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以來,義大利的Leonardo、瑞典的薩博等歐洲主要國防公司的股價均有所上漲、歐洲企業收購活動也開始復甦。2024年歐洲知名的併購案例包括:(1)國防跨國電子公司HENSOLDT在4月收購系統整合商ESG[3]、(2)瑞典MilDef收購德國國防IT公司roda Computer GmbH[4],以及(3)義大利Fincantieri在5月收購Leonardo的水下武器研發業務[5]等;同時,歐洲政府和產業的合作關係也在加強,例如近期德國和英國於2024年10月23日在倫敦簽署《三一之家協議》(Trinity House Agreement),此份國防協議內容涵蓋共同開發新型武器 — 預計射程和精度將超越英國現有的遠程導彈系統:「風暴之影」(Storm Shadow),並承諾將強化2國間的國防支出、武裝部隊和國防合作關係。
另外,義大利Leonardo和德國萊茵金屬成立合資企業,稱為「萊茵金屬軍用車輛」(the Leonardo Rheinmetall joint venture officially presented in Rome, LRMV)公司,該公司於2024年10月正式成立;又如萊茵金屬公司與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也於2024年6月簽署合作協議。事實上,全球衝突的增加正讓歐洲提升對國防需求的重視。
當前歐洲國防產業面臨之挑戰:內部財政支出政策不一
面對歐洲零碎的國防產業結構,EC已採取:(1)建立國防產業與太空總司(Directorate-General for Defence Industry and Space, DG DEFIS)、(2)建立跨年度金融架構(Multiannual Financial Framework, MFF)和(3)成立歐洲開發基金(European Development Fund, EDF)及展望歐洲(Horizon Europe)等工業合作激勵措施;並根據俄烏戰爭經驗推出《透過共同採購法增強歐洲國防工業法案》(European defence industry reinforcement through common procurement act, EDIRPA)、《彈藥生產支持法案》(Act in Support of Ammunition Production, ASAP),以及擬定歐洲國防工業戰略(European Defence Industrial Strategy, EDIS)和歐洲國防產業戰略(European Defence Industrial Strategy, EDIP)等可以增強歐洲國防產業自主權的變革性措施。主要目的著重增加國防武備上的共同採購、人力/物力的儲備、制定共同研發計畫及加速供應鏈轉型等使成員國能夠在單一市場下提升製造能力的一些舉措,但這些作為並非被所有歐洲境內國家認同。EU指出未來10年將需要額外投入5,000億歐元來加強國防設備[6],以因應可能擴大的俄烏戰事。但由於境內部分國家的反對,這筆資金既無法來自成員國的額外捐款,也無法從發行歐洲債券取得。
另外,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調查顯示[8],EU成員國對烏克蘭局勢的看法因地理距離而異:距離俄羅斯邊境越近的成員國,擔憂越大,但隨著時間推移,戰爭拖得越久,擔憂反而會減弱。德國國防部長Boris Pistorius在2024年接受訪問時表示,俄羅斯對NATO的攻擊可能會在近5~8年內發生,歐洲境內民意顯示對烏克蘭獲勝的信心已下降至10%,是認為只有俄羅斯獲勝人數(20%)的一半,但認為俄烏透過談判解決問題的信心卻有所上升(37%)[9],這些歐洲成員國民眾的輿論都會影響未來EU國防政策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