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權報總覽 > 反創新社會透視   
 
已被關上的希望之窗:為什麼年輕人不願力爭上游?
蔡佑駿╱北美智權報 專欄作家
2015.10.21

靠著眾多移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18世紀的美國才得以打造維繫至今的繁榮昌盛;但是在台灣,劣化和僵固的工作環境讓年輕人越來越不敢再對未來抱持夢想,也不再願意像上一代一樣把全副心力投入到工作中。如果年輕人的希望之窗越來越小,台灣未來也只能力爭下游了。

很多人都聽過「美國夢」(American Dream)。18世紀美國獨立後,許多歐洲移民嚮往美國,當時只要肯願意努力奮鬥,任何人都相當有機會在美國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即使沒有家族父蔭、特殊階級、貴人相助、龐大資產等外援,只要懂得利用美國這個新環境的各種資源,或者新的工業技術,甚至設計新的商業模式,輝煌騰達的人生並不是夢,它真的可能實現。

圖1:1950~2015美國失業人口(萬人)

資料來源:U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2007年,美國爆發次級房貸,全球金融海嘯,2008年美國失業人口一度飆升到1500萬人。2014年,我在美國生活一段時間,看看經歷金融海嘯後,那朦朧的美國夢是否依然存在。

受薪階級的處境越來越像「工蟻」

你看過螞蟻工作的畫面嗎?那些工蟻的搬運路徑可能很多樣化,但不管中間過程如何,最後還是得回到巢穴。我大學畢業後思考著這個人生議題:大多數的台灣年輕人,其實跟工蟻差不多。不管是在哪個領域或努力的程度,年輕世代普遍都面臨晉升瓶頸和薪資天花板難以突破的困境,結婚育兒和買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地產這些目標,距離非常遙遠,經常性支出占經常性支出的比重十多年來居高不下,很多人每個月都在維持基本收支平衡,追著錢跑。結婚生子的年輕家庭更痛苦,台灣有80%的家庭,超過80%的收入都是用來支出日常生活所需,代表大多數的家庭難以存到錢,而且相對於進入社會10年內的年輕世代來說,國家資源和社會財富大多掌握在老年世代,那種「多努力一些,就能過更好生活」的激勵話語,聽起來格外諷刺,彷彿再努力的工蟻,依然是工蟻,實務上根本不會有所改變。「吃苦耐勞,努力向上」是假的,「低薪過勞,奴性至上」才是真的,在台灣如果要靠努力工作改變自己,還不如去買樂透。

圖2:1985~2013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及人民經常性支出佔收入百分比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衛福部

圖3:1976~2014平均每戶消費支出對所得比(按戶數五等分位組)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

2008年以前,台灣年輕人曾興起成為科技業電子新貴的風潮,加上學歷主義盛行,大學生攻讀碩博士的風氣興盛;2008年以後,金融海嘯讓全球貿易模式大洗牌,考公職、教師、銀行等「鐵飯碗」風氣取代電子新貴,因為與其在民營的自由市場激烈競爭,有過勞沒高薪,不如躲到「鐵飯碗」的保護傘之下,拿個餓不死養不肥的收入,進可攻退可守。許多長輩都支持家中子女往「國家鐵飯碗」發展,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大學延後畢業,或者待在家中忍辱負重拚公職,保守風氣逐漸成為主流;也有些年輕人則是往國外「打工度假」,或者微型創業,在微利的時代,企圖擺脫主流。其實不管是哪一種路線,都顯示年輕人失去了可以在台灣追逐「前途或希望」的耐心,

這種「夢想」在美國稱為「美國夢」,在中國稱為「奔頭」。2008年以來,我先後到澳洲、中國、美國,至少居住一季以上的時間,我在澳洲沒有找到「美國夢」或「奔頭」,但我體會到,澳洲為何可以成為全世界最適合居住的前三大國家──全世界最適合居住的前十大城市,澳洲竟然有四個!關鍵在於澳洲的社會風氣,還有經常性支出相對於經常性收入的比重相對較低。

澳洲鼓勵力爭上游,台灣卻在力爭下游

我在澳洲從事過至少5種產業的工作。在澳洲職場的規則是,不管你是前輩或後進或者所屬的職務,只要能表現得比其他同事更傑出,加薪或晉升機會其實相對較高。那是一個力爭上游的社會氣氛,你看到同事的待遇較高,你會設法讓自己變得更具備競爭力,爭取自己得到更好的待遇,這跟我在台灣職場的工作經驗有相當大的落差。

在台灣,你看到同事的待遇比較高,有些人會希望自己變得更強,能力超越同事,但有些人卻會忌妒這位同事為何待遇比自己好,或者工作負擔比自己少,因為在台灣職場很講究「先來後到」的倫理,那遠比自身的能力更重要。雖然大家在公司都是平起平坐的同事,但後進不管怎麼努力,待遇和職務上很難超越前輩,大家都難以超越「職場天花板」,與其高難度的力爭上游超越對方,不如期待同事的表現可以比自己更糟,或者想辦法讓自己獲得爽缺,自己過得比對方爽,工作比對方少,也就是「力爭下游」,大家的競爭力向下沉淪。當然澳洲也是有惡性競爭的職場,甚至很多亞裔雇主的企業,內部也是蘊藏「向下沉淪」的職場氣氛,但整體來說,澳洲職場上力爭上游、爭取前途的氣氛相對濃厚,對於勤奮勞動者來說,看得到「美國夢」或「奔頭」,對於自己的前途感到希望,這點是年輕世代在台灣職場上所看不見的現象。

經常性支出相對於經常性收入的比重相對較低,是澳洲生活的另一項優勢。大多數澳洲的中產階級,收入相對豐厚,加上社會福利的挹注,經濟和財務的壓力負擔相對較低。美國家庭擁有一棟獨立住宅、養育2或3位子女外加一隻寵物、每年擁有一個月以下的有薪假,稱得上是中產階級。澳洲中產階級要達到這樣的生活水平,其實比美國人來得相對容易,澳洲人工作是為了簡單生活(work for live)。我居住過的國家中,最悲慘的「中產階級」當屬香港人,那是典型的「工作取代生活(work no live)」,對多數的香港年輕世代來說,每天除了工作還是工作,或者是教育進修,大部分的收入,都用來繳交經常性支出,每天工作結束後剩下少許的休息時間,隔天體力還沒恢復又得繼續工作,根本無法騰出空檔來思考人生的方向,規畫創業或轉換跑道,日復一日無窮輪迴,完全就是工蟻的生活寫照,以我的親身體會感受來說,台灣是為了工作而生活(live for work),至於世界最長工時的國家:新加坡則是(work and work),兩國的生活品質即使比香港好,但相對於歐美來說,落差還是很大。

如果努力工作卻無望收穫,誰還願意努力?

2011年美國新增70萬來自全球各地的移民,2012年新增76萬移民,2013年新增78萬移民,2014年更暴增110萬移民;美國統計的移民人口加上移民家庭出身的子女,2014年人數高達5860萬,高達美國人口的六分之一,美國公民有八分之一是海外出生。美國是否還有著「美國夢(American Dream)」,答案可能因人而異,但對於這些移民來說,起碼心裡存在美國夢,即使美國的貧富差距越來越擴大,但他們仍希望這一代可以過得比上一代更好,而下一代可以過得比這一代更好。美國是個任何人願意努力就能達到夢想的國度,會穩定慢慢的向均富的方向發展,這種信念會維持整個社會、國家、政治的結構處於安定的狀態,提升經濟活力。如果沒有這種信念,那麼整個國家將了無生氣,年輕世代會認為自己像無頭蒼蠅般的沒有目的地忙碌;如果這種惡夢取代美國夢,那麼美國社會內部將會面臨極大的傷害。

圖4:1980~2014台灣家庭和個人收支變化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

工業總會曾發表「2015年工總白皮書」,內容評估台灣整體就業市場長期缺乏人才,年輕人不願屈就艱苦的工作環境或內容,也不願意排班或加班;老一輩的資本家們多有感嘆地認為,2000年代以前,年輕人願意低起薪,慢慢熬出頭的現象,到了2015年已不復見。其實從時空背景來看,不難體會箇中原因,2000年以前,台灣處於薪資成長爆發力最強的時代,隨著年資累積,確實可以感受到薪資的成長;但2010年以來,薪資成長幅度相當小,就業待遇扣除通貨膨脹的實際因素影響,甚至呈現收入縮水的惡劣環境。而且越來越多資本家不願與勞工分享獲利成果,進入公司的起薪很可能就是多年後的「頂薪」,大多數企業即使勞工長期熬下去,實質待遇也難以成長,薪資一開始就見頂了,台灣近年來充斥這類看不到「奔頭」的企業,隨著網路資訊流通快速,遞履歷前只要上網查一查,還沒進公司就能預估進公司後的「慘況」,這樣如何吸引年輕世代願意屈就賣命給公司?年輕世代不是不願意吃苦,而是吃苦了也看不見人生盼望或目標,如果整個社會和職場氣氛充滿這樣的氣氛,那也怪不得年輕世代對社會如此絕望。

全球許多已開發國家大多進入嬰兒潮老化退休的時代。1960年代以前出生的老年世代,他們仍然掌控大部分的國家資源、民間企業、社會福利,對於1980年代以後出生的年輕世代來說,社會資源剝奪感隨著時間發展,感受越來越深刻。未來年輕世代和老年世代勢必會在政治上積極為自己爭取更多福利和資源,從台灣的人口結構演變來看,世代之爭,才剛開始而已。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部落格『外匯是穩定投資的天堂』 (http://joejoeyourmoney.pixnet.net/blog)

 
作者: Joe(蔡佑駿)
現任: 北美智權報專欄作家、 全台最大外匯部落格『外匯是穩定投資的天堂』主編、東森電視台財經固定來賓、聯合理財網專欄作家
經歷: 壹電視、東森、非凡電視台財經來賓 、非凡周刊專欄作家、經濟日報專欄作家、聯合理財網專欄作家、經濟日報外匯擂台連三屆冠軍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本電子報所登載之文章皆受著作權之保護,歡迎全篇轉寄,但請尊重著作財產權,未經同意授權,請勿部分轉貼或節錄轉寄。 
©2015 North America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北市永和區福和路389號五樓 TEL: (02)8923-7350 FAX: (02)8923-7390 http://www.nai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