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權報總覽 > 反創新社會透視           
 
為什麼蘋果該做的是車用系統,而不是電動車?
科技新報
2015.03.11
蘋果投入汽車產業讓人跌破眼鏡,根據知名財經媒體 Business Insider 執行長 Henry Blodget所述,許多投資人甚至是他認識的矽谷大老,對蘋果即將跨入汽車產業也難掩興奮之情,但 Henry Blodget 則對蘋果跨入電動車領域這件事情感到不以為然,他認為蘋果即使在消費電子領域取得巨大成功,但依照蘋果最成功的商業模式 iPhone 來看,蘋果如果要投入市場,那個利潤率與投入的心力是否能成正比還有待商榷。

根據 CNBC 的報導指出,蘋果公司正有數百名員工投入了「電動車」的製造,消息一出讓許多矽谷的投資人震驚,這個一手成功打造了智慧手機市場的巨擘要投入汽車工業市場,是多麼令人振奮的消息啊?這個消息也讓各大媒體開始對蘋果進入電動車市場這件事情大做文章賺取流量,不過也有人對於蘋果進軍電動車市場的消息持保留態度,例如知名財經媒體 Business Insider 的執行長 Henry Blodget 即對許多人支持蘋果進軍汽車市場的態度感到憂心。

Henry Blodget 認為在一個不斷繁榮的產業中,總是會有蕭條的時候,這是一個產業發展的常態。矽谷成為全世界科技發展的重鎮,許多人歌頌矽谷、吹捧矽谷,矽谷造就了無數的成功人士,也為許多創業家帶來了無邊希望,不過創業的風險也是矽谷投資人所在意的重點,相較於十幾年前瘋狂砸錢的泡沫時代,現在的投資者已經比以往更懂得做風險評估。

不過,當這個對象是「蘋果」的時候,許多人似乎就變得有些盲目,而單純地認為這間公司將會再創奇蹟,電動車市場對這間公司來說並不算什麼,他們很快就能像當初推出 iPhone 般攻城掠地,讓全球繼續拜倒於「蘋果奇蹟」中,而失去了審慎冷靜思考的能力。

汽車產業的獲利模式

蘋果投入汽車產業讓人跌破眼鏡,根據 Henry Blodget 所述,許多投資人甚至是他認識的矽谷大老,對蘋果即將跨入汽車產業也難掩興奮之情,但 Henry Blodget 則對蘋果跨入電動車領域這件事情感到不以為然,他認為蘋果即使在消費電子領域取得巨大成功,但依照蘋果最成功的商業模式 iPhone 來看,蘋果如果要投入市場,那個利潤率與投入的心力是否能成正比還有待商榷。

Henry Blodget 拿保時捷來舉例 ── 在汽車產業中保時捷的淨利潤率較高,但也只有 15 % 左右,不過在汽車產業中已經算比較健康的,在該公司的正式報告中,2013 年保時捷共銷售了 16.5 萬台跑車,總共帶來了 140 億美金的營收,以及 20 億美金的淨利。

電動車背後的隱憂

但蘋果絕對不會是瞄準保時捷這類的高級超跑市場,而是瞄準大眾市場,目前來說電動車的銷量雖然節節升高,但在全球每年 8,800 萬輛的汽車銷售量來說(2015 年預計將突破 9,000 萬輛),2014 年全球電動車的總銷量只有 30 萬輛,占全球汽車銷售占比 0.34% ,即使電動車很可能會成為未來的主流(事實上還有一個氫燃料車的競爭對手),但在 2020 年 ── 許多人預計蘋果將推出電動車的時候,電動車的占比是否能達到一定水準還未可知。

畢竟電動車無論多好開、多麼注重使用者體驗,電動車仍然有著兩大限制:電量與充電站。電量可以藉由改善鋰電池技術解決,這部分有消息指出蘋果挖角了許多車用鋰電池工程師,但充電站的確是一大麻煩,尤其如果蘋果又想像 ThunderBolt 、Lightning 那樣搞個獨家規格,那所謂 Apple Car 充電站的建置之路只會更為辛苦,這可不是賣幾個轉接頭就能解決的事情。

圖1. Tesla 也面臨許多問題,雖然新聞最多,卻不是賣最好的電動車。
Image 001
圖片來源:Tesla

好吧!我知道你要拿 iPhone 來舉例

有些人認為蘋果以 iPhone 打開整個智慧型手機市場,他們也將以一個全面性的驚艷模式打入並改造汽車產業。的確,iPhone 的確可說是全球智慧型手機的先驅,這個產品改變了傳統的手機思維,,並讓手機上網這件事情受到全球矚目,並與後起的競爭者 Android 聯手,顛覆了全球的手機市場(黑莓相較之下就沒有這兩者成功)。

但如果仔細思考 iPhone 的誕生,會發現這其實是一個極為明顯的趨勢,事實上蘋果在 iPhone 推出之前,就已經在電腦產業耕耘了 30 年,這之間個人電腦走向了越來越行動化的趨勢,包括演變成筆記型電腦、之後的 PDA 等,這樣的轉變基本上是可以預期的,就像是把個人電腦帶到手機上,這幾乎可說是一個必然發展的趨勢,只是蘋果將這件事情做得非常好。

況且蘋果在打入一個市場時,並非完全倚靠產品的成功,同時也有聰明的銷售策略,例如電信商所提供的綁約價格,讓手機可以變得非常便宜,從 600 美元降到 200 美元甚至免費。但在汽車產業這種行銷模式非常困難,畢竟一台汽車平均都要從 2 萬美元起跳,而以蘋果的商業模式而言,一台掛著蘋果商標的電動車要價 6 萬美元也不為過,這種價格與手機可是天差地別,而且這背後也牽扯到更多複雜的金融問題,幾乎不太可能會依靠其他廠商補貼達成銷售的目的。

當然在中國已經有 80% 的空機不依靠電信商銷售,不過這除了跟中國的環境有關以外,也是因為 iPhone 已經打響了這個品牌,即使是 600 美元以上的空機對於一般人來說,仍然還在負擔之內的範圍,但對於汽車這種單價極高的產品來說,要考慮的事情就更多了。

圖2. 蘋果 2014 年各產品獲利占比
bi_graphics_applerevenue2-4
圖片來源:BI

電動車售價非消費性電子產品可比

汽車的設備可說是一分錢、一分貨,光是安全性的成本就無法節省,如果再加上蘋果需要在產品中實現高毛利的「傳統」,以及所謂智慧型車載系統的研發,就不太可能看到 3 萬美元的平價車款,但汽車價格越高、市場佔比就越小可說是鐵則。如果蘋果推出入門的「16GB 車款」(笑)是從 6 萬美元開始,那基本上就註定很難賣贏年銷量超過 900 萬輛的豐田汽車。

嚴格說來,蘋果如果全心投入智慧車用系統的開發,他可以更快進入並蠶食汽車領域市場;如果蘋果想要投入電動車產業,這部分將會是真正的跨領域挑戰,汽車(電動車)產業從研發、零件、組裝、倉儲、物流都與一般的消費性電子產品大相逕庭。

蘋果如果要投入這個市場必然得耗費大量心力與成本,成功當然皆大歡喜,但如果失敗的話,那賠進去的成本與時間可不是一台 Apple TV 能比擬的。況且跨產業的專利問題也應該是蘋果要考量的重點,那些權利金可是非常可觀 ── 當然,蘋果不太可能選擇使用 Tesla 的公開專利,這一向不是蘋果的風格。

原文請參閱《科技新報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