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7期
2023 年 02 月 22 日
  北美智權官網 歷期智權報   訂閱北美智權報  
 
從方舟投資觀點看2023年科技發展趨勢
蘇翰揚╱產業分析師

方舟投資由美國女股神Catherine Wood所成立,管理數百億美元資產,每年皆會發布科技投資趨勢;該公司指出,2023年產業依舊面臨高度不確定性,需要新興科技來解決這些問題。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企業今年需在多變環境下尋找新投資機會

由有美國女股神之稱的Catherine Wood所成立的方舟投資(Ark Investment)在2023年1月發佈「2023年14大投資主題」(BIG IDEAS 2023),指出在破壞式創新的世界中,企業至少要注意5大面向,包含快速變革(RAPID PACE OF CHANGE)、高度不確定(UNCERTAINTY AND UNKNOWNS)、法規制衡(REGULATORY HURDLES)、政治變局(POLITICAL OR LEGAL PRESSURE)、以及競爭版圖挪移(COMPETITIVE LANDSCAPE),顯示當前企業面臨環境的變化與種類更加劇烈與多元,風險管理是當前所有業者皆會面臨到的議題,不論是守成或開拓,企業需一方面控制風險,一方面從這些變局中尋找新的投資機會,以在國際關係日益複雜下趨吉避凶。人工智慧、機器人、物流自動化、電動車、太空科技、區塊鏈等領域皆被方舟投資列為2023重點投資議題之一。

圖1. 方舟投資列出2023年數大投資趨勢

資料來源:方舟投資

生成式人工智慧為2023年技術發展亮點

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的熱潮從2022年底一路延伸至2023年。整體來說,生成式 AI 能運用在許多產業上,該技術的應用場景橫跨公司營運、客戶體驗、以及產品與服務的創新。譬如在汽車、航太、國防等產業開始嘗試以生成式 AI 來設計零組件即為一例。此外,生成式 AI 也能用於晶片製造,運用強化學習來優化半導體晶片設計,將產品開發生命週期時間從人類專家的數週縮短到生成式 AI 的數小時,其應用潛力遠超人類想像。生成式 AI 能夠在幾秒鐘內生成各種可閱讀文章,同時回應社群評論,使文章更具備說服力,這對各種產業皆造成影響;業者能使用 AI 模型生成的即時內容,除了文字生成圖像外,甚至連音檔、影片、3D 模型等都能生成,DALL-E、DALL-E 2、GLIDE 等模型都具備上述功能,這些模型稱為擴散型模型(Diffusion model)。

生成式 AI 能夠快速成長,主要是生成對抗網路(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生成擴散模型(Diffusion Model)、基礎模型(Foundation Model)等深度學習技術的成熟,未來在元宇宙逐漸成熟後,企業能夠從使用者生成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轉為人工智慧生成內容(AI Generated Content,AIGC)中尋找龐大商業行銷商機。

圖2. 人工智慧發展的訓練成本正逐漸下降

資料來源:方舟投資

部分科技業者已經利用這些模型強化自家產品服務,像是 Microsoft、AWS、Nvidia 推出軟體套件與開發框架,用以支援生成式 AI 模型開發和訓練;另外的做法是將這些模型套用到現有服務中,例如微軟投資 100 億美元在 Open AI 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將 Chat GPT-3 置入原有的 Azure,以及運用 DALL-E 2 來推出文字生成圖像軟體 Microsoft Designer。調研機構預測2013年會是Microsoft與Google在人工智慧上激烈競爭的一年,Google執行長計畫將旗下LaMDA技術建構自然語言模型,讓使用者能以更自然方式與其互動,同時將Google Lens、Google Shopping,以及Google翻譯整合至服務中,以抗衡Microsoft的Azure Open AI。人工智慧應用程式產品組合之戰正式開打。

機器人繼續在製造業引領風騷

方舟投資預計,製造機器人和3D列印在未來8年內將以每年約80%的速度成長,從2022年的 700億美元增至2030年的約 9 兆美元;同時根據國際調研機構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預測,全球機器人市場將從2020年的146億美元,到2028年將成長到311.3億美元。

製造業升級代表減員增效,在少子化趨勢發酵下,人工成本持續上升,相較之下,機器人價格越來越低。根據麥肯錫的調查,過去30年間,全球機器人的實際價格下降了50%。儘管對許多中小型企業而言,機器人的初始投資過高,且靈活性比不上人工,但對於規模化生產的企業,用工業機器人替代部分工人成爲現實的選擇。同時,協作型機器人在製造業的應用逐漸廣泛,與傳統工業機器人不同的是,協作型機器人能夠與員工直接近距離互動,經過安全評估後、無需額外設置安全護欄或改變現有的廠房佈局;即便缺乏程式設計經驗的操作人員,僅需透過稍微培訓便能透過直覺便捷的介面進行快速設置和操作,提升機器人的可用性(usability)。

中國是機器人運用最密集的國家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之一。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IFR)調查指出,2021年工業機器人安裝密度最高的國家是南韓、新加坡和日本。中國儘管總量上仍有差距,但過去幾年成長相當快速,2018-2021年均裝機增速超過30%,2021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的新安裝量達26.8萬臺,爲全球最高,中國大陸安裝的新機械人數量與全球其他國家之和幾乎相當,並幾乎是整個歐洲及美洲工廠的兩倍。背後的原因是中國勞動力老化,而自動化是中國提高現有工人生產率的最可靠方式。在中國持續投資智慧製造的趨勢下,即便面臨外部環境衝擊與西方國家封鎖,機器人應該是達到「內循環」政策的關鍵因子。

物流自動化持續帶動全球產業智慧轉型

當前建立數位供應鏈已經是全球製造業管理階層積極開展的策略,希望企業在面對重大突發事件衝擊時,能夠藉由快速資源整合、供應鏈上中下游夥伴協作並彈性應對衝擊,促使企業能在短時間內迅速轉向其他替代方案;如移轉生產基地或尋找替代市場,將突發事件造成之風險降至最低,甚至快速恢復原先的營運狀態。在建立韌性供應鏈的過程中,「備援能力」更顯重要,所謂備援能力指企業透過即時反應機制,在遭遇衝擊時能夠自主分散生產、部署倉儲據點或預先尋找其他替代料源,同能夠快速計畫第二、第三個替代生產基地,透過智慧系統來整合物流、人流、資訊流、金流等項目,提升預測與反應能力。針對備援能力的條件而言,企業面對風險的回應速度應愈快愈好,例如建立供應鏈資訊串連機制,一旦風險發生,即可透過資訊共享在最短時間掌握風險,同時啟動相關避險措施。

圖3. 智慧物流能夠大幅降低運輸成本
無人機 - 亞馬遜 vs Current
資料來源:Business Insider

這樣的趨勢帶動了智慧物流需求,由於供應鏈的數位化與資訊交換的便利性,使得物流效率進一步提升,透過中上游的貨品掌握,物流業者能提前規劃運輸路線,因此,送貨無人機應是下個智慧物流的熱點。像是亞馬遜的 Prime Air 送貨無人機能夠在30 分鐘或更短時間內以低至 1.00 美元的價格將包裹從倉庫直接運送給客戶,採用無人機的物流業者將大幅減少卡車資本支出與衍生的費用,如維護成本、燃料、保險。在這樣的需求驅動下,如Deutsche Post DHL Group、Drone Delivery Canada、 DroneScan、 FedEx Corporation、 Flytrex Inc.、 Hardis Group、 Infinium Robotics、 Matternet、 PINC Solutions、 Amazon.com、以及 United Parcel Service of America等企業皆可能是受惠者。

當然,與無人機相關的資安問題和飛行續航力弱是目前送貨無人機的劣勢,此外,在「蜂群」無人機出現下,資安驗證必不可少,未來無人機可能都需要先送至資安聯合檢測實驗室檢測,從採購到使用,到後端資搜集處理皆須符合嚴格標準。

資料中心或成為科技業IT投資的創新來源

AI系統需要龐大的運算資源,而 AI 專用運算硬體可能主導模型的訓練與操作,同時促使業者投入下一代資料中心的建立。資料中心通常由數千台伺服器組成,需隨時冷卻才能高效運轉,加上當前晶片運算效率提升,須更強的冷卻方式。

事實上,資料中心的容量取決於伺服器的冷卻效果 — 伺服器堆疊得越緊密,佔地面積就越大,因此,高效冷卻是資料中心盈利能力的關鍵要素,冷卻約佔資料中心能耗的40%。傳統上多數資料中心都是使用「高架地板輸送加壓空氣」冷卻,雖然穩定,但能耗極高;當前較常見的是「機櫃式空調」,透過將變速風扇整合至同排機櫃中,使操作員能夠更精密的控制溫度與能耗。當前,許多企業正在嘗試沈浸式冷卻技術,將伺服器浸泡於冷卻率高的非導電液體,使液體降溫回流後再繼續吸收熱能,以提高能源效率。部分資料中心業者也善用機器學習來加速減碳流程,以Google為例,公司透過演算法,搭配Google Cloud的碳智慧運算平台彈性轉移運作負載,執行跨區域與時段的運算轉換,讓再生能源協助運算工作,資料中心的創新成為今年IT投資的亮點。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作者: 蘇翰揚
學歷: 國立中正大學企研所
經歷: 產業分析師
專長: 產業分析與市場研究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感謝您閱讀「北美智權報」,歡迎分享智權報連結。如果您對北美智權電子報內容有任何建議或欲獲得授權,請洽:Editorial@naipo.com
本電子報所登載之文章皆受著作權保護,未經本公司授權, 請勿轉載!
© 北美智權股份有限公司 & 北美聯合專利商標事務所 版權所有     234新北市永和區福和路389號五樓 TEL:+886-2-8923-7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