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資訊安全發展研究中心、工信部電子知識產權中心日前發佈了《中國人工智慧專利技術分析報告(2022)》(以下簡稱「報告」),截至2022年9月,中國深度學習、智慧語音、電腦視覺、自然語言處理申請相關專利分別為23萬餘件、8萬餘件、18萬餘件、8萬餘件,專利申請呈現穩步成長的態勢,其中又以百度、騰訊、中國國家電網、華為四家網路科技企業在相關AI技術領域表現最為突出。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中國AI基礎技術專利申請趨勢
在眾多基礎技術中,中國的電腦視覺技術起步較早,在人工智慧技術早期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在2013年以後,伴隨多層神經網路技術的突破,基於反向傳播演算法的深度學習技術大幅進步,在中國技術與政策雙紅利的推動下,深度學習相關專利數量在中國呈現爆發式成長,2016~2021年年均複合成長率達到53%,成為引領人工智慧的技術。近年來,隨著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在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醫療等各種應用場景的廣泛應用,自2017年起相關技術創新開始加速,2021年自然語言處理的專利申請量僅次於深度學習和電腦視覺,發展後勢強勁。
圖一、AI創新鏈部分基礎技術專利申請趨勢
圖片來源:中國人工智慧專利技術分析報告(2022)
根據報告顯示,百度、國家電網、騰訊在深度學習領域的專利儲備雄厚,專利申請量均超過3000件。同時,中國高等院校憑藉深厚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研究資源,浙江大學、清華大學、電子科大專利申請量均超過2000件,著重在深度學習的基礎通用技術研發。進一步從技術分佈上看,深度學習技術集中度較高,主要集中在G06N3/04(體系結構)、G06N3/08(學習方法)和G06K9/62(應用電子設備進行識別的方法或裝置)三個分支。
圖二、中國「深度學習」領域主要申請人排名
圖片來源:中國人工智慧專利技術分析報告(2022)
在電腦視覺領域方面,百度、騰訊專利申請量均超過3000件,在電腦視覺領域具備一定的專利技術競爭力。與此同時,西安電科、電子科大兩所高校專利申請量均超過1400件。從技術分佈上看,電腦視覺技術主要集中在G06K9/62(應用電子設備進行識別的方法或裝置)、G06N3/04(體系結構)G06N3/08(學習方法)和G06K9/00(用於閱讀或識別印刷或書寫字元或者用於識別圖形)四個技術分支。
圖三、中國「電腦視覺」領域主要申請人排名
圖片來源:中國人工智慧專利技術分析報告(2022)
自然語言處理領域方面,百度公司、騰訊公司、平安科技專利申請量均超過1300件,專利技術積累豐厚,從技術分佈上看,自然語言處理所涉及的分支較為分散,涵蓋了多個技術方向,如G06N3/08(學習方法)、G06K9/62(應用電子設備進行識別的方法或裝置)、G06F40/30(語義分析)等。
圖四、中國「自然語言處理」主要申請人排名
圖片來源:中國人工智慧專利技術分析報告(2022)
從智慧語音領域專利申請量來看,百度、騰訊、平安科技專利申請量均超過1000件,由於各個創新主體業務側重不同,其側重的技術方向有所不同,百度在G10L15/22(在語音辨識過程中使用的程式)和G10L15/26(語音—正文識別系統)兩個方向專利佈局最多,騰訊則選擇G10L15/26(語音辨識的特徵提取)和G10L15/02(識別單位的選擇)兩個方向,而科大訊飛在G10L15/26(創建基準範本)和G10L15/06(訓練語音辨識系統,例如對說話者聲音特徵的適應)的技術創新最為活躍,顯示中國AI市場參與者開始呈現競爭差異化。
圖五、中國「智慧語音」領域主要申請人排名
圖片來源:中國人工智慧專利技術分析報告(2022)
AI專利申請量和授權專利量,百度均拿下第一
當前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專利創新總量位居全球第一,以專利申請量來看,百度AI專利申請量近1.68萬件,連續五年保持中國第一的地位,騰訊、國家電網、華為緊隨其後,專利申請數量均突破1萬件。這四家企業亦是專利授權的主力,其中百度以5705件AI專利授權量位列第一,騰訊、華為的專利授權量均突破5000件。
圖六、中國AI前十大創新鏈主體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
圖片來源:中國人工智慧專利技術分析報告(2022)
此外,報告依據「創造力、「保護力」、「運用力」、「競爭力」、「影響力」五大指標,對智慧城市AI技術的主要申請人進行高價值專利及其創新驅動力評價,企業申請人優勢明顯,排名前十中有8家企業、2所高校,百度以92.21的得分排名首位,隨後是阿里巴巴、騰訊、華為和OPPO(詳見圖七)。
圖七、中國AI創新鏈高價值專利及創新驅動力排名
圖片來源:中國人工智慧專利技術分析報告(2022)
排名前五大的申請人都是企業,透過人工智慧技術的研發積累,在各自領域奠定堅實的技術基礎,並推動智慧城市相關產品的開發和應用。回顧2022年,百度提出了跨模態通用可控AIGC、無人車多感測器融合處理系統、深度學習通用異構參數伺服器架構等多項創新成果,將核心關鍵技術與產業深度融合,拿下中國AI創新鏈榜首。
而在2021年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騰訊與中國國家天文台合作正式啟動「探星計畫」,經過一年時間,用「騰訊雲+AI」幫助中國天眼FAST處理每天接收到的龐大資料,並透過視覺AI分析找到脈衝星線索、提高探星效率,為AI與天文的跨界組合取得重大突破[1]。
在高校創新方面,浙江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大等中國重點高校,透過產學研合作的方式,與企業展開共同研發,建立聯合實驗室、創新平台和創新中心等方式發展人工智慧技術。浙江大學近年來在深度學習和電腦視覺領域佈局了較多高價值專利,而清華大學更是在多個領域全面開花,除了深度學習和電腦視覺領域兩個方向外,也在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累積了豐富專利。
資料來源:
- 《AI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發展賦能數字經濟新時代—中國人工智慧專利技術分析報告(2022)》,中國國家工業資訊安全發展研究中心、工信部電子知識產權中心,2022/12/20。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