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總體環境的不確定性,全球多數市場的私募股權交易和出場數量大幅下降,2023 年,亞太地區私募股權基金籌集資金僅 1,000 億美元,為十年來的最低水準,面對嚴峻的市場,投資人紛紛制定新的策略來尋找買家並提高出場估值。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2023年亞太區私募市場概況
亞太私募股權(PE)市場連續第二年籠罩著不確定性,許多投資人延緩 2023 年的交易,擔心該地區大受到經濟成長放緩、持續高利率影響,致使資金債務成本上升以及公共股票市場波動性增加,同時,不間斷的緣政治緊張局勢和全球衝突也加劇投資人的顧慮,亞太地區私募股權管理資產 (AUM) 佔全球資產管理規模 (AUM) 的比例下降至 27%,這是繼十多年來份額穩定成長之後的第二年下降。
延續2022 年開始的低迷狀態,交易價值跌至 1,470 億美元,出場數量大幅下降,融資額則降至 10 年來的最低水準,而就就交易與出場而言,科技業依舊是最集中的產業領域,能源和自然資源產業是唯一交易價值和交易量成長的投資領域,說明更多投資人正放眼於與能源轉型相關的資產。
不過,有限合夥人仍然對該地區的一些國家持樂觀態度。根據 Preqin 的 2023 年投資者調查,私募股權投資人士將日本列為未來 12 個月私募股權投資機會的三大已開發市場之一,印度和東南亞列為最具投資機會的兩個新興市場,由於普通合夥人面臨退出投資、向有限合夥人返還現金以及籌集額外資金的壓力,許多人將重點轉向投資組合管理和出場規劃。
隨著企業的獲利下降,較為積極的基金著重在被投公司的營收成長和利潤率改善。而私募的報酬率是 2023 年的亮點,再次證實私募基金依舊是一個有吸引力的投資類別,在 5 年、10 年和 20 年範圍內的表現遠遠優於公開市場ㄝ截至2023年底,產業數據顯示亞太地區依舊有充足的投資資金,確保未來能進行更多投資。
各國呈現不同局面:日本一支獨秀
在中國,由於經持續低迷,加上政府祭出各種法規限制商業活動,因此投資人仍保持謹慎態度。交易金額較上一個五年平均下降58%,使中國佔亞太地區交易總金額的份額降至28%,較上一個五年平均水準43%大幅下降;同時,經濟不確定性也影響了紐澳、東南亞和印度的投資者,這些地區的交易額較前五年分別下降了 63%、47% 和 41%。每個國家在該地區交易總額中所佔的份額均有所下降,而且這三個國家報告的大型交易都比前幾年有所減少;韓國的表現略優於其他亞太國家,與前五年均值相比,交易價值僅下降了 20%,從而增加該國交易價值的市佔。
亞太私募市場的亮點是日本,其交易額較前五年平均成長183%,首次成為該地區第一大交易市場,價值超過 10 億美元的交易(大型交易)是日本交易價值激增的最大因素,幫助該國在亞太地區交易總價值中所佔的份額從之前的五年平均水平 7% 提高到 30%,相較之下,日本的交易數量份額僅為 10%,交易數量僅比前五年平均成長 9%。
有幾個因素使日本成為對投資者有吸引力的市場,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該國擁有大量具有巨大業績提升潛力的目標公司,另一個是公司治理對領導團隊施加壓力,要求處置非核心資產,鼓勵分拆和剝離,另外,鑑於人口老化,日本也面臨缺乏繼任候選人來領導越來越多公司的問題,而向私募股權基金出售產品越來越被視為一種可以接受的解決方案。
日本擁有相對穩定的監管環境和持續的低利率。即便具備這些優勢,但日本是一個複雜的市場,需要專門的本地團隊,招募和留住人才是投資人最關心的問題,日本貨幣波動較大,且該國私募產業規模相對較小,該國初級市場要成長仍需要一定時間。
在投資項目上,大中華區發生完成4 筆大型交易,較前五年平均 14 筆大幅下降。其中最大的兩家是貝恩資本以32億美元收購秦淮數據,以及泛大西洋投資公司、穆巴達拉投資公司和洪山以20億美元投資時尚公司Shein。而韓國也完成三筆大型交易,其中包括 EQT 以 23 億美元收購 SK Shieldus 多數股權;UCK Partners 和 MBK Partners 以 19 億美元收購 Osstem Implant;以 12 億美元的價格將 SK On Co 的股份出售給包括 MBK Partners、高瓴資本、卡達投資局和貝萊德在內的業者。
自 2016 年以來,印度首次在科技領域沒有發生任何大型交易,而且總數僅為 3 起,而此前五年的平均交易數量為 7 件,該國2023年的大型交易包括淡馬錫以20億美元收購Manipal Health Enterprises; EQT 和 ChrysCapital 以 11 億美元收購 HDFC Credila Financial Services;以及Brookfield Renewable 和 Global Power Synergy 對 Avaada Energy 的 11 億美元投資。而澳洲和紐西蘭僅發生了兩筆大型交易,而 2022 年有 9 件,包括 Advent International 以 12 億美元收購奢侈時尚品牌 Zimmermann 和 TPG Capital 以 12 億美元收購 InvoCare。
另外,科技與製造業領域再次主導出場,大中華區的IPO佔科技業退出額的42%,其中大部分是半導體公司,大型退出包括貝恩資本以 27 億美元的價格向 GIC(日本)出售 Works Human Intelligence 50% 的股份,以及 Tiger Global 和 Accel 以 18 億美元的價格向沃爾瑪出售其在印度電子商務公司 Flipkart 的股份。
在國家分佈上,印度的出場價值較上一年成長 12%,主要是受到近年來 IPO 激增後公開市場銷售的推動,2023年韓國的出場金額略有成長,但與前五年平均值相比下降了41%。當然,大中華區仍然是亞洲最大的出場地區,佔 2023 年總出場數量的 45%;然而,出場價值比2022年下降22%。
投資人更仔細規劃退出策略
在當今艱難的環境下成功退出的基金有幾個共同的關鍵特徵。他們仔細規劃退出策略,並在需要時更新計劃。他們也比同行更有效地為潛在新所有者闡明價值來源。我們的調查顯示,在 68% 的企業出場中,普通合夥人進行新的盡職調查或更新售前策略,向潛在買家強調投資標的的優點,例如對投資組合公司管理層對其策略深具信心,這或許使交易過程更加順利,擴大感興趣的投資者範圍,並提高出售價值。
不少私募資金認為,當售前策略和盡職調查能夠幫助普通合夥人強調被投資人的成長機會和價值創造潛力時,這項工作可能包括確定與買方的策略契合度,或在經濟狀前不家的狀況下維持有限的下行(down-side)風險。
與潛在買家確定良好的策略契合度還可以幫助普通合夥人增加以符合回報目標的價格出售投資組合公司的機會,舉例而言,若一家私募基金想要出售一家在亞洲擁有廣泛業務的服裝材料製造商,但該基金意識到最適合的策略是歐洲企業買家,該買家擁有類似但大多不重疊的產品組合,而由於歐洲的環保法規較嚴格,為了回應買家對該公司 ESG的擔憂,賣方可能得指出標的公司持續成長的環保產品組合以及成為零廢棄物企業的計劃的進展。
能源與自然資源成為主要領域
近十年來,科技革命一直主導著私募股權交易,但到 2021 年,投資人開始從風險較高、投機性較強的資產轉向防禦性資產,包括製造公司和與能源轉型相關的公司,這一趨勢在 2023 年持續,導致各行業的投資組合更加平衡,不過,即便 2023 年科技業仍佔亞太地區交易的最大份額,但僅佔交易的 27%,低於前五年平均 41%。相反地,能源和自然資源是唯一交易價值和交易數量成長的產業。交易價值升至 220 億美元,較前五年平均成長 7%。
能源和自然資源佔交易金額的 15%,比前五年平均成長 6%,交易數量較前五年平均成長 46%。主要原因在於,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提出淨零承諾以及法規鼓勵永續實踐,有限合夥人和普通合夥人越來越關注能源轉型相關資產,也推高這些資產的價格。
私募與基礎設施基金也對具有中高回報的中高風險業務感興趣,例如再生能源儲存或資料中心,兩種類型的基金都可能追求風險較高且有可能產生較高回報的投資,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資料中心受到資料在地化政策影響,各國政府可能會更仔細審查投資人背景與目的。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作者: |
蘇翰揚 |
學歷: |
國立中正大學企研所 |
經歷: |
產業分析師 |
專長: |
產業分析與市場研究 |
|
|
|
Facebook |
|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