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期
2019 年 03 月 27 日
  北美智權官網 歷期電子報   電子報訂閱管理  
 
要突破成長瓶頸,生技業者應善用企業併購
蔣士棋╱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不論是為了取得市場、增強研發能量、延攬人才,企業併購都可以快速達到目的。但在台灣,併購卻是企業經營者相當陌生,也不常使用的工具,使得企業發展速度相對緩慢,也錯失成長的好時機。現在,正是生技業尋求快速成長的時機,也該好好認識企業併購了。

台灣生技產業過去給人的印象是只有市值沒有產值,也就是股價表現雖然亮麗,但營收總是差強人意,甚至還沒有實際產品。不過,在2018這個印象終於被扭轉了,台灣生物產業協會理事長李鍾熙指出,台灣120家上市櫃的生技公司中,去年的收入大約為2千5百億元,比前一年(2017)成長了11%;在新藥的研發上也有相當進展,有300件正在進行臨床試驗,「其中有170件是在美國FDA Approval的階段,更已經有6個藥物在美國、歐洲市場進入銷售階段。」

既然有了市值、也有了產值,下一步自然要加快成長速度,擴大規模;但籌資困難的問題也一直存在,尤其台灣即使是中型的生技公司,規模也都太小,不一定能獲得投資人青睞。這個時候,併購就成為業者應該考慮的選項。

小有成就後,台灣生技業開始面臨成長考驗

圖1:台灣生物產業協會理事長李鍾熙

攝影:蔣士棋

其實,在國際生技業中,併購活動一直方興未艾。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副所長曾惠瑾指出,今年一月,日本的武田藥廠(Takeda)完成收購愛爾蘭藥廠Shire的全部程序,總金額將近19兆台幣,使武田成為全球第八大的製藥公司。同樣是今年一月,美國的施貴寶(BMS)則是以740億美元買下專攻免疫療法的Celgene,取得在癌症治療領域的領先地位,顯見併購的重要性。

不過,為什麼現在要談併購?「因為這個世界愈來愈沒規矩!」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榮譽理事長黃日燦指出,台灣的產業向來以代工為主,不需要自己擔心市場,但這一、二十年來,產業變化太快,傳統的自我內部成長漸漸追不上產業變化速度,「坦白說,只要不出國門,待在台灣就不用緊張,可是真正的競爭跟市場都在海外。」他提醒,併購絕對不是企業經營成功的萬靈丹,但為了應付愈來愈快速的變化,台灣企業絕對得把併購當作選項之一。

從統計數字也可以看出全球與台灣在併購上的一熱一冷。從2014~2018年間,全球每年的併購金額,大約介於2兆至4兆美元間,不過黃日燦最重視的卻是案件數。「單看金額不準,因為總是有買貴或買便宜的時候,」他補充,過去五年內,每年的併購案件數都維持在兩萬件左右,這代表不管景氣好壞,「企業都有併購的需要」。

併購至今仍非生技業重要選項

那台灣呢?「生技產業的占比太低,實在很難說形成什麼趨勢,」黃日燦表示,台灣產業的併購活動中,還是以資通訊(ICT)產業為主流,生技業只有7%,不論案件數或金額都難以跟國際相比,而且國內業者的內部併購,以及外國資金來台併購加起來,就已經佔了80%的案量,台灣業者向外併購只有20%,無助於規模的提升;但值得注意的是,相較於國際上,製藥產業為生技業併購的大宗,在台灣反而是醫療器材產業的併購案例最多。「這是因為ICT產業也開始切入醫材,」黃日燦補充,台灣愈來愈多的創業案例是工程師與醫師的結合,成為生技業的亮點。

圖2:台灣私募與併購股權協會榮譽理事長黃日燦

攝影:蔣士棋

既然併購這麼重要,實務上該怎麼進行呢?黃日燦建議,可以參考台灣科技業中,過去發展出的四種模式:

  1. 大聯大模式:同業共組產業控股。
    在控股公司的架構下,子公司可以保持相當的獨立性,又可以共享資源,節省管理成本。
  2. 聯發科模式:併購整合。
    透過收編、整合同業,不斷擴大自身的規模與業務能量,成為產業龍頭以及全球性的競爭地位。
  3. 佳世達模式:跨業投資。
    透過併購進軍生醫領域,縮短進入新產業的時間,並且開拓全新的發展機會。
  4. 詮鼎模式:退場轉型。
    當本業已經趨於飽和,不如趁早轉進其他領域。「大家想想看,如果詮鼎沒有把公司賣掉的話,我們今天有微熱山丘的鳳梨酥可以吃嗎?」

總結來說,黃日燦認為,不論靠併購成長或自發性內部成長,考驗的都是企業領導人的策略能力。他引述《藍海策略》作者金偉燦的一句話:「企業領導人要思考的不是明天,而是後天」,他解釋,「你要先想清楚,希望後天的自己變成什麼樣子,才能決定明天該做哪些準備,以及從今天開始,自己該做好那些調整。」

 

資料來源:
生技醫藥併購論壇,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2019/03/22

 

作者: 蔣士棋
現任: 北美智權報資深編輯
學歷: 政治大學企管系
經歷: 天下雜誌記者
今周刊記者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感謝您閱讀「北美智權報」,歡迎分享智權報連結。如果您對北美智權電子報內容有任何建議或欲獲得授權,請洽:Editorial@naipo.com
本電子報所登載之文章皆受著作權保護,未經本公司授權, 請勿轉載!
© 北美智權股份有限公司 & 北美聯合專利商標事務所 版權所有     234新北市永和區福和路389號五樓 TEL:+886-2-8923-7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