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創新社會透視
小米手機32G版本開放首賣即出槌

李淑蓮╱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2013.06.17
         

在眾米粉(註:小米手機粉絲之暱稱)的期盼下,小米手機32G版本終於於以新台幣11,999元的空機價,在6月6日中午12點於其台灣官網開放首賣。這本來是喜事一樁,米粉們更是於開賣前幾十分鐘甚至是幾個小時前,就搬張小板凳坐在電腦前等著開賣的一刻在線上搶購;然而,當天中午12點一到,悲劇隨即發生。

北美智權報前期文章「從零專利到邁向300多 小米手機專利地圖大公開」已詳細分析了小米手機最新的專利發展狀況,這一期會針對其行銷方式作深入探討。 

3種悲劇

在官網搶購32G版本小米手機的米粉們所遇到的悲劇可以分為3大類。

(1)手慢搶不到:從連上線到進行選購,才短短3分鐘即銷售一空。由於小米事先沒有公布官網首購之數量,因此不少米粉質疑為什麼才短短3分鐘就搶購一空,難道只開放500台搶購?

(2) 到手成空:已經將產品放入購物車,但在結帳時卻被告知產品已銷售一空。這種情況跟第一種悲劇雷同,就像在網路訂購演唱會門票一樣,即使劃了位,票放進了購物車,但沒有在指定時間內結帳,已經選好的位子還是得拱手讓人。不過,從放進購物車到結帳完成,究竟限時多久小米並沒事先提醒,而這也是米粉們最火大的地方,就好像在超市把選好的商品放進購物車後卻給人搶走一樣。

(3) 無法結帳:這一項也是小米在官網開放預購的最大敗筆。小米在台灣的官網銷售手機是透過PayPal機制付款,然而由於事前測試工作沒有作好,以致有消費者結帳結了一整天,從中午到晚上歷經近10個小時仍未付款成功;有更悲劇的消費者甚至連換了十幾張卡刷卡付款,最後甚至被鎖卡,但已選購好的手機仍然躺在購物車中,無法成功結帳。

為了彌補首購的鬧劇及平息米粉們的怒氣,小米也於首買當天晚上即時宣佈追加2萬台32G版本手機開放訂購,從6月7日中午12點開始,到6月8日中午12點結束;除了預購價格降新台幣500元(即售新台幣10,699元)外,更承諾一個月內出貨完畢。

然而,在6月7日第二輪的官網開賣活動中,付款情況並沒有明顯改善,還是有很多消費者無法順利結帳,難怪有消費者懷疑小米對台灣消費者的誠意。在第一輪開賣前不久,小米在Facebook上鋪上【久等了! 我們準備好了!】的訊息,有米粉在事後表示,在兩次出槌後,這句口號看來格外諷刺,因為小米根本沒有準備好。

製造、通路、維修……逐漸強化中?

6月17日,報載台灣手機代工廠商英華達接獲小米智慧型手機訂單,就連小米的機上盒「小米盒子」也交由英華達代工,第2季初已開始交貨。如果消息屬實,則對雙方而言都是好事;不只英華達可有穩定的訂單收入,小米也可因增加代工合作夥伴而減少缺貨的困擾。

現在從訂購成功到收到商品,短則近2周,長則需要一個月,無法了解這是小米飢餓行銷的手法還是真的缺貨,但加上一些銷售及維修上的不盡如人意,一些消費者的不滿情緒已瀕臨爆發邊緣,更有揚言「就算小米手機CP值再好,但買不到也是白講,還是拿錢去買別的手機比較實際」。

令人感到不解的是,剛開始小米進入台灣是跟遠傳配合販售16G的機種,分綁約及空機2種方式販售;為此,遠傳除了在小米台灣首見會上站台外,還花錢在報紙買了整版廣告來協助推廣小米手機;然而,小米在台灣引進32G版本的時候,卻是一腳踢開遠傳,在自家官網上開賣32G版本的空機。究竟是為了要縮減通路成本或是要締造幾分鐘內銷售一空的「神話」,實在是不得而知,但嚴格來講,這次32G版開賣不算成功 - 在大部分搶購或有意採購的消費者都不滿意的情況下,能算是成功嗎?

此外,6月12日小米又公佈了全台12個「小米手機台灣維修站」,於台灣官方管道購買的小米手機者可於此12個維修站進行檢測及維修,也可送任一震旦電信門市諮詢。表面上是強化了售後服務及保固,但令人疑惑的是,全台才12個維修站,實在很不方便;為什麼在遠傳綁售的16G版本手機可以送回遠傳維修,但其他在官網買的小米手機卻要另闢管道?

小米是發燒友的手機?

小米創辦人雷軍曾經說過「MIUI為發燒而生」,「小米是發燒友的手機」,此言果然不差,小米手機的目標市場好像並不是一般大眾。

從4月24日小米台灣首見會,小米手機正式在台灣市場開賣至今,除了初期跟遠傳搭配銷售16G版本手機外,其他銷售方式及管道都不是針對一般消費者來設計的,也只有發燒友才能緊隨其腳步,瞄準的只是小眾市場。拿今年2月份台灣暢銷手機的數據來說好了,宏達電HTC的蝴蝶機以超過7.8萬支的銷售量奪冠,亞軍的Apple iPhone 5(16GB)及季軍的Samsung Note 2(16GB)也各有5萬多支,如果暢銷的大眾機種是這種數量規模,則小米現階段的銷售管道及售後服務規模恐怕很難消化。

如果小米在台灣市場只是想維持小規模的銷售,可以不用急著改善銷售方式及管道;比較好奇的是,雷軍當初表示進入台灣市場是為了試水溫,但試的究竟是什麼水溫?是消費者對產品的接受度還是對銷售方式的接受度?

 

更多歷期精采文章,請參閱智權報總覽 >>

Facebook 按讚馬上加入北美智權報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