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業踏足金融業版圖,促使金融業面臨數位創新的挑戰和衝擊,智慧財產保護及侵權更是金融業者要面對的新風險。台灣金融業申請專利的案件數量,由2006年至2015年十年間的57件、成長至2016年192件,到了2017年更突破500件,在此趨勢下未來會持續突破成長。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申請專利的前十大公司當中,其中有八家是銀行,且以公股銀行為主;其餘兩家是保險公司。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董事長郭政弘提醒,金融業者規畫智慧財產保障策略時,專利的數量不是唯一的考量,應全面性思考專利、商標、著作權與營業秘密如何運用,發展金融科技時才能獲得充分保障。
台灣金融業起步晚、專利少
勤業眾信風險管理諮詢股份有限公司資深副總經理鄭淑芬表示,數位創新研發技術或商業模式所衍生的智慧財產權,將會是金融生態圈競合的主要關鍵。雖然台灣的金融科技專利數量逐年上升,但正式布局從2016年才開始(詳見圖一),不僅專利布局太慢,專利數量也太少,金融科技的專利強度仍有待加強,才能提高保護力度。
圖一、台灣金融科技專利申請趨勢
註1:金融科技專利之IPC類別多分類於G06Q020、G06Q030、G06Q040,故以此為分析之基礎。
註2:2017以及2018年因為專利申請案可能尚未公開,因此數量減少。
資料來源:TW官方專利資料庫,勤業眾信檢索整理,統計時間:2018/08。
國內金融業主要有六大業務,包括支付、保險、存貨、籌資、投資管理、市場資訊供應,其中「存貨」的新型專利申請量最多(122件),其次是「支付」的新型專利(71件),「保險」相關的新型專利則有56件(詳見圖二)。
圖二、台灣金融業六大業務專利分佈
註1:資料來源:TW官方專利資料庫,Deloitte檢索整理,統計時間:2018/08。
資料來源:勤業眾信
金融專利核准率微幅提升至41%
先前北美智權報曾報導,2018年3月統計89件已審定的金融科技專利申請案中,核准率只有38%、核駁率高達62%(詳見北美智權報212期《金融科技專利核駁率高? TIPO審查官說清楚、講明白 !》),到今年9月底,核准率已微幅提升至41%。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科長暨專利審查官顏俊仁指出,近兩年我國金融業雖大量申請專利,但僅集中在少數業者手中,且近半數專利屬於一般資訊,顯見我國金融業專利布局的風氣尚未普遍,甚至未完全跟上新創科技帶動的潮流。截至2018年9月底,金融相關專利的核准率僅有41%,因此在大量的專利申請數字下,如何保護自己的金融創新服務,又能符合專利法規,是金融服務業者必須面對的新課題。
圖三、台灣金融業發明專利准駁情況
資料範圍:95/1/1~107/9/30 統計範圍:發明案初審審結(151件)
資料來源:2018/12/4《數位創新 :金融生態圈之智財契機與挑戰》研討會,顏俊仁簡報
金融業專利布局概況
根據智慧局統計,今年前三季共有325件新型金融專利申請案,發明專利則有133件;一案兩請的狀況在金融專利申請上很常見,從2006年統計至2018年9月30日,新型專利申請案831件、發明專利申請案404件,共計有289件採取一案兩請,其中新型案有34.78%都是一案兩請,發明案則占71.53%(詳見圖五)。
圖四、我國金融業專利申請趨勢
資料範圍:95/1/1~107/9/30
資料來源:2018/12/4《數位創新 :金融生態圈之智財契機與挑戰》研討會,顏俊仁簡報
圖五、金融業專利一案兩請
資料範圍:95/1/1~107/9/30
資料來源:2018/12/4《數位創新 :金融生態圈之智財契機與挑戰》研討會,顏俊仁簡報
金融科技專利的申請人又是誰呢?根據統計,台灣銀行業共有56家、證券期貨業213家、保險業計115家,在共計384家的金融業者中,有54家金融機構有申請專利,佔整體金融業的14.1%。
圖六、台灣金融業專利申請數量分布
資料範圍:95/1/1~107/9/30
統計範圍:發明案+新型案-新型一案兩請案,共946件專利申請案
資料來源:2018/12/4《數位創新 :金融生態圈之智財契機與挑戰》研討會,顏俊仁簡報
進一步觀察台灣金融業專利申請前十大排名,其中有八家是銀行,且以公股銀行為主;其餘兩家是保險公司。從2006年開始統計的話,台灣前五大金融專利申請者分別為台灣土地銀行(125件)、兆豐商業銀行(110件)、中國信託商業銀行銀行(93件)、國泰人壽保險(82件)與台灣銀行(62件)。
圖七、台灣金融業專利申請前十大
資料範圍:95/1/1~107/9/30
統計範圍:發明案+新型案-新型一案兩請案,共946件專利申請案
資料來源:2018/12/4《數位創新 :金融生態圈之智財契機與挑戰》研討會,顏俊仁簡報
以金融科技專利核心應用的國際專利分類(IPC)來看,G06Q「數據處理系統或方法」為最大宗(768件、84%),其次是G06F「電子數位資料處理」(88件、10%);進一步從IPC四階件數分析,申請最多的是G06Q 40「金融保險處理」(491件、57%)、G06Q 20「支付方案」(102件、12%)、G06Q 10「行政管理」(64件、8%)。
圖八、台灣金融科技專利申請之國際專利分類(IPC)三階件數
資料範圍:95/1/1~107/9/30
資料來源:2018/12/4《數位創新 :金融生態圈之智財契機與挑戰》研討會,顏俊仁簡報
圖九、台灣金融科技專利申請之國際專利分類(IPC)四階件數
資料範圍:95/1/1~107/9/30
資料來源:2018/12/4《數位創新 :金融生態圈之智財契機與挑戰》研討會,顏俊仁簡報
截至今年第三季,已經完成審定的金融專利案件中,平均核准率為41.06%,而申請量最大的G06Q「數據處理系統或方法」, 在109件申請案中,有38件核准、71件核駁,核准率為34.86%;G06F「電子數位資料處理」的核准率則為60%(詳見表一)。顏俊仁指出,全國專利申請的核准率約為75%,相較起來金融專利的核准率的確偏低,但目前金融專利核准率的世界趨勢都落在約五成。顏俊仁舉例,若要運用大數據分析消費習慣,金融業者不能只說大數據就是自己的專利,而是要寫出如何蒐集資料模組、如何進行分類,產品、技術以及模組說明都必須明確,申請專利才能順利過關。過去金融產業多半是業務電子化系統領域,包括人事、行政、存戶投資、交易、股票、基金投資、線上融資;而一般資訊應用則是資料庫應用、分散式系統、文件加密、使用者介面等。未來金融業要面對的是金融科技3.0世代,人工智慧、區塊鏈、大數據、雲端系統都會是金融產業的利器。
表一、我國金融業發明專利申請審定結果
資料範圍:95/1/1~107/9/30 統計範圍:發明案初審審結(151件)
資料來源:2018/12/4《數位創新 :金融生態圈之智財契機與挑戰》研討會,顏俊仁簡報
金融科技專利訴訟席捲,銀行業當心侵權風險
鄭淑芬指出,未來金融業將面臨兩大智財挑戰,無論是自行研發或是委外,都有可能牽涉到智財議題,包括新商業合作的智財風險,以及技術發展策略的智財風險。若以美國專利侵權訴訟案件為例,2015年起至2016年7月底,銀行列為被告的已累計達162案,從原告、被告、專利等資訊分析,會發現由「專利流氓」(PatentTroll)發起的專利侵權訴訟案件最多,規模也較大;在143家被告的銀行中,有六家銀行(Bank of America、JPMorgan、International Bancshares Corporation、HSBC Holdings、Comerica Incorporated、Toronto-Dominion Bank)被提出的訴訟超過五案以上,足見傳統金融機構早已成為非營運實體覬覦的肥羊。鄭淑芬提醒,金融業者忙著發展數位金融,創新研發前的「風險排查」是不可輕忽的步驟,金融者應先瞭解競爭對手有哪些智財權、發掘智財風險對企業影響的深度與廣度,充分蒐集資訊以強化研發及智財布局策略,除了建立內外部(員工/外部合作者/併購公司)創新與智財風險管理的配套機制,還要監控產業技術發展趨勢及競爭對手專利布局狀況,必要時可聘請外部專家輔導,唯有妥善運用智財法保護與活用智財權,才能真正達到保護智財的目的。
作者: |
吳碧娥 |
現任: |
北美智權報資深編輯 |
學歷: |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
經歷: |
驊訊電子總經理室特助
經濟日報財經組記者
東森購物總經理室經營企劃 |
|
|
|
Facebook |
|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