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 年5 月11 日,由IBM開發的超級電腦「深藍」(Deep Blue)第一次打敗了當時世界西洋棋冠軍加里·卡斯帕洛夫(Garry Kasparov),成為人工智慧的歷史性事件。台灣IBM公司全球企業諮詢服務事業群總經理賈景光在「眺望2018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中指出,只要持續輸入所有棋譜資料,透過人工智慧演算,「電腦或人工智慧打敗人類」這個結果,可說是「回不去了」。不過也不用太悲觀,這只不過是「所有的數據」打敗「一個人」的智慧,未來並不是電腦與人的競爭,人工智慧與人類的關係將發展成「有用AI的人打敗沒有使用AI的人」,主體終究還是「人」。
而身為第一個被人工智慧打敗的西洋棋棋王,卡斯帕洛夫在時隔20年後出版的新書《Deep Thinking: Where Machine Intelligence Ends and Human Creativity Begins》中也呼籲,人們應該更樂觀看待人工智慧,並停止把機器當作對手看待。
圖一、卡斯帕洛夫對戰超級電腦「深藍」
圖片來源:Robotics & Automation News
在未來五到十年中,IBM 提出的AI AI(Augmented Intelligence)是以「擴增智慧」為主力發展,賈景光強調,人工智慧是協助人們將工作的一部分自動化,而不是取代人類,透過人工智慧的決策輔助,人們可將其餘的工作做得更好。
在兩三年前,IBM人工智慧品牌華生(WATSON)投入試用時,第一個選擇的行業就是醫療產業,當IBM帶著WATSON到醫院請醫生試用時,卻引起醫生大怒,認為是在挑戰醫生的專業和經驗。其實WATSON使用的情境和醫生所想像的並不一樣,WATSON並不是代替醫生下診斷,而是透過事實和證據為基礎的判斷,做為醫生下最後診斷前的第二意見(second opinion)。由於WATSON可以在短短數秒內大量閱讀醫療期刊文獻,這是人類所做不到的。透過資料庫當中巨量的病例資料,WATSON針對病人症狀分析出各種可能的病因,可降低醫生誤診的機率;或是參考其他國家類似病例的用藥結果,提升醫生「用對藥」的機率。經一段時間試用後,超過八成的醫生都願意使用WATSON作為助手,讓病人得到更好的診治。賈景光解釋,AI並不是跟人搶飯碗,電腦的功能就是彙整資料,若人和電腦能各自針對高價值的項目相互協作,才是AI的價值所在。
國內發展AI 仍有「五缺」
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Gartner發現,從2016年到2017年間,與AI相關的問題諮詢多達4,353件,年成長高達五倍。根據Gartner調查,雖然多數企業都對AI有興趣,但近六成企業仍停留在「資訊蒐集」階段,真正採取行動的目前僅占12%。工研院IEK也在2016年至2017年調查國內六大產業共20家業者發現,業者對於引入人工智慧升級產業有強烈需求,但有許多執行上的共通問題,包括:缺乏對AI的應用、缺乏AI專業人才、缺乏performance認證場域、缺乏個資處理經驗、以及國內市場太小等產業「五缺」。
工研院IEK政府業務服務辦公室計畫副組長楊瑞臨指出,AI最具看好的應用是在「客戶關係與業務行銷管理」,像是客戶關係管理、強化客戶行為預測,不論是B2B或者是B2C都具相當發展潛力;此外,以AI結合IoT的AIoT,未來在資源管理以及提升企業的生產力與競爭力上,將是各產業領域的重要發展方向。
楊瑞臨認為,AI將會取代許多人工作的說法應是言過其實,但A支援並協助許多職業提升整體工作成效則可預見。Gartne在今年8月的調查結果顯示,「人才缺乏」是目前人工智慧遇到最大的挑戰,不只影響企業導入AI的時程,甚至是「連人都找不到」。由於AI專業人才不足,導致人才競逐以及磁吸效應所帶來的人才分布不均,供需失衡之下,AI人才價碼水漲船高,也會直接影響AI的應用與改善人類生活及工作的進展期程。企業若能運用線上AI課程及多元的open-source資源,一點一滴逐步導入AI,可降低相當成本與縮短學習曲線。
2020年AI機器人市場規模達800億美元
而導入人工智慧,最大目的是降低因應外界變化所需的成本,特別是用在生產製造的機器人上,未來機器人的產業地圖將會因AI而有顯著的改變。IEK預期,涵蓋人工智慧技術的機器人相關產品將以等比級數成長,全球市場規模將在2020年超過至800億美元。工研院IEK機械組機械部分析師黃仲宏指出,隨著人工智慧生態系的不斷擴大,當機器人可透過物聯網(IoT)與網路連結,再加上人工智慧的溝通功能,讓我們看見服務型機器人走向普及的曙光。目前全球主要IT公司產品幾乎都已經與AI脫離不了關係,加上Google、Microsoft、FB、Apple、IBM等大廠陸續推出與AI相關的產品,積極搶當人工智慧的龍頭,接著就是要讓AI的價值被機器人彰顯;未來機器人的產業地圖將會因人工智慧而有顯著的改變,而新創公司亦扮演重要角色。
圖二、AI與機器人的宏觀趨勢
資料來源:工研院IEK
台商不能只做製造和加工
面對新科技,最大的贏家不是加倍複製成功的過去,而是能引導人們轉向成長產業的社會和企業,機器人產業就是其中之一。黃仲宏認為,工業機器人製造者有強者恆強、大者恆大的趨勢,台灣廠商不應只專注於製造和銷售機械手臂產品,儘管CP值高,卻是與德國Kuka、日本Fanuc等現有高市占率的工業機器人製造商硬碰硬,台廠要聚焦於已有的機器人製造發展經驗,與資通訊系統整合,進而運用人工智慧技術讓機器人產品發展後發先至,才能成為未來的優勢產品。
工研院IEK主任蘇孟宗認為,由人工智慧所引領的第四波科技創新正在發生,不論是既有產業的轉型升級,或是新創企業的突破創新,人工智慧都將是發展關鍵,如果能有效運用人工智慧,產業就能提升競爭力。過去台灣在高科技產業的國際分工體系中,扮演製造加工的代工角色,面對AIOT時代來臨,台灣的AI優勢在於製造業的終端資料、各類型資料庫(先進製造、健康醫療等)、及半導體核心運算技術等,應運用優勢扮演垂直整合或生態系領導者的關鍵伙伴,同時透過智慧系統與服務,可望提升製造業附加價值創造,強化供應鏈管理與帶動新需求,也能提高服務業勞動生產力,創造新型態科技服務模式。
作者: |
吳碧娥 |
現任: |
北美智權報資深編輯 |
學歷: |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
經歷: |
驊訊電子總經理室特助
經濟日報財經組記者
東森購物總經理室經營企劃 |
|
|
|
Facebook |
|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