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了3G、觀望4G、追趕5G」- 這是台灣無線通訊/電信產業的最佳寫照。
追趕5G是一個政府為台灣通訊產業編織的夢,這個夢早在3年多前已然成形,但3年多追夢下來卻沒有踏實,夢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幾可斷言難有實現的一天。
在剛過去的9月中旬,經濟部技術處在台北舉辦了「2017台北5G國際高峰會」,經濟部部長沈榮津在開幕致詞時指出,「台灣的資通訊能量在全世界具有一定地位,5G可以讓台灣跳脫既有產業定位與框架,在全球新興5G價值鏈中扮演重要角色」。夢想很偉大,但部長的致詞完全是依稿照唸,與現實脫離甚遠。
事實上,台灣廠商從來沒有在尖端無線通訊產業的供應鏈上扮演過關鍵的角色,這不代表台灣廠商技術不好。雖然台灣廠商的無線通訊技不算頂尖,但人才也不少,問題是政府的產業政策並沒有幫上忙,最後只落得丟3望4追5一場空的窘境。
很多廠商,甚至企業大老都表示過,政府最好的產業政策就是不作為,他們不奢望政府可以在實際上幫上什麼忙,只希望政府不要在政策上幫倒忙、扯後腿就於願足矣。然而,這些言論可以說只對了一半,因為有些產業的確不太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特別著力,當然政府願意在背後推一把很好,但即使沒有政策支持,廠商還是可以憑本身的實力過關斬將,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像半導體產業就是如此。但是,並不是每一種產業都是如此。
像現在政府致力追捧的無線通訊/電信產業就是極需政策支持的一種產業,此無他,因為無線電頻譜既是稀有資源又涉及國家安全,政府一直緊緊握在手裡是無可厚非的,但如果不就這一塊規劃出配套的產業政策,廠商要如何投入研發?通訊系統講究的是互通互聯跟穩定度,不僅要自己的品牌互通和互聯,還要能跟不同品牌的設備及終端互通和互聯才算過關,而且實驗室中測試和實際上線是不一樣的,如果本土廠商場作出來的設備自己電信供應廠商都不買單,那設備究竟能不能用,好不好用也不知道,要如何改善也不知道,這時候如果政府沒有強而有力的本土採購政策支持,台灣的無線設備供應商是無法茁壯成長的。
現在講的是局用端的無線通訊設備而不是終端產品,台灣生產製造的無線通訊終端產品如手機、小型基地台、Access Point等等,都沒有很大的問題,雖然在5G的部分仍沒有明顯成果,但等5G市場成熟,其他廠商開始量產的時候,台灣廠商一定很快可以趕上進度。雖然當HTC將手機ODM部門出售予Google的時候,很多人都擔心這是台灣手機自有品牌時代的終結,但現在下這樣的結論仍是言之過早。
局用設備發展不起來 台灣廠商無用武之地
如果有用心的觀察,就會發現許多電信設備供應商都是同時供應手機及系統設備的,先不管其手機品牌是否已消失或是沒落。像是Nokia、Siemens、Alcatel、Ericsson、Samsung、Sony,甚至是後起之秀的中興、華為均是如此,但是,為什麼台灣廠商就做不到?
說台灣廠商無線通訊技術不好一定很多人不服氣,曾幾何時,台揚的衛星電話、神腦的長距離無線電話,都在市場上赫赫有名,但可惜的是,這些都不是正統的無線通訊/電信設備,只侷限在小眾市場,發展有限。
有廠商曾經指出,因為無線電頻道一直都握在政府手中,這也是台灣廠商無線通訊設備無法發展起來的主因,頂多只能作終端。無線電頻譜既是稀有資源又涉及國家安全,政府一直緊緊握在手裡也是無可厚非,但當初為什麼不遵循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模式,由工研院先行進行技術研發再轉移給民間?當年工研院發展半導體產業是有感於需要投入的資源浩大,民間無法獨立完成,通線通訊產業不也是如此嗎?其時工研院的電通所即可勝任此重大的國家使命,為何該有作為時卻不為。
當年2G的年代,中華電信的前身電信總局一直壟斷著電信業務,到了要轉法人化的時候,才開放行動通訊業務予民間經營,那時候已是3G當道的時代。本來電信服務給政府壟斷不是好現象,但反過來說,電信總局壟斷電信業務的時代,本來是台灣發展無線通訊產業的好時機,但是,卻沒有好好的利用。
練兵應從本土化採購開始
怎麼說沒有好好的利用呢?因為台灣的電信公司在建構系統的時候,大型中央機房 (central office)的設備,他們都是跟外商採購的,像是Nokia、Alcatel、Ericsson等等,因為這些大廠本身都有參與標準制定,在互通互連的測試穩定性也夠高;還有,很重要的是他們握有專利。因此,如果政府有心有計劃發展台灣的無線通訊產業,早期在電信局壟斷的時代,就應該訂下一定比例的本土設備採購規範,如此一來,台灣的無線通訊設備產業才會有成長的空間,及往更前端的技術邁進。如果政府本身不起帶頭作用,又沒有配套的政策支持,還談什麼發展。
中國大陸廠商中興、華為、大唐、巨龍之所以能成為電信設備後起之秀 (在這一波5G風潮中,中國產的設備鐵定會起來),是因為政府大力培植,其中最關鍵的是他們有政策引導及鼓勵系統建設商採購本土設備要達一定的比例,但台灣政府根本沒有這種政策,造成台灣廠商連練兵的機會及場地都沒有,前端的通訊/電信設備究竟要如何發展?
3年前的5G發展目標 如今實現多少?
早在103年1月舉行的「行政院5G發展產業策略會議」中,其時工研院資通所所長吳誠文在其中一個報告主題《厚植我國5G通訊自主技術與佈局標準智財》中指出,台灣發展5G目標有4,其中3項如下:
- 協助完備我國5G終端設備產業鏈,成為全球5G手機通訊晶片前兩大供應國。
- 透過國際共同研發與結盟,進入5G標準制定領先群,關鍵IPR占有率成長至4%。
- 全球小型基地台市占率達50%。
現在過了3年多,再回頭看以上3大目標,究竟達成了多少?如果第一項把TSMC代工生產晶片的部分算進去,那是有可能達成的,但,這應該列為半導體產業的績效。第二項目標的達成率比較慘不忍睹,在北美智權報189期文章標準必要專利 (SEP) 分布狀態 ─ 通訊技術領域當道 亞洲SEP持有人崛起! 中已經介紹過,大家可以去查閱。同樣發展了3年多時間,反觀大陸廠商中興、華為在通訊領域的SEP標準必要專利的關鍵數已經進入了國際舞台前幾大,地位可說是舉足輕重。至於第三項目標,則必須要把OEM、ODM代工算進去才有可能達成,但OEM甚至是ODM也只是組裝作業,這真的是台灣在5G浪潮中要追求的目標嗎?
作者: |
李淑蓮 |
現任: |
北美智權報主編 |
學歷: |
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 |
經歷: |
半導體科技雜誌(SST-Taiwan)總編輯
CompuTrade International總編輯
日本電波新聞 (Dempa Shinbun) 駐海外記者
日經亞洲電子雜誌 (台灣版) 編輯 |
|
|
|
Facebook |
|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