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9期
2021 年 02 月 24 日
  北美智權官網 歷期智權報   訂閱北美智權報  
 
服務業專利戰核心 — 商譽之戰
劉宏明/信義房屋專利工程師

近年來隨著數位科技之應用層面擴大,服務業也開始大幅增加在數位化之投入;為提高客戶接觸與提升服務品質、深化管理效能,也導入與發展各種軟體或APP工具,讓服務業過去累積多年之各種數據與資料,可以被深入探勘挖掘出能創造價值的商業智慧。這使得原本只是呈現在客戶端之數位工具的運用方法與技術,如今甚至成了市場競爭的武器,因為服務業也需要藉由導入數位化服務,打造服務業科技領航之先行者形象來提升商譽。但在智慧財產愈受重視之產業環境下,對服務業而言,除了傳統的智慧財產策略議題以外,任何影響商譽之競爭手段也變成服務業需要特別重視之處 — 服務業的專利戰核心其實是商譽之戰。就服務業未來數位發展趨勢上而言,對專利之議題無可迴避,事實上更需有完整之思考與預應式之佈局,方能保護自己的智慧資產不受侵害,更進而善用智慧資產以創造價值。

服務業的專利意識較薄弱

相較於一般高科技產業及製造業,傳統服務業的專利意識比較薄弱,主要問題點有四:

(1) 對專利存在著錯誤的理解:服務業從業人員經常都以為能取得專利的技術應該是非常尖端、不易理解的東西,以至於對於自己所規劃的企劃案,甚至是資訊系統的企劃業,都不會意識到裡面可能有專利佈局的價值,結果連主動詢問專利人員的意識都沒有,以至於不斷地一再錯過專利佈局的機會。又或是,在面臨資訊系統需求時,經常直接把自己所遇到的難題,簡單地告訴外部廠商,卻毫無意識到專利本身其實就是解決問題的手段,但最困難的其實往往只是發現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的手段,以至於變成外部廠商搶先申請專利[1],最慘的是還被外部廠商反控專利侵權;被迫做出賠償事小,商譽損失才是最嚴重的窘境。

(2) 未啟動具體之長期應對之道:許多服務業即使在捲入專利侵權告訴後,企業內部各層級會對專利的重視程度開始提升,許多主管也常常會要求其所屬找專責人員討論專利申請的事情,並且主管們也會要求回報進度,甚至在處理併購事務時,連財務部門也懂得向專責人員諮詢意見,這是組織極好的發展動向;但在善用智慧資產創造價值的功能上,仍有極大之努力空間。

(3) 未能充分運用專利佈局主動預應創價,只能被動回應、事後處理與補救

3-1. 專利佈局之策略性思維與主導性組織架構尚未形成:專利之佈局可攻可守,對任何數位創新與發展之專利,提早佈局可創造攻勢,但若遭遇挑戰再行回應,只能耗能防守且落入下乘,愈延遲回報,也只能延遲處理,且徒增侵權官司風險。例如:受到疫情升溫衝擊,大大改變了許多現有的服務業生態,更會使得事業單位想要導入遠距服務或是無人商店之類的人工智能系統,但實務上常常遇到的窘境就是:當事業單位打算與廠商簽約或是系統已經開發完成,才開始考慮侵權風險。結果變成在發現有風險時,卻沒足夠時間去思考其他替代方案與策略,失去了為服務業創價之機會,從而曝露出現有運用專利創價流程的問題。

3-2. 專利申請、佈局、抗辯、攻擊、防守之流程未有完整規劃:在現有模式下,專責人員只能較消極地要求事業單位,自行回報可能的專利風險來源,或設法事先防範,又或是藉此發掘有值得申請專利的項目。由於目前尚缺乏具體制度與流程,這樣的模式十分依賴事業單位主管或專案負責人對科技法律與專利素養的程度,只要事業單位有所遺漏,風險的管理就會出現漏洞。在事業單位相關人員專利素養未全面提昇前,再加上專責人員缺乏資源與人員,實難以隨時注意同業最新的資訊發展動態,也將難以即時掌握同業可能侵犯服務業專利的事物,而發生無法有效維護服務業相關權益的情況。

(4) 涉入專利議題人員之專業程度與質量尚待補強:即使企業內部專責人員已經盡力推廣專利意識之建立,但往往在未遭受重大的專利衝擊之前,仍尚未受到該有之重視,對於所舉辦的相關教育訓練活動也常因公務繁忙,抽不出時間參加,更談不上主動培養所需專利素養,故也實在很難期望事業單位主管能有足夠的專利觀念,判斷哪些事項是需要主動且及時與專責人員諮詢與研究,哪些是不需要的。如何在培育與在權責機制中設計一個良性引領架構並將專利素養納入相關人員之考核機制,可能是提昇服務業專利素養必要的落實之道。

服務業商譽戰攻守之主要思路

服務業首重商譽,而專利對商譽又會產生什麼影響?

(1) 服務業專利風險側重商譽多於財務損失風險:對於服務業來說,會產生專利風險的來源,通常都是資訊系統或呈現於客戶端APP上某項功能,若有侵權疑慮實只需要將這功能關閉,而不需要整個網站或APP都關閉下架,在財務上的損失不會太大。不似製造業,以某品牌手機為例,其某項功能侵權,就會導致整台手機都無法銷售,甚至還得想辦法回收,財物上損失極大。所以相對來說,服務業專利風險的來源不是財務面,而是商譽損失所帶來的危機。在惡意競爭的產業環境中不用太多,只要有一件專利被同業告贏,這項失誤將永遠成為同業在行銷宣傳上的武器,可以持續被合法的當做負面指控或宣傳的題材,對重視形象與品牌價值的服務業是極大的傷害,在重視智慧產權的產業趨勢下,專利的管理與佈局正是維護商譽最積極且必要之佈署。

(2) 防守時應重視媒體攻防上的應對之策:既然對於服務業來說,攻防重點在於商譽,而商譽往往都是透過媒體產生建立與破壞的,因此在專利防禦上不能拘泥於專利專業,而要懂得如何透過媒體與外界溝通,甚至是引導輿論方向。就商業競爭來說,即使事前已經做了很完善的專利分析、專利迴避設計等等工作,競爭對手如果想對商譽造成破壞,最惡質的競爭對手即使本身沒什麼把握,仍然會提出訴訟,甚至同時透過媒體進行宣傳。雖然我們不可能阻止或是限制對手提出告訴,但作為防守方仍然可以依據對手掌握的專利逐一評估與自身資訊系統的相關性,然後針對有相關性的專利提出一些應對之策,例如申請相關專利,並事先擬好新聞稿,並在新聞稿中強調『本公司是按照自行研發的專利進行系統之開發,故不可能有侵權的疑慮』,至少先讓不太熟悉專利概念的一般社會大眾產生疑惑,不會一面倒地認為被控侵權公司必然就是有抄襲行為,先守住真正最重要的商譽,同時在法院攻防之中,盡量提醒法官對手有意圖將訴訟當成媒體戰的工具,使得不想成為工具人的法官,在審理時較能傾向防守方,提高訴訟的勝率

(3) 攻擊時應重視讓對手無法還手:既然意識到媒體戰訴求的對象是一般不太熟悉專利概念的一般社會大眾,而不是必須在法律上獲得真正的大勝利,就應該要意識到法律訴訟只是整個媒體戰組合拳的一部分,甚至可以不提出訴訟就能達到媒體戰的目的。在實際的做法上,攻擊方可以盤點出對手資訊系統中較缺乏有專利佈局之處,並且透過舉發撤銷更多對手相關專利,而讓這個缺陷放大。由於目的是打擊對手商譽,為了提高效果,最好可以再針對對手近期行銷主題,針對性的進行專利佈局以及舉發攻勢,使得在發動攻勢時,能夠創造出反宣傳的效果,造成對手商譽較大的傷害。

服務業實現商譽戰維護之主要思路

傳統服務業的專利佈局和高科技業專利佈局思維不一樣,服務業之專利佈局應注意以下幾點:

(1) 專利管理與佈局之源頭在於有系統地提昇人員之專利意識與素養,並設計引導以專利創價之訓練與鼓勵機制:即使是在製造業,專利素養仍嫌不足,更不用說是才剛開始接觸專利的服務業,因此在鼓勵機制上必須要做到誘因更大的程度。否則,持續在專利素養不足之下,專利的觀念對組織中大多數人而言,容易不覺得與自己工作有太多相關,但隨資訊與網路科技於工作與生活場域中的深度運用,幾乎所有人都已深入其中。若可更積極地對相關權責人員設計,並使權責人員也有更高的誘因去推動善用智慧資產創造價值的學習與獎勵機制,在獎勵方面只要能填寫完整的提案書,就有適當獎勵,如此則可更有效地以制度來改變同仁的被動性及回應式的專利議題應對模式,使能形成新的面對態度與處理方式。

(2) 釐清專利管理與佈局之權責單位與建立處理專利議題之合宜流程,即可有效處理智慧財產保護並得到積極創價之成果:就實務上觀察,會開發或導入資訊或數位運用工具系統的是事業單位,而可能造成專利侵權的當然也是事業單位,直接受到影響的也是事業單位;但常見的負責專利管理的專責人員與這些事業單位均為平行單位,互相沒有隸屬關係也缺乏既有之流程與管道在專利議題上聯結彼此,故即使專責人員想要更積極控制專利風險時,卻常常處於被動或被告知的角色,無法於源頭就導入較積極與主動之專利創價做法,只能透過宣導並期望事業單位能夠主動回報可能的專利佈局構想與潛在風險。若能確定專利之主從權責架構與專責人員,並建置能跨部門有效處理專利管理之順暢流程,有人、有流程後,只要設定明確目標並列入績效考核體系,應可發揮事權統一,且共同致力創價之效果

(3) 多利用專利創造價值,而不是單純做管控風險:在服務業還在致力於提升內部人員專利意識之初,等待事業單位在熟悉專利邏輯,並更積極主動配合作專利佈局,實在是缺乏效率,因此服務業在提升專利意識的同時,應該要更重視由專利帶來創新研發上的幫助,而不只是控管風險,更可以加強企業的研發與創新,以下列出服務業通常都會值得執行的大項目。

(I) AI智能業務教練:對服務業來說,通常人數最多的就是第一線的服務人員,尤其是業務人員,但經驗的傳承往往都缺乏系統性的手段把他記錄下來,如今AI科技發展越來越成熟,這也給服務業帶來重要的契機

1) 在服務業內部挖掘知識:如果想要達成成交,其實看似很常見的商品或服務推薦其實是關鍵中的關鍵,因為許多高績效業務大致都是特別擅長配案。至於如何實現AI商品或服務推薦,實在不需要去分析客戶需求等等,因為許多客戶根本不清楚自己的需求,更不用說是一般業務。但,即使客戶與業務都不清楚需求,還是有一群高績效的業務他們總能相對有較高的配案、搓合成功率。因此,要想建立AI智能教練,首先得讓優秀的專利分析師去從旁觀察厲害的業務他的日常工作細節,並即時地詢問他一些問題,幫助他歸納出他的真正成功心法,然後再回頭看如何將這些心法轉化成資訊化的手段

2) 專利人員非常適合來執行創價:這個過程其實很類似於專利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內容。證據在於,如果只要懂技術,就能用書面寫下申請書,來說服專利審查員核准專利,那最清楚技術細節的發明人自己寫專利說明書就好,怎麼會有專利工作人員的存在空間?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天賦,資深的專利工作者就得很會觀察,而資訊人員很會利用電腦作分析,業務很會作業績,因此專利工作人員可以當作業務與數據整合分析之間的橋梁,一起建立起厲害的AI智能業務教練,去幫助更多業務。

(II) 數位儀表板:許多服務業早已將能很快看到整個組織中現況的數位儀表板列為研究項目,但無奈範疇實在過為寬廣,不知道從何著手,以至於常常都只是處在停滯狀態。

1) 站在巨人肩膀上:我們想推動資訊化時,事實上我們不需要關起門來自己思考全部的細節,而是可以透過專利分析去觀察大廠他們所提出的方案,例如數字管理就是一個有機會透過專利分析,先找出相關專利,並細分出他人的經驗與想法,而讓資訊化步伐比較慢的服務業不再毫無頭緒。

2) 資訊化的好處:不論組織變多大,營收規模變有多高,都是讓最高層能夠更即時察覺組織中的問題,不斷地排除組織中的問題,營收規模就能如預期般的持續成長。舉例來說,某科技公司月營收200多億新台幣,但管理上已經被簡化到只有一個數字就能做管理,那就是「用了多少別人的錢來做生意」,因為該科技公司所處的行業是低毛利,因此每一分錢都得非常計較,而計較的手段就是「用了多少別人的錢來做生意」。有了這個最基本的準則,他就會逼著每個層級的主管,想盡辦法盡可能快一點把應收款收進來,盡可能延遲把應付款支付出去,只要差一個100億,差異即可能高達1億。至於如何實現用別人的錢來作生意,那就是每個層級主管自己要去想辦法,而不是CEO應越廚代庖的。

3) 找出適合服務業的模式:雖然服務業並不適合直接套用這個數字管理模式,但道理是相通的,要自己去找出合適的數字來管理。在這過程中,不斷地透過專利分析,找出適合服務業自己的模式的文獻,然後透過討論之後,再修改專利文獻所描述的架構、方法,改成適合服務業模式。

對組織帶來之預期作用或效益

在服務業執行了以上所提的項目,建立了服務業應有的專利態度及執行模式後,應可為公司帶來以下預期作用或效益。

(1) 提高相關人員的積極參與動機:建立績效與獎勵制度之後,負責創意研發人員的積極性將會大幅提高,因提案之後還得負責提出企畫案,不能只是單純發想,濫竽充數,如此讓專利管理部門更有機會去篩選、精進提案數量與品質。另一方面,當企畫與可專利性掛勾之後,也會精進現有的企劃品質。專利部門所舉辦的教育訓練也會有較高的參與性,進一步加速加快提升專利素養,一起捍衛商譽。

(2) 由更專業的人員來作專利風險發掘:現有模式下,十分依賴缺乏專利素養的事業單位主管來作風險發掘,而單位主管的專利素養提升又十分緩慢,但如果有了高層的授權,更有充分的權利去深入到每個事業單位的日常作業中,取代現有被動式的風險發掘模式,更能即時發掘風險。

(3) 加速專利風險來源的辨識:當專利管理人員能量更充裕,又有考核制度推動下,較能消除現有消極應對的情況,進一步加速風險辨識,以便能有更充裕的時間去應對這些風險。

(4) 專利策略考量更全面:現有專利策略考量時,基本上都只考慮到與同業之間的競爭關係以及同業過去的行為,但隨著服務業資訊化持續深化與加大,專利風險來源將不僅限於同業,同時更可以把思考範疇擴及到其他服務業。也可以避免現有主管對於專利觀念的曲解,而在輕忽風險下產生錯誤的決定。

(5) 加速資訊化的進程:透過專利分析,找出可參考的專利文獻,加速加快事業單位在資訊化布局時的參考,避免閉門造車的窘境。

(6) 提高業務績效:透過專利人員分析技巧,發掘現有優秀的業務作業手段(例如配案心法),再透過資訊化手段,讓廣大的業務能夠掌握到更高明的技巧下,更有機會獲得有更高的配案成功率與業績。

(7) 關注風險的同時,也能發現機會:在數位轉型趨勢下,不論是自行開發或是引入外部現有系統,這些更是會提高專利侵害的風險,但專利分析除了可以管控風險以外,還能在研發創新上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簡單講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看得更遙遠,而不需要關起門來構思全部的細節,也許可以透過專利分析,找到值得參考的專利文獻,作為一個初步構想的依據,至少能起個頭開始推展。

 

備註: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作者: 劉宏明
現任: 信義房屋股份有限公司專利工程師
學歷: 台灣科技大學化工系
經歷: 光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中心專利工程師
富翊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研發工程師
專業資歷: 擔任發明人申請過約50件專利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感謝您閱讀「北美智權報」,歡迎分享智權報連結。如果您對北美智權電子報內容有任何建議或欲獲得授權,請洽:Editorial@naipo.com
本電子報所登載之文章皆受著作權保護,未經本公司授權, 請勿轉載!
© 北美智權股份有限公司 & 北美聯合專利商標事務所 版權所有     234新北市永和區福和路389號五樓 TEL:+886-2-8923-7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