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期
2022 年 07 月 13 日
  北美智權官網 歷期智權報   訂閱北美智權報  
 
2022年車用半導體市場動向
吳碧娥╱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電動車產業興起加上疫情引發的晶片荒,讓車用半導體的產業動向備受注目。車用半導體短缺一路從2020年延續到今(2022)年,原因是傳統8吋或6吋廠傳統製程供應不足。整車廠和晶片廠商先前認為,雖然今年車用半導體短缺供不應求的情況將趨緩,但晶片短缺預估恐怕要到2023年才能紓解,然而下半年消費型應用的晶圓需求不斷下修,8吋晶圓出現砍單潮,消費者晶片產能釋出,車用電子而言是利多,缺貨緊張可望獲得紓解。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f/Car2x_communication.jpg/1024px-Car2x_communication.jpg
圖片來源:Wikipedia

從傳統燃油車進入電動車時代,最大的差異是車用晶片的製程分配,傳統整車廠燃油車的車用晶片製程70%為40~45奈米、25%為45奈米以上;新興整車廠電動車車用晶片製程45%為40~45奈米、5%為45奈米以上。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近期舉行線上研討會分享「淨零碳排下,電動車產業發展趨勢」,資策會產業情報所資深產業分析師何心宇分析,車用晶片主要是40奈米以上的成熟製程,由於成熟製程的晶片產能有限,供需緊張才會導致晶片價格暴漲。

供需失衡的車用半導體市場

在車用半導體方面,車用微控制器(MCU)產品交貨持續緊張,交貨周數持續增加或是維持緊缺,其中汽車MCU交貨緊張程度最為嚴重,在MIC今年對於廠商的調查中,意法半導體(ST)跟恩智浦半導體(NXP)都認為,汽車MCU交貨緊缺會持續到2022年Q2。至於汽車類比和電源產品交期全部都在40周以上,最高恐達到52周,交貨緊張持續高漲。功率元件IGBT、MOSFET 和SiC元件交貨週期持續緊張,電動車對第三代半導體需求的提升,SiC/Ga奈米OSFET 交期也保持在42周以上。

圖一、各廠商對車用晶片短缺看法

資料來源:Roland Berger、各廠商,MIC整理,2022年6月

MIC在今年上半年對於汽車相關產業進行調查時,業者表示車用電子供不應求,缺貨情況要等到2023年才能緩解,不過產業諮詢機構集邦科技(TrendForce)在7月表示,今年下半年消費型應用的需求不斷下修,晶圓代工廠浮現砍單浪潮,消費者晶片的產能釋出,對缺貨已久的車用電子而言是利多,缺貨緊張可望提前紓解。

2022年4月,全球轎客車主要市場銷量皆大降,原材料成本影響總成本持續加劇,另外中國大陸防疫封控措施及俄烏戰爭讓市場銷售雪上加霜。不確定因素希望在2022年底逐步緩解,過去幾年的汽車供不應需求積累,有助銷量於2023年起全面復甦。

何心宇指出,全球車用半導體在疫情前出貨量穩定維持在400億個, 2021年全球轎客車產量遠低於過往產量之際,半導體出貨量、成長率均遠大於過往,2021年全球車用半導體出貨量超過524億個,成長率近三成,主要是因為囤貨預期心態、電動車和燃油車的半導體採用量提升,車用半導體成長遠高於過往是可預期的,過去幾年積累的汽車供不應求,有助消彌囤貨供過於求的隱憂。

圖二、全球車用半導體出貨量 (單位:百萬個)

資料來源:LMC Automotive、CPCA、WSTS、IC Insights,MIC整理,2022年6月

在市場需求方面,全球客轎車原本預估應該在今年可以達到8,285萬輛,但受到俄烏戰爭影響而出現下修,加上新冠疫情在亞洲區域影響持續發酵,可能要等到2023年才能回到2019年疫情前全球客轎車產量的水準。何心宇表示,儘管如此,2021年車用半導體的出貨量,相較2020年成長達30%,且出貨量遠高於疫情前,除了囤貨的心態,還有電動車對於半導體的需求大、燃油汽車的座艙晶片需求也大,預計2022年車用半導體成長率應可達到30%成長率,但2023年是否能繼續維持仍有待觀察,因為物價上漲導致消費者可支配所得下降,是否會影響到汽車的消費,將成為車用半導體需求最大的變數;可以確定的是2023年電動車對於功率的需求將會越來越大,

整車廠強化車用半導體主導性

新興車用半導體供應鏈有四種模式,模式一為整車廠跳過Tier 1,直接向IDM購買或共同研發晶片,像是GM直接與Qualcomm、Renasas、NXP等多家半導體廠商合作研發晶片。疫情時代大型整車廠多半直接向IDM購買晶片,模式二是由整車廠自行開發晶片,舉例來說:Tesla自動駕駛決策晶片(NPU Core的FSD 7奈米)與訓練資料中心AI晶片(7奈米D1晶片);BYD車規級MCU、IGBT並研發SiC MOSFET;Ford與晶圓製造代工廠商Global Foundries達成「戰略合作協議」。採用模式二成本高但主導性強,是整車廠最嚮往的發展方向。

模式三中,Tier I擴展晶片設計能力,例如Bosch在德國新建12吋晶圓廠提供車用晶片;或是日本Toyota Motor與Denso合資成立MIRIES Technologies,發展SoC、感測器與功率。整車廠與Tier I攜手合作,整車廠主導性如同過往,但風險小且分散。模式四是整車廠直接擁有晶圓製造/封測工廠,整車廠偏離主要業務,加上成本過高,短中期難實踐。

圖三、新興車用半導體供應鏈模式

資料來源:Yole Development、各廠商、MIC,2022年6月

進入電動車時代,整車廠將強化車用半導體主導性,未來朝模式二及模式三發展:模式二整車廠自行開發晶片,整車廠主導性強,整車廠最嚮往發展方向但成本高;模式三仰賴Tier I擴展晶片設計能力,整車廠主導性如同過往,但風險小且分散,可行性最高,何心宇強調,不管是模式二及模式三,對於晶圓代工合作的需求將會越來越明顯。

自動駕駛朝向晶片高算力規格競賽

自動駕駛晶片多半具備CPU+XPUs多核架構,並朝向高算力、開放的方向發展。自動駕駛SoC晶片是「CPU+XPUs」的多核架構,CPU做邏輯運算、 整體統籌,XPU用於大規模平行計算。車廠會視自身能力不同,選擇封閉或是客製化的的不同方案。隨著整車廠掌控自動駕駛意識崛起,對應的自動駕駛晶片算力一直不斷在提升。

何心宇認為,晶片/計算平台算力需求成長快速,主要原因整車廠「硬體預埋、軟體升級」開發策略已成形,當自動駕駛走向L3+發展,演算法模型將越來越複雜、非結構化數據將激增,高算力晶片/計算平台支援成為關鍵。整車廠演算法自研趨勢明顯,並多傾向多感測器融合模式,高算力的晶片或計算平台才符合自由算力的要求,預埋高算力晶片/計算平台,以保證汽車在其生命週期內持續具備軟體升級能力。不過,晶片/計算平台高算力將有上限,且面對功耗、散熱、電磁以及良率等眾多挑戰,因此高算力並非晶片評價唯一標準,仍須兼顧算力、成本功耗、易用性等多重考量,如何在有限算力下結合整車廠演算法,更是未來的競爭關鍵。

 

資料來源:

 

作者: 吳碧娥
現任: 北美智權報主編
學歷: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經歷: 北美智權報資深編輯
驊訊電子總經理室特助
經濟日報財經組記者
東森購物總經理室經營企劃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感謝您閱讀「北美智權報」,歡迎分享智權報連結。如果您對北美智權電子報內容有任何建議或欲獲得授權,請洽:Editorial@naipo.com
本電子報所登載之文章皆受著作權保護,未經本公司授權, 請勿轉載!
© 北美智權股份有限公司 & 北美聯合專利商標事務所 版權所有     234新北市永和區福和路389號五樓 TEL:+886-2-8923-7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