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調查,中國於2023年對歐洲的投資降至 2010 年以來的最低水準:中國對歐洲(歐盟27 國+英國)的投資再次從2022 年的71 億歐元下滑至2023 年的68 億歐元。併購 (M&A) 活動也持續下滑, 整體價值下降 58%,僅達 15 億歐元,中國的經濟困難和嚴格的資本管制,以及對歐洲外國投資的嚴格審查,導致併購交易減少。
2023年,中國企業投資者面臨歐洲及全球政治經濟等多重因素的挑戰與不確定性,烏克蘭曠日持久的戰爭和中東衝突等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不斷升級,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影響中國企業的投資意願。後疫情時期中國經濟成長乏力,削弱許多中國企業的財務基礎,嚴格的資本管制和人民幣貶值也抑制對外投資。歐盟正在尋求重新調整中歐關係,並在去風險與合作之間取得平衡,這一轉變加劇中國潛在投資者面臨的不確定性,而這一切都是在經濟安全已上升到歐洲各國政府議程之際加強對外國投資的監管的背景下發生的。
中國企業對綠色投資維持高度意願
中國在歐洲的投資組成正在發生根本性轉變,綠色領域的投資佔比從 2017 年的僅 2% 和 2012 年至 2021 年的平均 9% 增至 2022 年的 51%,2023 年高達 78%。大規模的電池和電動車投資導致中國在歐洲投資的區域分佈發生巨大變化,匈牙利成為其主要受益者,過去兩年,該國的投資從非常低的基數大幅成長。2012年至2021年間,匈牙利從平均年投資僅8,900萬歐元,升至2022年的15.1億歐元;在2023年更達到29.9億歐元。事實上,中歐已成為中國最重要的投資目的地,光是匈牙利就吸引中國對歐洲直接投資的 44%,超過法國、德國和英國「三巨頭」的總和,波蘭、捷克共和國和斯洛伐克也於 2023 年獲得中資投資。
過去兩年,中國對歐洲電動車價值鏈的投資大幅增加。 2023年,中國電動車相關投資達47億歐元,約佔中國對歐盟直接投資總額的70%,較前一年的29億歐元再次大幅成長(成長61%);與 2022 年一樣,大部分投資來自對電池廠的數十億歐元投資。中國領先的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CATL)、遠景能源(AESC)和蜂巢能源(Svolt)貢獻電動車相關投資總額的85%,CATL已在德國建立電池工廠,目前正在匈牙利德布勒森建造耗資73億歐元的電池工廠;AESC 正在法國杜埃投資價值 20 億歐元的工廠,在英國桑德蘭投資價值 13 億歐元的工廠,這種趨勢可能會持續:AESC 宣佈在西班牙尚有一個價值 25 億歐元的項目,預計將於 2024 年動工,而億緯鋰能(Eve Energy)則宣佈在匈牙利進行10億歐元的電池投資。
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越來越多地沿著電動車價值鏈的上游和下游流動,中國的正極和負極等電池原料供應商正試圖擴大其在歐洲快速增長的電池生態系統中的市場份額,CATL 供應商上海恩捷股份有限公司(Semcorp)在匈牙利投資3.4 億歐元的鋰離子隔膜工廠已於2023 年開始營運。部分機構預測,歐洲可能很快就會看到更多電動車生產的下游投資。在斯洛伐克,吉利旗下的Volvo已經在建造一座電動車工廠,耗資 12 億歐元;2023年12月,中國電動車製造商比亞迪宣布計畫在2026年在匈牙利生產電動車,而歐盟對中國電動車進口的持續調查可能會刺激中國電動車生產商進一步擴大投資,以避免潛在的進口關稅。
從國家別觀察,中國企業在像匈牙利這樣與北京關係密切的國家投資,比在義大利等其他目的地投資更安全,義大利最近加強對中國企業治理的監管審查。但匈牙利在吸引電動車投資方面的領先地位並不僅限於中國公司,韓國企業也增加在匈牙利的外國直接投資;主因原因可能是因為該國擁有多家領先的汽車製造商,提供廉價且熟練的勞動力,發放數百萬歐元的補貼,並承諾投資建設基礎設施和工業園區。當然,從更廣闊的角度來看,中國的電動車投資不僅限於歐洲,電池和電動車生產商也宣佈在亞洲、拉丁美洲和北非進行巨額投資。其中許多投資是由東道國的本地含量要求推動的,最重要的是,美國的降低通膨法案要求某些原材料在美國或其自由貿易夥伴加工,以避開美國關稅。
在歐洲鄰近地區,中國企業宣布與電動車相關的重大投資,其中包括國軒高科和中偉新材料摩洛哥工廠(CNGR Morocco New Energy Technology),其豐富的磷酸鹽儲量 (磷酸鋰鐵電池的關鍵成分)使摩洛哥成為對中國電動車投資者有吸引力的目的地。該國還與美國和歐盟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並擁有多家法國汽車製造商的工廠;這些工廠旨在將產品運往歐洲市場,如果歐盟決定對中國製造的電動車徵收關稅,摩洛哥將成為更具吸引力的製造中心。
非綠色領域的投資狀況
在歐盟逐漸嚴格審核下,中資在非綠色領域相關的投資與併購持續下降,不過部分領域依舊吸引中國業者。像是醫療保健、消費者導向(消費產品、娛樂)以及資通訊技術(ICT)等領域繼續吸引中國投資者,2021-2023年平均每年吸引高達31億歐元的中國外國直接投資,儘管這只是前十年平均年投資(60 億歐元)的一半,但與運輸、房地產或金融和商業服務等其他產業相比,下降幅度要小得多。醫療保健、消費和資訊通訊科技產業目前吸收約70% 的非電動車相關的中國廠商在歐洲直接投資,比2014 年35% 的占比多了一倍。2021年及2022年,此類重大收購包括高瓴資本集團收購飛利浦家電業務部門以及騰訊收購電玩工作室Sumo Digital。事實上,與過去三年與電動車相關的外國直接投資活動不同,這些行業的大多數投資都採取收購的形式,在地理上主要集中在法國、英國和德國「三大」經濟體。
中國投資者對這些行業的持續興趣與推力和拉力因素有關。娛樂業正面臨國內更嚴格的監管環境,因為北京的科技整頓運動旨在將投資轉向戰略性產業,而不是面向消費者的產業。對於像騰訊這樣資本充足、競爭力強、在電玩產業累積豐富知識的公司來說,中國業者在海外尋找新的、更有利可圖的機會是可能的。與敏感的產業不同,歐洲的監管環境也對許多以消費者為導向的投資持寬容態度。事實上,過去五年來中國對關鍵基礎設施或半導體投資的審查日益嚴格,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為何中國企業著重在消費品和服務領域。另外,醫療保健產業也是中國創投的首選目的地,儘管中國在歐洲的新創企業資金急劇下降,但醫療保健產業在過去五年中仍然是中國創投的第二大受益者,平均占所有創投的 24%。2023 年最大的一筆交易是騰訊對英國醫療機器人系統開發商 CMR Surgical 的投資,估計投資額為 1,700 萬歐元。
到目前為止,與關鍵基礎設施或半導體等投資相比,醫療保健產業的投資被阻撓的例子很少。然而,Covid-19疫情凸顯該產業的重要性,以及歐洲在個人防護設備等關鍵商品方面對中國的過度依賴,不出所料,中國呼吸機和麻醉機製造商怡安醫療收購Heyer Medical(呼吸機製造商)一案,最初於2022年被德國政府阻止;2023年,歐盟執委會將生物技術列為歐洲經濟安全戰略的四大關鍵技術之一,對該產業啟動風險評估,這可能會促進投資審查頻率;2024年4月,歐盟也宣布對中國醫療器材公共採購展開調查,顯示醫療保健產業正受到歐洲政策制定者的更多關注,該調查可能導致中國企業參與歐盟採購招標受到相互限制。
未來展望:更嚴格的投資審查
近年來,歐洲審查機構審查與中國企業相關的交易比例一直在下降,大致與中國對歐洲直接投資的下降有關。提交給最終股東來自中國的歐盟委員會的投資審查通知所占比例從 2020 年的 8% 下降到 2022 年的 5%。德國的數據也反映類似的趨勢,收購方為中國公司的篩選投資比例從 2020 年的 17% 下降至 2022 年的 12%,到 2023 年僅為 8 %;主要可能的原因是由於監管力度加大,中國企業對收購某些歐洲國家或某些較敏感產業的企業變得更加謹慎。
中國FDI水準下降已成為新常態,而且很可能會持續下去,今年,歐盟和美國大選將為投資者帶來更多觀望的理由,強化這一趨勢的長期因素包括更加關注經濟安全、貿易衝突以及中國經濟實力的不確定性。未來,關鍵基礎設施;關鍵技術和軍民兩用物品是主要審核目標,就連火車、太陽能電池板、風力渦輪機以及港口和機場安全設備可能都面臨更嚴格的審查標準。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作者:
蘇翰揚
學歷:
國立中正大學企研所
經歷:
產業分析師
專長:
產業分析與市場研究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