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球科技製造業最熱門的話題,當屬電動車無誤,除了龍頭特斯拉(Tesla)以外,包括傳統車廠與新創業者都開始展現實力,鴻海集團與裕隆合資成立的鴻華先進也剛在10月中發布了三款自主開發的電動車,整個市場愈來愈熱鬧。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這只是開始而已。資策會市場情報研究所產業分析師蘇奕霖指出,從政策推動、充電設施、價格三大因素來看,到2030年時,全球電動車的累積數量,可望從2020年的1100萬輛左右,成長至2億3000萬輛至1億4500萬輛之間,年複合成長率(CAGR)超過30%。
三大因素當中,政策的影響最大。蘇奕霖指出,許多主要國家已經端出了禁售燃油車、甚至是完全零排放的實行路程,例如加拿大總理已經正式表示,2035之後加拿大境內只能銷售零廢氣排放的車款,並且在2050年時完成全國車輛零排放的目標;英國則是宣示自2030年起就禁止銷售汽油、柴油車,也計畫在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美國的華盛頓州,更把禁售燃油車的目標時間訂在2030年(表1)。
未來20年,燃油車將逐漸在主要國家消失
表1:世界主要國家禁售燃油車時間表
時間 |
國家 |
2025 |
荷蘭、挪威 |
2030 |
英國、丹麥、
日本、德國 |
2035 |
韓國、美國、
加拿大、中國大陸 |
2040 |
法國 |
資料來源:《34th MIC FORUM Fall 突破》線上研討會,資策會市場情報研究所(MIC),2021/9/28~2021/10/8
燃油車逐漸步入歷史,正意味著新能源車的無限發展想像,吸引了各方業者的大力投入。根據統計,2021上半年全球的電動車(含純電動車與混合動力車)的銷售量約為250萬輛,其中排名第一的特斯拉市占率約為15.2%,緊追其後的則是德國福斯集團(VW),銷售量也有13.4。值得注意的是,前五大車廠:特斯拉、福斯、上汽(SAIC)、BMW與Stellantics(包括雪鐵龍、飛雅特、克萊斯勒…..等品牌)合計的市占率也不過50%出頭,意味著市場上還有很多虎視眈眈的電動車業者,隨時可能在這波改朝換代的浪潮中冒出頭來(圖1)。
圖1:2021上半年全球電動車(含混和動力車)銷售市占率排名
資料來源:《34th MIC FORUM Fall 突破》線上研討會,資策會市場情報研究所(MIC),2021/9/28~2021/10/8
蘇奕霖分析,目前全球的電動車市場可分成三大勢力:電動車產業的既有領導品牌,如特斯拉;積極從燃油車轉進電動車的傳統車廠,如:福斯、豐田;還有以電動車作為創業主題的新興車廠,如:蔚來、小鵬等。蘇奕霖表示,「這些新勢力以中國大陸的數量最多,而且大多以委外生產為主,只有少量自製。」
由於各方勢力的優劣勢不一,在市場競爭上的策略也大不相同。以耕耘純電動車最久的特斯拉來說,年營收在2018年加入Model 3、Model Y以後開始顯著成長,淨利率也由虧轉盈,未來除了轎車、休旅車產品,也計畫切入電動卡車市場來強化產品線,在電動車核心的電池上也持續加強自製產能。當電動車市場規模擴大時,特斯拉必須確保各類型的新客戶,都能找到適合的特斯拉產品。
搶占電動車大餅,三類業者各顯神通
傳統車廠的主要課題則為轉型。以福斯集團來說,在汽車業的市場行銷、生產製造、研發…..等面向上早已是佼佼者,問題是如何將傳統優勢延伸到電動車市場上。蘇奕霖觀察,從2013年開始,福斯集團就陸續讓旗下所有的汽車品牌,不論是高階市場的Audi、豪華市場Porsche還是大眾市場的Tiguan、Golf都陸續推出電動車產品,測試消費者接受度。
至於集團內部,福斯則是著重打造共用模組平台和電池的標準化,以降低新車的開發成本。換句話說,既然集團整體的資源雄厚,就要抓緊時間將既有品牌優勢延伸到電動車領域,加速搶占市場規模,再透過掌握自主的車輛模組和電池能力,拉開與競爭者的差距。
比起前兩種業者,純新創業者的資源最有限,但發揮空間也最大,像是中國大陸的蔚來汽車,創業時就掌握住電機、電控系統的自主研發能力,其他的系統、軟體、充電網路則與外部夥伴合作,例如車輛制動系統就是跟德國的Continental合作開發,感測器、自動駕駛則找上了Bosch。這種輕資產、彈性大的分工模式讓蔚來可以更快地進入市場,也更能讓自己聚焦在核心技術以及商業模式上。
圖2:鴻海集團於今年度科技日中發表的Model T電動巴士
資料來源:https://www.honhai.com/zh-tw/press-center/press-releases/latest-news/691
協助新創業者進入電動車產業,就是台灣科技製造業可以發展的商機。例如鴻華先進專注開發開放式平台,協助業者進行系統開發、軟硬整合、標準驗證等,在今年10月中的鴻海科技日上,也發布了三款自主開發的電動車。換句話說,對於有意切入電動車市場的新創業者來說,如果不想自己承擔龐大的製造成本以及產品開發失敗的風險,就能選擇與台灣的科技製造業合作。
當電子製造業面臨瓶頸、汽車產業又即將全盤變革時,這場結合了多方勢力、多種技術的電動車大革命,未來必然精采可期。
資料來源:
- 《34th MIC FORUM Fall 突破》線上研討會,資策會市場情報研究所(MIC),2021/9/28~2021/10/8
作者: |
蔣士棋 |
現任: |
北美智權報資深編輯 |
學歷: |
政治大學企管系 |
經歷: |
天下雜誌記者
今周刊記者 |
|
|
|
Facebook |
|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