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數位發展部」(Ministry of Digital Affairs)於2022年8月27日成立之時,在國內掀動了一陣數位熱潮,大夥好像都已準備就緒,要在數位浪潮中迎風啟航。其實,台灣的數位巨輪早在2017年已正式啟動,如果沒有跟上的應當加速,因為前路還很漫長。
不可否認,「數位轉型」已站上風口浪尖,不僅我國政府在積極推動,全球各國政府及大型企業更是雷厲風行,深恐落於人後。為此,《北美智權報》特製作【數位轉型】專輯,以三篇文章分別從調研、企業、以及專家角度出發,圖一窺台灣數位轉型的現況及全貌。本文為第一篇,著眼於台灣在數位轉型的現況調研及挑戰。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數位轉型指的是政府、公司、企業、機構、學校……等在各層面導入數位科技,將非數位化的產品、服務或營運流程數位化,進而提升績效。由於這個歷程攸關組織及企業文化的改變,因此相關企業組織必須不斷挑戰現況、從測試中學習並習慣失敗。然而,更重要的是,相關企業組織必須了解改變的必要性,才會邁開數位轉型的第一步。
你離數位漩渦中心點有多遠?
面對數位轉型的浪潮,台灣企業最大的問題是不了解其迫切性。身為國家發展的領頭羊,政府責無旁貸,理應積極推動數位轉型。早在2016年底,行政院已提出「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發展方案(2017-2025年)」(簡稱DIGI+),延續2002年開始推動的國家資通訊發展方案,在硬體與軟體建設並重的原則下,透過建構有利數位創新之基礎環境,鞏固數位國家基磐配套措施。此外,更於去年(2022) 8月正式成立數位發展部,專責推動數位科技應用、數位經濟產業發展方面的政策。
從日常生活的各種改變、以及不同媒體的大量訊息,一般人或多或少都會感覺到數位浪潮的威力,如果只是消費者個人,可能不用刻意作什麼改變,只要置身浪潮中即可;然而,身為企業主,必定會質疑「什麼是數位轉型?」、「一定要投入數位轉型?」、「現在公司營運好好的,不能就這樣嗎?」、「有需要那麼急嗎?再看看吧,過2年再說。」
是否有迫切性,應視企業離數位漩渦中心點有多遠,然而,數位漩渦是流動的,可能因大環境的改變而一下子把你從最外圍推到中心點也說不定。
數位漩渦究竟是什麼呢?簡單講就是數位轉型過程中造成的漩渦。數位轉型是在公司各個層面導入數位科技,將非數位化的產品、服務或運營流程數位化,進以提升績效。瑞士洛桑管理學院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 利用漩渦類比法 (Vortex Analogy)[1] 將數位顛覆對企業組織與產業的衝擊概念化,將一切拉往漩渦中心的力量,物體以指數增加的速度被拉到漩渦中心,產業可能瓦解與重組,漩渦的中心是新數位常態。[2]
由於被拉到漩渦中心會有可能被瓦解而必須重組,因此,越接近漩渦中心的企業即越脆弱。從圖1可見,2023年最脆弱的產業(最接近漩渦中心的產業)分別為科技產品與服務、教育、金融服務與電信產業,而這些產業在2023年觀察是最易受數位顛覆衝擊的,像是數位化的核心產品與服務(例如軟體和貨幣)以及營收主要來自B2C的商業模式。而漩渦外圍則為資產密集的B2B產業,顛覆衝擊相對較低。
圖1. 2023年的數位漩渦
資料來源:全球商業數位轉型中心(Global Center for Digital Business Transformation),2023年5月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不同類型的產業在數位漩渦中的位置會隨著時間及大環境的改變而改變,MIC的《數位漩渦2023│台灣與全球趨勢》報告指出,自疫情爆發以來,顛覆的力量在幾個領域特別顯著。像是教育產業自2015年後首次進入數位漩渦裡的前5名,上升了4名進至第2。 回想過去3年疫情期間,全球各國不管是大、中、小學,甚至是幼兒教育,以及補教機構,都必須以線上網路上課的方式來因應疫情。可以說是變化比計畫來得快,沒有人可以精準預測自己的產業什麼時候會被推進到漩渦核心,因此必須趁早作好準備。
台灣產業對數位顛覆的認知、策略、以及執行普遍落後於全球
然而,不幸的是,與全球主要國家相比,台灣產業對數位顛覆的認知、策略、以及執行均普遍落後;當然,由於台灣曾是製造業王國,因此在此產業的表表者像是鴻海、台積電,在數位轉型的表現極為出色。
依據IMD「應對數位顛覆」3大構面[3] ,資策會MIC調查[4] 顯示,數位顛覆已獲得全球高階管理者的關注,超過75%的台灣受訪者與82%的全球受訪者表示其公司的高階管理者(C-suite:如CEO、CTO、CFO……)已開始關注此議題;然而,認知數位顛覆的重要性不代表該族群正適當地應對此議題。MIC研究顯示,企業組織內存在數位轉型的知行落差,其中近40%受訪的台灣與全球高階管理者認為公司並未適當地應對數位顛覆;44%的台灣公司尚未擬定數位策略,相對全球此比例僅為17%(圖2 )。
圖2. 企業對數位顛覆的知行落差
資料來源:資策會MIC、全球商業數位轉型中心(Global Center for Digital Business Transformation),2023年5月
圖3顯示企業對數位顛覆抱持的態度,比較讓人擔憂的是有26%的台灣企業尚未體認到數位顛覆的重要性。雖然乍看之下這比例並沒有很高,但MIC的調查報告是以台灣中大型企業為主,而台灣產業結構卻是以中小企業為主[5] ,不了解數位顛覆重要性的比例應遠遠超出調查所呈現的數字,實為一大隱憂。
圖3. 企業對數位顛覆抱持的態度
資料來源:資策會MIC、全球商業數位轉型中心(Global Center for Digital Business Transformation),2023年5月
在不了解數位顛覆重要性的背後,更大的隱憂是台灣產業對於轉型急迫性以及數位顛覆強度的感知與全球趨勢有極大差距。MIC調查發現,有高達90%的全球高階管理者認為數位顛覆將帶來變革性的衝擊,但僅有32.4%的台灣受訪者同意此觀點。當被問及預測數位顛覆的影響何時發生時,65.1%的全球受訪者表示數位顛覆已經發生,而有相同想法的台灣企業僅占21.1%(圖4)。
MIC指出調查結果顯示台灣可能還未感受到最強烈的衝擊,如此一來,又怎麼會體認到制訂應對策略的迫切及必要性。
圖4. 數位 顛覆的衝擊感受程度
資料來源:資策會MIC、全球商業數位轉型中心(Global Center for Digital Business Transformation),2023年5月
備註:
Digital Vortex(數位漩渦):被數位顛覆影響的企業之產業競爭格局的改變。它的特點為出現指數級的變化和產業拆分。在數字漩渦中,企業會感受到最強的數位、顛覆及競爭力量。同時,各行各業均處在數位漩渦中的不同階段。
林穎芬、單嘉露,數位漩渦2023│台灣與全球趨勢,MIC、IIMD
IMD「應對數位顛覆」3大構面分別為「應對數位顛覆(digital disruption)」、「數位敏捷性(digital business agility)」、「衝 擊感受程度」。
MIC調查說明1:資策會MIC調查期間為2022年,共431份有效問卷,涵蓋5大產業:製造(含高科技製造業)、金融、零售(含快速消費品)、醫藥以及營建業。受訪者皆為負責組織數位轉型、數位化相關工作人員。60%為經理階級,約30%受訪對象為總監到CEO等高階主管。
MIC調查說明2:資策會MIC受訪者偏重於臺灣中大型企業,IMD以跨國大企業為主。
根據《2022年中小企業白皮書》資料顯示,2021年臺灣中小企業家數超過159萬家,占全體企業達98%以上,創歷年新高;中小企業就業人數為920萬人,占全國就業人數維持8成以上。
延伸閱讀:
《數位轉型專輯》-2 企業數位轉型經驗分享:群創光電及中光電智能物流
《數位轉型專輯》-3 勤業眾信執行副總許梅君談企業數位轉型3大挑戰
作者:
李淑蓮
現任:
北美智權報總編輯
學歷:
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
經歷:
北美智權報主編
半導體科技雜誌(SST-Taiwan)總編輯
CompuTrade International總編輯
日本電波新聞 (Dempa Shinbun) 駐海外記者
日經亞洲電子雜誌 (台灣版) 編輯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