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 專欄
專利大戰背景下的專利加值

Elent╱IH資深專利工程師,中國專利代理人

2013.08.16
         

作者簡介:

作者Elent小姐大學主修材料化工,並取得碩士學位。畢業後曾任職富士康智權部門,後轉任專利事務所;目前為某大企業內部智權從業人員 (In-house IP),有十餘年專利從業經驗,具中國專利代理人證照資格。歡迎關注作者博客Elent職業生涯側記

專利權若無品質即無價值,僅僅是證書而已;若有品質瑕疵,則當然無效、或可撤銷、或不可執行,根本談不上價值。然而,很多企業或事務所都感覺到,專利品質不易管理,因沒有現成的專利品質規範可供專利生產作業依循。往往到了訴訟階段,專利品質才被重視,也才反省當初專利撰寫時沒有更加嚴謹。在國外大廠的專利廝殺輪番上演之際,身為中國企業,提升自己的專利品質,準備必要的武器彈藥,已是當務之急了。在這種大背景下,作為專利從業人員的我們,以及身處其中的企業,該如何調整應對呢?


最近常在媒體上看到國外大廠的專利廝殺輪番上演,加上前一陣子有4家聞所未聞的中國企業被337調查,不禁發出感慨:「經濟危機,大家日子都不好過啊!」一方面,在消費者購買力下降的情況下,國際大廠為維持自己的營收,確保自己的市場地位,必須打壓對手;另一方面,又不得不盯緊中國企業,因為中國的產品向來以物美價廉在國外市場佔據一席之地,這無形中削弱了自己的產品銷售量。

身為中國企業,提升自己的專利品質,準備必要的武器彈藥,應是當務之急了。君不見,中國政府近幾年的資助政策已開始逐步引導企業向申請高品質的發明專利、及國際申請邁進?在這種大背景下,作為專利從業人員的我們,以及身處其中的企業,該如何調整應對呢?歡迎大家發表觀點,說不定你的一句話,就是今後中國的專利發展方向。

下面我先抛磚引玉,說說我的看法:

企業專利策略:

首先,對企業來說,雖然有國家資助,但是也要逐步培養出「即使擺脫國家資助,也能以自身研發來創造成本」的能力。在發展專利初期的企業,可以設計合理的獎金制度,以鼓勵創新及專利部署,進而進行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的分析研究;以產業市場導向作為研發起點,積累一批優質專利及專利組合,以備不時之需。

這個產業市場導向往往需要提前佈局,對於本領域出現的新技術,雖然自己企業並未實際上馬,但是也應該儘早關注,作出前期的專利部署為往後開路,以免想到進入該領域時才發現到處遍佈別人的專利,步履維艱。做到這點其實不難,只要企業能善用專利檢索,關注競爭對手的研發新動向,並及時破解、改進或者深入分析行業技術空白點,找出新的利潤成長空間。所以很多大企業對專利檢索的投入很大,這點值得企業學習。

對於專利組合的部署,也不是在產出若干專利後,再將相關專利簡單相加捆綁在一起,而應是在產業結構甚至是供應鏈的關鍵位置,具體涵蓋競爭者相關產品,並阻礙其技術發展,進而反映到所處產業的產值營收;並在專利申請前,即對研發成果轉化的整體流程有所規劃,而不是僅憑事後硬湊。

其次,目前很多企業都在追求專利申請量,這是專利資助的一大副產品。最近上海試點資助政策改革了,於是有些企業甚至高校就大量減少申請量,這說明了目前的專利申請還是處於盲目跟風狀態,沒有立足於本企業所身處行業的產業結構、供應鏈甚至價值鏈來進行全盤佈局。其實,企業完全可以不用理會資助政策,僅僅把這個當做一個利多來統籌自己的專利佈局,這樣反而會更加得心應手。立足自身,以產業價值導向妥善規劃,針對每件專利,事先預估其產業結構、供應鏈甚至價值鏈;從專利形成階段即控制及壓低其數量,確保每件專利的品質及價值。同時,使所申請的專利形成專利家族(Patent Family)及網狀佈局,其產生的效應將比單獨申請個案放大若干倍。

 具體案件處理:

專利權若無品質即無價值,僅僅是證書而已;若有品質瑕疵,則當然無效、或可撤銷、或不可執行,根本談不上價值。

然而,很多企業或事務所都感覺到,專利品質不易管理,因沒有現成的專利品質規範可供專利生產作業依循。往往到了訴訟階段,專利品質才被重視,也才反省當初專利撰寫時沒有更加嚴謹。

曾經看過一則資料,指出英代爾 (Intel)的專利代理人或專利律師每人一年大約只寫18件專利,平均一個月一件多;在撰寫過程中同時進行包括產業資訊、現有技術及專利權項 (Claim)等大量論證,極為嚴謹。因此英代爾的專利能夠在市場中作為利器,將競爭者從產業鏈中排除,以確保其產品的全球市場佔有率。當時我就想,這在中國目前的專利作業環境下是根本不可能的。當所有的代理人都靠較低的抽成來追求數量的時候,怎麼保證每件案子都追求完美?這也造成了目前的現狀:很多案子都是草草結尾,什麼發明點、權項佈局,說起來都挺難為咱們自己人的。這就是大部分國內案件生成的大環境。在這樣的申請方式下,數量的策略是達到了,談判時用來唬人還不錯,但是,等真正用到的時候,才發現都是紙老虎,那不是悔之晚矣?

高品質的專利,建立在龐大的專利資料庫、現有技術文獻、及產業資料庫上;表現在權利範圍的字、詞、句的準確、權項組合的合理與邏輯關係,這需要對所屬產業技術領域的常用字、詞的精確定義、語法及其範圍大小、上下位關係,以及獨立項及從屬項的各項組合、及其所涵蓋的技術或產品最大範圍與邏輯合理性有充分的考慮。要得到穩定的專利權,需要全面檢索、比對及分析相關專利文獻及產業資訊,其基礎在於發明人及專利人員的知識、經驗、智慧及對審查標準的掌握。

因此,筆者一直認為,進行專利調查是磨刀不誤砍柴工,通過調查分析大量同一技術領域的專利,不僅瞭解了該領域的技術現狀,還能從中分析出本領域的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上各種專利狀態、組合、專利家族等;同時對於撰寫該領域的案件,也可以做到用詞準確,範圍恰當。

不論是企業還是事務所,都有必要反省專利從產生、管理、保護,利用各環節進行必要的改進,使今後所產生的專利能有價值效果且拿起就能用、並使自身適應並成長於要求不斷提升的國內外專利環境中。

 

更多歷期精采文章,請參閱智權報總覽 >>

Facebook 按讚馬上加入北美智權報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