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創新社會透視
「cost down」和「保守民情」

Joe╱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2013.10.16
         

一個海峽,兩個國家,發展方向卻完全相反,中國是「晉級的巨人」,某些產業或多或少還有升級的態勢,台灣則是「進擊的巨人」,人民在圍牆下生活,好像能安居樂業,但實際上不斷被人剝削權利及自由,至今還沉溺在虛假的和平與經濟榮景中,如果說這不是共產制度,那什麼是共產制度。


1996年亞洲金融風暴過後,中國的經濟高速成長,人民平均收入也快速成長,但台灣卻反而進入了人民薪資停滯成長的狀態,實施共產制度中國,從2000年以來,人民追求更高效益的經濟產出,得到更高的薪資報酬,越來越資本化,實施資本主義的台灣,從2000年以來,人民撻伐富人和軍公教,越來越共產化,一個海峽,兩個國家,發展方向卻完全相反,中國是「晉級的巨人」,某些產業或多或少還有升級的態勢,台灣則是「進擊的巨人」,人民在圍牆下生活,好像能安居樂業,但實際上不斷被人剝削權利及自由,至今還沉溺在虛假的和平與經濟榮景中,如果說這不是共產制度,那什麼是共產制度。

台灣近十多年來,一直壟罩在兩種氣氛之下,「cost down」和「保守民情」,台灣社會很多詭異的現象,其實都是長期執行「cost down」所產生的衍生物,包含薪資待遇,如今台灣的輿論和民情盛行著,民間企業的勞工待遇,比不上軍公教等族群待遇。

事實上從全球公務人員的平均薪資來看,雖然台灣少數公務機關高層待遇頗高,但大多數軍公教基層的收入並沒有特別突出的高,實際上是民間企業的待遇從國際水準來看,實在是太差了,遠低於世界已開發國家的平均水準,但人民的輿論,卻是傾向壓低整體軍公教的待遇,而非抬高民間企業的薪資待遇,不是希望抬高自我的薪資,而是壓低其他國民的薪資,然後把企業和政府把「22K」設定為勞工的薪資標準,越來越多企業紛紛壓低員工薪資,不考慮每個員工製造的經濟產值不同,只以同工同酬的時薪制來對待員工,舉國上下,大多數人民的收入難以成長,造成大量優質人才出走國外,台灣正在倒退走回共產制度的模,不同時期的台灣和中國各自相比,2013年的中國比2000年的中國更資本化了,而2013年的台灣,比2000年的台灣更共產化。


資料來源:美國勞工統計局

「cost down」是指很多公司為了省開銷和成本,把能省的支出和財物省起來,把花出去的成本壓低,公司的獲利才能增加,例如把高成本支出,縮減成正常成本,連帶的產品高品質也會下降,在台灣,「cost down」的思維深植民心,人民甚至追求的是,只要能把成本壓到最低,正常品質降低為低品質也沒關係,盡可能可以節流為優先條件。

職場上,老闆把員工當作耗材,盡可能耗盡人力,久了以後,當員工的盡量摸魚,能少一事就少一事,放假和薪資越多越好,讓自己的工作收入效率最大化,4小時能做完的事,可能拖到6小時才做完,讓老闆覺得自己一直有事做,無法安排其他任務,老闆不想讓員工偷懶,繼續追加任務給員工,甚至在台灣非常龐大的製造業,許多企業員工,即使打卡下班了,還得刻意在座位上等待,比主管晚下班,營造假象,上下交相賊,造成無意義的工時冗長,在真實的生產力上,如果上班6小時能做好的工作,那麼何必低效率的工作8小時來完成,商業職場重視的是工作高效率而非勤勞程度,如果勤勞就是用「花多少時間去工作」來計算員工價值,效率就是用「最後完成多少工作」去計算員工價值,台灣的管理者和職員對於時間和資源的概念非常薄弱和含糊,只想窮盡辦法執行「cost down」,最後反而讓公司營運低效率,而員工自己也浪費時間在無意義的工作上。

在食品安全上,台灣歷經塑化劑、起雲劑、毒澱粉、黑心醬油等許多問題食品敗壞了台灣向來引以為傲的飲食王國名聲,雖然台灣政府的管理確實出了問題,但事實上要杜絕黑心食品不能只靠政府,消費者才是市場上最大的力量,顧客想要便宜的食品,購買商品計算價格都是還原成原物料的價格再計算,消費者只看低價,賣家只看低成本,成本壓低到了極致,開始思考更低價的原料,最後造就了台灣黑心食品,因為唯有一直維持市場最低價位的水準,才能持續活在台灣這個市場上,「cost down」的極致就是採用非法的材料,因為從員工、機械設備、管理流程等所有環節都已經壓榨完了,唯一能再壓榨的就剩原料。

業者訂商品售價扣掉合理利潤之後,剩下的就是原料的成本,人們購買商品,比較品質和價格的抉擇中,幾乎都是朝C/P值高的商品著手,也就是低價為優先考量,品質好壞暫放一邊,貪小便宜,長期下來,中高品質、價格較高的商品在市場被擠壓,劣幣驅逐良幣,無良企業非反而日漸壯大,消費者對於潛在的食品安全不重視,選出的民代和立委,進行食品相關法令修法時,自然也不會加倍重視,這些法令維護者認為,就算不重視食品安全,下次依然可以選上,採用黑心原料的業者自然敢肆無忌憚的使用非法食材和原料,因為企業主並未看到違法企業有悽慘下場,和冒險所得的利潤相比,寧可鋌而走險,賺錢至上。

整個社會的民心都在「cost down」,再加上台灣的「保守民情」,這也嚴重影響了台灣產業的「研發」和「創新品牌」,因為要產生附加價值高的研發相當不容易,研發是一種消耗時間,必須投入龐大的資金改良技術和實驗才有的結果,雖然成功的報酬率非常高,但研發的成功率非常低,大多時候根本無法預估何時才會有成果,產品研發結束到商品化的過程需要很長的時間,這段時間企業還是需要資金營運和負擔員工薪水,在沒有收入的情況下,研發企業能否撐到產品商業化賺到利潤都是未知數,研發不保證成功,就算研發成功了,也未必有盈利,研發和創新是一項往往成功率非常低的巨大工程。而,建立一個品牌,不管是產品品質、關鍵技術、建立通路、行銷方式、或後續服務等,多個因素皆需要同時考量,只有少數案例是靠創意經過簡單包裝就架構而成,大多數「品牌」的誕生過程其實是相當高風險、且耗時耗心思的。

因為台灣流行的是「Fast」和「cost down」這兩種特性,老闆要求的是能快速將產品推出或者壓低成本謀求中間的利潤,當國外企業的領先集團,預期數年之後會熱銷某項產品,研發一段時間,產品接近商業化了,台灣企業的研發團隊才會陸續跟進,時間成本已經比海外企業高出許多,即使員工有領先全球的前瞻性市場策劃,光是要說服大部份主管的懷疑態度,消除主管認為產品是否可以賺錢的疑慮,就相當有難度了,只要這項研發短期內無法發揮效果,社會環境就會迫使創業家產生生存的壓力,最終難以有突破性的進展,最常聽到的就是,「不能賺大錢,你做這個做啥?」,只要無法立刻帶來財富,台灣社會對於創新者的前瞻性和勇氣,根本不支持通常不抱支持態度,一個地區的社會創業氣氛早已決定了,該區域產業升級的難度。

現今的台灣,不只是一般民眾企業家,連企業家一般民眾都很保守,大多數人都想要一個安全而不會出問題的鐵飯碗生財工具,而實體經營產業和研發新商品或技術並不容易迅速獲利,最後,人民競相湧入投資房地產和股市,追求快速獲利,只要有足夠資金,,大多數台灣人炒房的意願都一樣強烈,許多民眾甚至可能願意縮衣節食,減少日常民生消費,只為了購買房地產與償還巨額貸款,當多數人民對於基礎民生用品從頭到尾的節省,這種消費者,就是用盡各種方法「cost down」的老闆的縮影,這種老闆就是前面那種消費者演化而成的,許多台灣的老闆,沒辦法理解國際上許多消費者想要的是什麼,賺錢跟花錢其實是一體兩面的行為,錯誤的消費觀念就是臺灣的經濟瓶頸,台灣企業到了國際市場依然只能「cost down」,沒當過正常消費心態的消費者,連自己也不懂得欣賞商品的價值,那麼要如何生產別人肯花錢的商品,又怎麼製造出大部分國際消費者願意購買的品牌商品,連產業升級都不知道目標在哪,很多人都在怪台灣很多慣老闆和無能老闆,事實上,更多人只是當不成老闆,否則他們也是慣老闆和無能老闆。

 

部落格『外匯是穩定投資的天堂』 (http://www.wretch.cc/blog/joejoejoe)

作者簡介
作者:Joe(蔡佑駿)
現職:

全台最大外匯部落格『外匯是穩定投資的天堂』主編、東森電視台財經固定來賓、聯合理財網專欄作家

經歷:
壹電視、東森、非凡電視台財經來賓 、非凡周刊專欄作家、經濟日報專欄作家、聯合理財網專欄作家、經濟日報外匯擂台連三屆冠軍

 

更多歷期精采文章,請參閱智權報總覽 >>

Facebook 按讚馬上加入北美智權報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