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繼去年8月9日公布第一工作小組(WGI)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AR6 Climate Change 2021: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後,今年2月28日公布第二工作小組 (WGII)「衝擊、調適與脆弱度」報告(Climate Change 2022: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下稱《報告》)。《報告》指出,全球暖化效應將在短期(2021-2040年)內升溫至1.5°C ,並無法避免的增加多種氣候危害;如果現行溫室氣體排放不迅速降低,尤其是當全球暖化於短期超過1.5℃時,氣候韌性發展(Climate Resilient Development)願景將更受限制。然而,氣候韌性發展願景雖然受到過往發展、排放、氣候變遷的限制,但仍可透過包容式治理、妥適正確的人力及科技資源、資訊、行動、財務金融等政策來推動。
照片來源:Pixabay
《報告》為呈現更合理的全球未來發展路徑假設與氣候模擬,設想情境除沿用溫室氣體排放情境(RCPs) 的假設外,更納入了社會經濟發展評估,提出全球性的共享社會經濟路徑(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 SSPs)。
應對日益增加的風險必須採取緊急行動
《報告》指出,日益上升的溫度、乾旱和洪水已經超過了植物和動物的耐受閾值,導致樹木和珊瑚等物種大量死亡。由於這些極端氣候同時發生,除了情況越來越難以控制外,影響也越來越大。為了避免越來越多的生命、生物多樣性和基礎設施的損失,必須採取積極及快速的行動來適應氣候變化;另一方面,同時要迅速且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到目前為止,這些行動的進展並不埋想,而且越來越多新報告發現,採取的行動與應對日益增加的風險所需的措施之間存在差距,而這些差距在低收入族群中最大。
IPCC 第二工作小組聯合主席 Hans-Otto Pörtner 表示,「健康的生態系統更能抑制氣候變化,並提供對生命至關重要的資源,像是食物和清潔飲用水。透過恢復退化的生態系統,並有效和公平地保護地球上 30% 至 50% 的土地、淡水和海洋棲息地,社會即可從大自然吸收和儲存碳的能力中受益,同時也可以加快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進程。但要達到以上目標,充足的資金和政策支持是不可或缺的。」面對這些挑戰,每一個人,包括政府、私部門及民間團體,必須共同努力,在決策和投資時,必須優先考慮降低危害以及公平和正義的方式。
科技部擔負氣候科學治理基礎重要角色
我國科技部在國家推動氣候變遷調適的分工上,扮演著發展氣候科學及提供氣候推估資料,以利各部門研擬氣候變遷調適政策與措施的角色。針對AR6 WGII於2月底發布之《報告》,科技部「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科學團隊彙整了國內外科研資訊,發布了「IPCC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衝擊、調適與脆弱度之科學重點摘錄與臺灣氣候變遷衝擊評析更新報告」[1](下稱《科技部報告》),除了針對IPCC AR6 WGII之《報告》進行重點摘錄與整理外,更同步提供臺灣氣候變遷衝擊的初步推估結果,以協助國人快速且全面性掌握全球氣候變遷可能性影響,與本地氣候變遷衝擊評估情形。
全球氣候的持續變遷危及人類永續發展,需淨零與調適並重
《科技部報告》指出,氣候變遷已對人類及生態造成衝擊,且日益明顯。未來這些衝擊將增加並威脅所有國家的永續發展。多種氣候災害將同時發生,且因氣候和非氣候風險相互作用,導致總體風險和跨領域、跨區域風險增加。根據評估,全球127 個已辨識的關鍵風險,在2040年以後的影響將比目前觀察到的高出數倍,未來推估的負面衝擊及其相關的損失與損害,將於全球暖化的過程中加劇。
調適行動可以減少對人類和自然系統的風險,因此強調氣候調適行動的廣度及重要性。整體而言,氣候變遷及其相應的風險強度及頻率,很大程度取決於全球所採的溫室氣體減量及調適作為,全球於接下來10年所採取的社會選擇及行動,將是決定未來能否實現氣候韌性發展[2]的關鍵因素。
台灣本土風險增加,賴妥適調適提昇因應能量
根據科技部團隊的研究,暖化下的升溫將衝擊臺灣農林漁業,升溫2℃ 情境下,水稻將出現明顯減產情形 (圖1);對高溫敏感的漁產養殖亦會受暖化之影響;對於夏季升溫敏感的高山森林植群,以高山灌叢與鐵冷杉森林為例,預測適合生存的面積將於世紀末減少一半 (圖2)。在公衛與健康方面,埃及斑蚊分布將因暖化向北部延伸,分布範圍也擴增,導致登革熱發生風險增加;冬季空氣品質不良日數亦將因暖化而增加。
圖1. 水稻產量未來變化趨勢
資料來源:IPCC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衝擊、調適與脆弱度」之科學重點摘錄與臺灣氣候變遷衝擊評析更新報告;
科技部,2022.03.01
(a)全臺水稻一期作與二期作在升溫情境1.5℃及2℃之產量改變率趨勢比較。
(b)全臺四大分區水稻一期作與二期作在升溫情境1.5℃及2℃之產量改變率趨勢比較。
圖2. RCP4.5高山森林與臺灣特有種 (水青岡) 未來適生面積變化趨勢
資料來源:IPCC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衝擊、調適與脆弱度」之科學重點摘錄與臺灣氣候變遷衝擊評析更新報告;
科技部,2022.03.01
(a)森林適生面積相對現在比例比較圖。
(b)森林適生分布變化情形比較圖。
此外,暖化將造成臺灣極端降雨強度增加、侵臺颱風機率降低與降雨型態改變,進而造成旱澇災害頻率與強度增加。以淹水為例,初步評估世紀中及世紀末淹水機率皆呈現持平或增加趨勢;在坡地災害方面,以北部與南部特定集水區為例,於世紀中崩塌率呈現持平或略為增加;而集水區的河川流量豐枯差異變大,在春季(2至4月)大致呈現減少趨勢,可能增加枯旱風險。
因暖化後颱風強度增加,將增加沿岸風浪及暴潮衝擊。《科技部報告》指出,在升溫2℃與4℃情境下,臺灣周邊海域海平面分別上升0.5及1.2公尺,可能導致西南沿海地勢較低窪地區的溢淹;不過,以大臺北地區的模擬結果為例,都會地區因有堤防保護,影響相對較小。
兼顧減緩與調適,強化氣候韌性
科技部表示,上述國內外科研分析顯示,未來氣候變遷的風險評估,除氣候因子之外,亦需同時考量非氣候因子之社會經濟發展等跨領域面向,而不同的升溫情境與社會經濟發展路徑將造成人類與自然系統不同程度的風險。
面對氣候風險的增加,IPCC報告強調全球需要在符合永續發展目標和巴黎協定的規範下,連結減緩和調適措施以實現「氣候韌性發展」,加強氣候治理與社會發展轉型。
臺灣應持續與國際趨勢同步,一方面朝向淨零目標邁進,並同時強化可保障國土安全與社會發展的調適作為。科技部將持續強化與整合跨領域科研能量,深化氣候變遷科學服務,支援國家氣候行動與政策推動,以建構具氣候韌性的永續臺灣。
圖3. 氣候韌性的發展過性
資料來源:Climate Change 2022: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IPCC WGII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參考資料:
- IPCC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衝擊、調適與脆弱度」之科學重點摘錄與臺灣氣候變遷衝擊評析更新報告;科技部,2022.03.01
- Climate change: a threat to human wellbeing and health of the planet. Taking action now can secure our future, IPCC press release, Feb. 28, 2022
- Climate Change 2022: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IPCC WGII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備註:
作者: |
李淑蓮 |
現任: |
北美智權報總編輯 |
學歷: |
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 |
經歷: |
北美智權報主編
半導體科技雜誌(SST-Taiwan)總編輯
CompuTrade International總編輯
日本電波新聞 (Dempa Shinbun) 駐海外記者
日經亞洲電子雜誌 (台灣版) 編輯 |
|
|
|
Facebook |
|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