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起步較晚,但實力遙遙領先
拜登政府在2021年宣布成立國家太空委員會(The National Space Council),作為川普時期成立新軍種「太空軍」的擴充。有別於川普時期將太空視為軍事競爭力,國家太空委員會的作用更為多元,可概括分為五大任務,分別為 (1) 審查、制定並向總統提供關於太空政策和戰略的建議、(2) 協調美國太空政策和戰略的執行、推動民用、商業和國家安全太空活動的同步化,以強化美國太空競爭力、(3) 整合各部會與機構,共商國家太空政策發展方向、(4) 強化太空活動的合作,如技術發展、商業模式、軍事用途、及(5)解決各方在太空政策上的分歧。同時,美國先前也曾推出「美國太空優先框架」(United States Space Priorities Framework,USSPF),維持該國在太空科學與技術研發的領導地位,包含利用太空技術監測氣候變化,積極推動STEM(Science科學、Technology技術、Engineering工程、Math數學)科學人才,同時著重太空商業化能力。整體而言,雖然美國在2019年以後才開始陸續提出相關政策,但民間企業如Space X、Arianespace、Blue Origin、United Launch Alliance與軍工複合體企業(如洛馬、雷神)的尖端科技卻讓美國具備後發先至的能力。
● 歐洲:集合聯盟力量與美中競爭 歐盟委員會於2021年4月28日通過歐盟太空法規(EU Space Regulation),其中針對歐盟太空計畫 (The EU Space Programme)在2021~2017年的預算高達148.8億歐元,是歐盟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太空計畫,將所有太空活動都納入單一的計畫當中。該計劃的發展目標明確,包括至少30個作為地球觀測和衛星導航的歐盟衛星升空、為歐盟太空產業提供250,000以上個工作、增加太空產業產值達46-54億歐元、全球有超過20億個裝置使用伽利略衛星定位系統、60%的歐洲公司使用哥白尼計畫的地球觀測數據,並帶動公司該部門收入10%以上的增長。在低軌衛星部分,預計發展100顆在400至 500公里高度的高傾角軌道上運行的衛星;同時建立自身量子通訊網路,作為發展太空產業的關鍵基礎設施,這個稱為「EuroQCI」的專案整合許多業者,包括義大利國防暨航空業者Leonardo與NRiM 氣象研究所、法國電信業者 Orange、空中巴士等。歐洲發展太空產業的策略依舊是聯盟型態進行,各國企業各自發揮所長。
值得一提的是,過去歐盟的產業發展,例如工業4.0,皆是由西歐國家推動,但在太空衛星產業上,東歐國家也能占一席之地,原因在於中東歐國家在前蘇聯時期擔任當時蘇聯經濟體下重工業生產的角色,因此在航太國防上較為上手。事實上,在歐盟的太空政策下,新的歐盟太空計畫局 (European Union Agency for the Space Programme,EUSPA) 已於2021年在捷克布拉格設置,位於捷克的EUSPA員工人數預計未來將增加至600人,並著重在航太、地球觀測、安全通訊等領域的研發。而當前捷克已有100多家企業與新創與歐洲太空總署簽訂合作契約,提供軟硬體系統與設備服務,歐洲太空總署也在該國成立企業加速中心,以孵化太空專利、衛星導航、遠程地球觀測等新創發展。歐盟預計在未來發射更多衛星,以強化如氣候監測、農業災害掌握、飛機導航精確度調整等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