經營策略的新趨勢,但是袁建中認為談專利佈局一定要「務實」。看清楚位置,對症下藥,專利佈局才不致淪為口號。

專利要紮實 首重先前技術的探討

很多企業在申請專利時便將專利分為「防禦型專利」或「攻擊型專利」,袁建中認為這樣其實在申請階段就這樣區分,是書生論劍的作法,其實很危險:「談佈局跟下圍棋一樣,有了專利之後想要如何運用,並想好要如何和競爭對手佈局,再來才談是屬於防禦型還是攻擊型,兩者思考層次不同。整體性的思維是要讓專利非常紮實。簡單講,企業申請專利的目的是什麼?專利不能只是拿來防禦。」那如何知道專利的紮實度呢?袁建中說明要知道一個公司的專利強度,可以調出公司的所有專利出來看,看每個專利對先前技術的探討是否詳盡。「就像論文的文獻探討一樣,但是台灣的專利說明書很少看到引證文獻,這樣就找不出先前技術和現有技術的區別,如此一來,這個專利就不會知道解決了什麼技術問題,也不知道為產業創造了哪些價值。」北美智權報先前也報導富士康的案例,說明紮實的專利應該要有完整的前案檢索,對先前技術詳細探討,才能知道解決或補強了哪些現有技術。

圖一、資策會科法中心智慧財產權組組長、現任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知識產權中心資深顧問袁建中

圖片來源:資策會科法中心(左)、張瑋容拍攝(右)

專利佈局策略類型

要做好專利佈局,得先解專利佈局有哪些類型或模式。就專利佈局類型而言,瑞典Ove Granstrand教授的 “The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 Towards Intellectual Capitalism.”一書,便經常受到引用。Ove Granstrand列舉6種專利佈局模式,如圖二所示:

圖二、Ove Granstrand 專利布局模式

特定的阻絕與迴避設計(ad hoc blocking and inventing around)
此圖中,大圈圈是自己申請的專利、箭頭是競爭對手研發的路徑,小圈打叉表示競爭對手申請的專利。袁建中認為這是台灣大部分企業目前的狀況,左申請一個、右申請一個,競爭對手容易迴避設計,因此這種策略較不可靠。

策略型專利(strategic patent)
這種申請通常是技術領先型。

地毯式專利佈局(blanketing and flooding)
這類申請就採取海量申請策略,以大量申請組絕對手進入。

專利圍牆(fencing)
專利圍牆以專利家族的概念進行佈局,個個打在彈著點。

包繞式專利佈局(surrounding)
屬於再發明策略,袁建中說明即在別人的專利範圍裡面挖洞,在別人的專利上做進一步的精進。

組合式專利佈局(combination)
迴避設計 + 再發明策略,稱為組合式專利佈局。袁建中建議台灣廠商可採取這類型的策略:找到好的彈著點,把所有迴避設計空間堵住,防止別人在自己的專利上面挖洞

解決相同或耦合的技術問題 專利組合就成功了一半

關於高品質的專利組合,袁建中強調:不是把一堆專利湊在一起就叫專利組合,組合要強調彈著點,一個很好的專利,其他專利如何跟它組合,才能構成一個很好的專利群?「專利組合的重點,是要解決相同或耦合的技術問題,朝這方向去思考,就成功了一半。」

專利組合的核心在解決相同或耦合的技術問題,提到技術問題,袁建中也說明研發同仁要特別注意不要誤把「生活問題」當「技術問題」,不然專利撰寫的方向會有所偏差。袁建中再進一步解釋,構成一篇專利有三大要素1. 解決哪些技術問題;2. 採用何種技術手段;3. 達到何種技術效果。在EPO歐洲審查指南中有說明,專利審查的核心是 problem approach,即解決哪些技術問題,是整個審查和做前案檢索最核心的訓練。舉例來說,在自行車上裝雨傘架,遮風擋雨、行車安全是幾解決「生活問題」,克服風組係數則是「技術問題」,兩者不能混淆。

對各大中小企業而言,專利佈局其實面對諸多挑戰、困難重重,袁建中認為「我們所處的情境是:不相信本身有能力創造智財價值的決策管理者、鎮日忙於達成研發進度及產品良率而無暇他顧的研發團隊、一頭熱卻不知所措的智財管理部門、再加上一堆湊熱鬧的幕僚部門。但同時卻要面對:如狼似虎的國際競爭者、隔岸觀火或泥菩薩過江的上下游合作夥伴、目前國內還不夠成熟的知識服務業、良莠不齊的智財事務所。這樣的情形導致我們的經營模式是:角色不夠鮮明、動機不夠明確、以及不能說服大家的情節。」況且,研發團隊角色也相當矛盾,組織賦予研發團隊的任務中,有「深耕智財」這一項嗎?研發團隊整天忙著趕出貨、良率提升、降低成本、產品開發進度整個智財管理活動變成僅只是「演一齣戲,而且還是一齣枯燥乏味的肥皂劇!」而管理階層角色也存在著諸多矛盾:懷疑智財能力能否為組織創造價值?研發能力技不如人?

無論在專利申請或專利佈局的操作上,所有智財的經營管理最大的天敵就是:「具體成效的延遲性」及「不確定性的風險」。袁建中指出,「專利申請曠日費時,就算拿到專利還是有人會舉發你,因為專利制度就是這樣,我們無法去挑戰這兩個因子,而這兩個因素也會動搖決策者申請專力的決心。」然而,即使面對上述困難,專利佈局仍不可放棄。因此以下三個操作原則,是在專利佈局時一定要優先考量的關鍵因素:

1. 與產業結合,研發出來的要和市場要的一樣,找出最關鍵最核心的技術;
2. 選擇自己擅長能做的;
3. 永遠站在競爭對手的角度,挑戰(挑剔)自己的專利申請案

搞懂審查基準 因應國際專利競爭策略

在佈局國外市場時,袁建中認為首要要把美國、日本、歐洲、大陸的審查基準都搞懂,不能只是寫好台灣案之後,就直接翻譯程各國語言送出。以大陸而言,專利審查基準在於是否「具可操作性」。每個國家都有每個審查基準的特質,專利也絕對不是申請愈多國家愈好,還是要是自己的產品屬性與市場而定。要在國際市場取得先驅地位,袁建中認為「畢竟,組織經營並不是百米短跑的競賽,而是馬拉松的耐力賽,而且還是一場無法缺席的競賽,因為競爭對手並不會由於你的懈怠而減低對你的競爭壓力。愈是沒有反擊能力的弱者,反而愈容易誘發競爭對手發動攻擊的動機。企業如此,非營利研究機構亦是如此。唯有持續為未來競爭力積蓄能量,為長遠而佈局,否則終將被市場所淘汰。」

 

更多歷期精采文章,請參閱智權報總覽 >>

Facebook 按讚馬上加入北美智權報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