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權報總覽 > 反創新社會透視           
 
台灣教育一直沒教的必修課
蔡佑駿╱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2015.01.14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道理每個人都聽過,但在當前的學校教育中,我們卻一點也不在乎提問、思考、辨別的基本能力,只顧著把擁有多樣天賦的學生訓練成所謂的「職場即戰力」,殊不知在變化快速的年代中,昨日的新知到了今天已成舊聞,就算學校教育再扎實,整體競爭力還是每況愈下。台灣的學校教育真正該做的,不是即戰力式的專業技能訓練,而是像經濟、法律這些科目所注重的,更基本的邏輯思維養成。

長久以來,台灣教育最注重的主要是「德智體群美」五育之中的「智育」,而「智育」之中,又分為國文、數學、英文、自然、社會等五個科目,大多數台灣學生在中學教育的晉身之路,都是集中火力研讀這五項科目,尤其是國文、數學、英文等主力科目。但很多人會發現,大學畢業以後,中學所學的知識內容,在真實社會中幾乎派不上用場。這種教育制度是一套「行之已久的經驗和知識」的教學,為了應付舊時代的代工主義,也就是所謂的「工業化教育」,把大量國民送進學校,像流水線生產一般,在長達10年的中學和大學教育中學習相同的知識和技能,訓練好的學生就能轉化為生產力,然後進入職場工作。

這樣的問題是,如果出社會後不進入製造業,或者生活領域用不到這些技能,那麼過去耗費大量時間所學的「知識」,不就沒用了?

科學家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曾說過這段話:「Common sense is the collection of prejudices acquired by age eighteen」,意思是常識就是人在18歲前所累積的各種偏見。在資訊大爆炸的時代,因為知識和常識一直在蛻變和演化,學生在中學教育學到的知識,等出社會因為資訊落後而不敷使用,反而變成職涯發展的絆腳石。全球化下的新運作模式,逐漸轉移到重組知識、整合知識、運用知識,人們應該在學生時代,訓練思想變得更靈活、豐富創造力、實作行動力,這和舊時代「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機械化考試教育是不同的訓練模式。應該讓學生得到學習自主權,而不是安排他們學習「長輩們認為應該學的知識」,應該教育他們「思考的邏輯」和「思考的方式」,引導他們主動積極學習,而不是被動的填鴨式教育。

經濟、法律教育可以啟發邏輯思維

歐美的教育重視方法和思考,而華人的傳統教育注重結果,台灣教育應該引入更多「思考性」的課程內容,例如「邏輯」、「經濟」、「法律」等項目。為何是這三個項目?

法律和經濟的重要性,在華人的中學教育並不明顯;但出社會後,幾乎所有人都能感受到這兩個科目的重要性,幾乎生活所有事物都離不開這兩個項目,但台灣人在學校教育,對這兩個領域可以說是完全空白,但經濟和法律富含大量科學論證和心理學的複合式邏輯思維,卻是啟發思維的重要科目,而且不像是國文、數學、英文等科目是單一科目。

經濟學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學術項目,應該從中學教育就開始學習。中學數學教導的是簡單四則運算,但經濟學則要考量許多實務層面的因素,例如數學告訴你,麵包師傅能生產10個麵包,一個麵包價值10元,所以能賣到100元,但經濟學會告訴你,按照供需平衡的原則,當麵包賣到第3個,市場可能逐漸飽和,麵包只能降價到9塊賣出,等賣到第10個,麵包很可能只能半價出售,所以沒辦法賣到100元。數學教的沒有錯,但經濟學融入更多生活經驗和人性心理,更具備啟發性和自我思維。

經濟學教導商品的售價,往往不只是標籤上的價格,而是購買該產品和整個周邊配套服務所需要付出的時間和金錢。在自由競爭的市場,競爭力不只在價格和原物料成本上,還有品質與服務,價格只是把整套服務的價值,以量化的方式呈現出來;產品賣出後,包含「服務」和「時間」整個後續周邊價值,都可以有很大的變化彈性,高附加價值是可以創造的。誇張一點來說,如果人民從小就受到經濟學的洗禮,消費購買商品時更願意比較品質和價格,不會只以低價為優先考量,或許台灣就不會出現大量的黑心食品,因為當商品價格遠低於市場預期時,該商品必然有隱含的缺陷。

「沒有標準答案」才能促使學生思考

從匯率、單利複利、融資貸款、供給和需求、進出口貿易、產業結構到商品特性,都涵蓋在經濟學的範圍內,中學生相當適合灌輸這些知識,只是需要透過更生活化的教學,例如需要爸媽工作多少小時才能購買一台iPhone6;每天存10元,如果每年物價上漲2%,利率1%,那麼存錢到底是利是弊;一天工作8小時,時薪200,和一天工作12小時,時薪190的兩份職缺,急需要錢的時候,你會選擇哪一份。諸如此類的開放性經濟學,其實很適合中學生學習,「解決問題」、「客觀判斷事情」、「邏輯思考」的經濟學的目的,沒有標準答案,情況會根據當下的情境而有所變化,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主動思考頻率。

法律是一門重要的專業領域,只要在群體社會生活,多少都會涉及法律相關事務;法學也是一門實踐性相當強的課程,在歐美國家的學術教育中,法學是另一個層次的「專業」,不是其他職業可以直接並列的領域,那是培養領導人(政治、經濟、文化)的專業學問,美國總統歐巴馬、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法國前總統薩克吉(Nicolas Sarkozy)到英國前首相布萊爾等許多國家領袖,共同特色都是曾經從事法律相關工作。法律在歐美曾經是帝王之學,不是打打官司和訴訟那麼簡單,法律是研究人性、邪惡、正義的綜合藝術,了解法律和解讀法律,在古代是統治者的權力。當然中學生不用了解太艱深的法律,中學生需要的是,用邏輯去判斷「行為」、「合法行為」、「違法行為」、「犯罪行為」。

中學生適合學習以法律的觀點,來判斷人的行為,例如警察逮捕犯人,綁匪綁架人質,一樣的「行為」,怎麼定義「合法行為」和「違法行為」?另一個例子,酒駕意外撞死路人,這是過失致死罪,還是故意殺人罪,或者是公共危險罪?如何從法律的角度來定義?大多數人如果親身碰到法律相關的問題都是直接請律師,尋求律師的說法。學習法律,等於學會說另一種語言,法律訴訟就是原告、被告雙方不斷的互相提出問題,用法律來說服別人;因此,在不斷交叉詰問中,讓學生發現關鍵,並以適當的方式提出回應,讓表達語言流暢,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以理服人,等於培養學生的「洞察力」和「悟性」。

「法律」和「經濟」都離不開「邏輯」。邏輯是學習法律和經濟的重要根本,事實上,邏輯是所有學習的根本,透過「邏輯」,學生可以逐漸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甚至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不合「邏輯」的事情,背後必然有「邏輯衝突」,解決「邏輯衝突」,問題自然解除。當「邏輯」融入生活,最常見的就是「法律」和「經濟」議題,所以中學生應該學習「邏輯」、「法律」和「經濟」,即使沒有進入高等教育,進入社會依然會用到法律和經濟的相關知識,可以學以致用,比國文、數學、英文、自然、社會等學術科目更實用。只要學生的腦袋能夠靈活運轉,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標準答案,學習成就不會太差。

重視邏輯教育,讓歐美長期居於領先地位

歐美中學教育的課程難度,相對於台灣來說,其實是相對簡單的,但為何它們長期在科技、軍事、運動、電影、商業、管理、工業、航空等各種領域執世界牛耳?台灣教育仍然存在科舉考試的影子,學校教師會出很多很難的數學、社會跟自然題目來為難學生,你得先通過一個「通才」的考試,然後才有機會邁向「專才」的發展道路,但歐美的教育模式認為,如果你沒有打算唸大學,沒打算進入理工研究領域工作,就沒有學習高難度數學的必要,讓你專精在一個領域,比廣泛摸熟所有領域更重要。人的生命有限,一位優秀的廚師,讓他分散年輕歲月消耗在艱難的數學上,早在年輕時他就已遠離追求廚師的道路了。美國重視一技之長,你只要有一項比別人都強,不管你是生物、數學、唱歌跳舞、運動、影視、魔術、工程哪個領域,你都可以在社會生活,至於你會不會唸書,並不是那麼重要的事,學歷不能主導社會運作。

歐美的教育制度讓學生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批判的能力、實作的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剩下的時間讓學生自己追求想要發展的方向,「邏輯」、「法律」和「經濟」是能引起學生獨立思考的重要科目,台灣近年來出現源源不絕的教育改革浪潮,或許可以思考看看,與其讓學生埋頭苦讀在不實用國英數自然社會等傳統學術科目,為何教育中不考慮融入更多親近生活的「法律」和「經濟」。事實上,當學生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時,只要學生有興趣,真的想學習,而不是為了應付考試,這時候,國英數自然社會等傳統學術科目的學習反而會更順暢。

 

部落格『外匯是穩定投資的天堂』 (http://joejoeyourmoney.pixnet.net/blog)

作者: Joe(蔡佑駿)
現任: 全台最大外匯部落格『外匯是穩定投資的天堂』主編、東森電視台財經固定來賓、聯合理財網專欄作家
經歷: 壹電視、東森、非凡電視台財經來賓 、非凡周刊專欄作家、經濟日報專欄作家、聯合理財網專欄作家、經濟日報外匯擂台連三屆冠軍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