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化發展是中國大陸未來的政策主軸,在此一脈絡下,外界都把焦點放在北京周邊,預設將分擔非首都功能的雄安新區,但在南方的廣東、深圳、香港,也默默地規劃著師法舊金山灣區的大夢。作為整個中國大陸最早與國際接軌的地區,粵港澳的雄心壯志,絕對不可小覷。
20~30年後,人們談論亞洲科技業時,想到的可能不是台灣從內科一路延伸到竹科的科技製造業廊帶,而是群聚在珠江口周邊,由香港、深圳當領頭羊的粵港澳灣區。
「粵港澳」這個概念第一次出現,是在今年三月,中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政府工作報告裡。當時提到的是「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發展規劃」,已經指出將把這個區域一起規劃的概念。到了6月20日,第一次的灣區論壇在香港舉行,擔綱主辦的就是深圳的指標性企業騰訊,其他參與的還包括大疆創新、格力電器、順豐……每一個都是在深圳發跡的行業龍頭。
粵港澳的PCT申請量比韓國還多
圖1:騰訊創辦人馬化騰主持粵港澳灣區論壇開幕
資料來源:騰訊財經
既然敢喊出「灣區(Bay Area)」的名號,預設的目標當然就是全球科技創業中心的舊金山灣區。實際上,目前粵港澳相較於中國經濟的影響力,確實也是以科技見長。以區域別來看,省港澳不但是全中國的專利申請量龍頭,根據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的統計,專利授權數佔全國總量的15.3%,企業申請PCT(專利合作條約)的申請量更高達全國一半,也就是中國每兩件進入海外的國際專利案,就有一件出自省港澳。如果把這個地區也當作一個國家,PCT的申請量排名將高居全球第六,超越擁有三星、LG的韓國。
在省港澳當中,最具指標意義的當數香港和深圳。前者是亞洲極少數具備全球格局的國際大都會,後者則是大陸改革開放最初、最大也最積極的受益者,就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香港與深圳之間也是合作大於競爭,例如在深圳創業的軟體公司騰訊,到香港上市後才得以成為叱吒風雲的社交軟體巨人;2006年創業的大疆創新,原本是香港科技大學學生的創意,也是到了深圳才實際開始創業。香港的國際化與深圳的科技創新,正是所有新創事業不可或缺的兩大關鍵。
生產供應鏈、投融資機制齊備,是粵港澳灣區最大優勢
粵港澳的另一個優勢,就是擁有完整的產業聚落與融資平台。舊金山灣區雖然有傲視全球的創新能量,但若新創企業需要硬體製造,勢必得往亞洲找供應商;即使創業成功想要IPO,還是得找上紐約的投資銀行家想辦法。但是在粵港澳,深港周邊的東莞、中山、珠海就是科技製造業重鎮,全球科技代工霸主富士康的大本營也在深圳;如果需要投融資,深圳自己就有中國規模最大的創投公司:深創投;如果企業要上市,更有深交所、香港聯交所可以選擇。換句話說,新創事業的任何需求,在粵港澳幾乎都能被滿足。
圖2:粵、港、澳的灣區產業生態圈隱然成形
資料來源:《創新驅動與都市轉型:打造中國的世界級灣區》報告,樊綱,粵港澳大灣區論壇,2017/6/20
師法矽谷,騰訊的馬化騰與大疆創新董事長李澤湘分別提出粵港澳灣區再進步的方案。馬化騰認為,在港珠澳大橋於今年年底正式通車後,珠江灣兩岸的交通時間將大幅縮短,整個大灣區將進入一日生活圈內。在交通成本降低之後,他建議,粵港澳應該建立常態化的政策溝通機制,對於產業發展、尤其是吸引人才上設計更有競爭力的政策,例如提供高階專業人才使用的綠卡,以消除人才流動的障礙,還有個人所得稅的補貼減免,提高專業人才在港澳以外灣區工作的誘因。
李澤湘從學界出發,認為矽谷的關鍵成功因素是史丹佛大學的產學合作機制,但粵港澳的大學和產業連結還不夠緊密,例如香港的經濟主軸一直是金融和地產,導致培養出來的理工人才,從學校畢業後就必須往外跑。因此,他建議利用香港靈活的法規制度,建立一個以培養創業人才為主的私立大學,學生畢業後就可以引導往深圳、東莞創業,才能真正打造中國的新矽谷。
雖然這一切都還只在討論規畫階段,但台灣也該緊張了;因為別忘了,另一個也同時喊出亞洲矽谷口號的國家,正是台灣!
備註
- 樊纲在首届粤港澳大湾区论坛上表示:香港需推动创新驱动和都市转型,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2017/6/20
作者: |
蔣士棋 |
現任: |
北美智權報資深編輯 |
學歷: |
政治大學企管系 |
經歷: |
天下雜誌記者
今周刊記者 |
|
|
|
Facebook |
|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