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5期
2020 年 02 月 26 日
  北美智權官網 歷期電子報   電子報訂閱管理  
 
2019台灣專利申請分析:發明、設計專利何以兩樣情?
蔣士棋╱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專利權的核心功能,在於排除對手的使用權利,並且索取賠償金。因此,若訴訟的勝算愈大、權利人能取回的賠償金愈多,自然愈能創造專利申請量。這也是台灣的設計專利申請為什麼這幾年出現大幅成長,甚至吸引國際級大車廠來台布局的主要原因。

圖1: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副局長廖承威
攝影:李淑蓮

2019年台灣三種專利(發明、新型、設計)的總申請量為74,652件,比起2018年算是小幅成長2%。不過,如果把注意力放在效力較強的發明專利與設計專利上,就能發現前者的申請量數字已經是連續三年正成長,明年有機會重回單年5萬件以上的高峰,而後者在去年更是有9%的成長率,申請量逼近9千件;反而新型專利的申請量,已經連續五年呈現衰退(圖2、圖3)。

圖2:2010~2019年發明專利、設計專利申請量變化

資料來源:TIPO

發明專利申請量穩定緩升,設計專利申請量起落明顯

若單看申請量數字,發明專利仍然是大宗,但若把焦點轉移到成長率,就會看見另一番風貌。在過去10年內,發明專利和設計專利的申請量都是漲多跌少,其中發明專利的變化幅度較為和緩,不論增減大多維持在5%以內,但設計專利的增減就相當劇烈,在六個正成長的年度裡,就有三個年度的成長率在8%以上。換句話說,發明專利已經相當穩定,但設計專利可能才要迎來高速成長。

圖3:2010~2019年發明專利、設計專利申請量成長率變化

資料來源:TIPO

從兩種專利的主要發明人來看,也看得出「穩定」與「成長」的對比。以發明專利來說,前十大發明人都是業界熟悉的老面孔,例如排名第一的台積電、第二的阿里巴巴、乃至於後續的高通、友達光電……等,都是科技產業的要角,投入專利佈局均有多年歷史。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台灣企業在發明專利的申請量上,一直不敵外國企業,但在前十名的榜單中,兩方可說是勢均力敵(表1),顯見本土勢力不容小覷。

表1:2019年發明專利前十大申請人

排名

申請人

國籍

申請數量

1

台積電(TSMC)

1,333

2

阿里巴巴(Alibaba)

828

3

應材(Applied Materials)

632

4

高通(Qualcomm)

582

5

友達光電(AUO)

532

6

威力科創(Tokyo Electron)

492

7

宏碁(acer)

407

8

日東電工(Nitto Denko)

402

9

工研院(ITRI)

368

10

聯發科(MediaTeK)

350

資料來源:TIPO

但在設計專利領域就不是如此。根據智慧局統計,2015至2018年間,一直都是台灣企業的申請量較多,占比約52%至55%;但在2019年,情勢被大幅逆轉:外國企業的申請量從3,830件暴增至4,596件,成長率高達20%,首次壓過本國企業。

國際大車廠近年積極布局台灣設計專利

這些申請案都掌握在誰的手上?答案是國際大車廠。智慧局副局長廖承威指出,從前十大外國專利申請人名單來看,有一半是來自美國、歐洲、日本的大車廠,申請量在百件以上的,就有福特、雷諾、寶獅暨雪鐵龍和BMW。瑞典商VOLVO雖然「僅」有68件申請案,但比起2018年的14件,也有近4倍的成長率(表2)。

表2:2019年設計專利前十大外國申請人

排名

申請人

2019申請量

2018申請量

增減數(比例)

1

福特汽車

178

212

-34(16%)

2

雷諾汽車

166

85

+8195%

3

寶獅暨雪鐵龍

123

62

+6198%

4

BMW

110

153

-43(-28%)

5

日商SMC

102

60

+42(70%)

6

美商摩勒克斯

101

24

+77321%

7

蘋果電腦

89

48

+41(85%)

8

VOLVO

68

14

+54386%

9

瑞士商哈利溫士頓

63

33

+30(91%)

10

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56

39

+17(44%)

資料來源:2020法律科技創新服務論壇會議資料,2020/02/14,德勤商務法律事務所

「專利訴訟的勝敗內容,與申請狀況有著密切的連動關係,」廖承威解釋,倘若專利權人在獲證後實施專利排他權的情況不理想,必然會影響之後再申請新專利的意願;相反地,如果專利權確實可以協助專利權人獲得補償,後續申請的意願也會提高。

從專利訴訟的結果,也不難看出為什麼設計專利受到青睞,甚至吸引國際大廠競相布局。廖承威分析2008年7月至2017年6月間的專利侵權訴訟,發現被告無效抗辯成立的比例高達54.2%,而侵權成立的比例則僅有20.9%;然而,若僅觀察設計專利的侵權訴訟,則無效成立比例僅有27.3%,但侵權成立比例卻達到38.2%。很明顯地,同樣進行專利訴訟,設計專利的勝算比發明要高得多。

此外,廖承威也發現,設計專利的損賠金額在近年來有攀升的趨勢。「發明專利在算損賠的時候,可能還要計算對產品價格的貢獻比例,但在設計專利上,現在的趨勢是以整個產品的價格作為基礎,」廖承威指出,在2011至2019年間的27個設計專利侵權訴訟中,判賠金額在100萬元以上的有12案,整體平均值為214萬元,更曾出現過判賠金額高達3千萬元的案例。

既然訴訟上的勝算較大,判賠金額也高,就算數量上難以追近發明專利,但未來幾年台灣的設計專利應該還會走紅好一陣子。只不過,如果外國企業持續當前的申請力道,之後又以國內廠商為侵權訴訟被告,則最終受害的,恐怕還是台灣的汽車零組件產業。如何加強台灣汽車零組件產業在專利訴訟和申請上的能量,將是政府和產業界的當務之急。

 

 

作者: 蔣士棋
現任: 北美智權報資深編輯
學歷: 政治大學企管系
經歷: 天下雜誌記者
今周刊記者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感謝您閱讀「北美智權報」,歡迎分享智權報連結。如果您對北美智權電子報內容有任何建議或欲獲得授權,請洽:Editorial@naipo.com
本電子報所登載之文章皆受著作權保護,未經本公司授權, 請勿轉載!
© 北美智權股份有限公司 & 北美聯合專利商標事務所 版權所有     234新北市永和區福和路389號五樓 TEL:+886-2-8923-7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