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3期
2022 年 02 月 23 日
  北美智權官網 歷期智權報   訂閱北美智權報  
 
從農業到中小企業,日本政府提供的繼承教育發人省思
農藝小精靈╱南方川田農園產銷履歷暨病蟲害服務社負責人

筆者曾留學日本農業專門學校,觀察與調查當地農業的方方面面;也曾參考台灣農業議題,並發表過關於日本農會金融精神[1]的介紹;試圖在台灣產業方向迷茫時,透過介紹國外事例,敘述制度起源的意旨,廣邀讀者一同思索務實的改善計畫。

Give, Key, Receive, Hand, Keys, Real Estate, Rent, Sale
圖片來源:Pixabay

在東方傳統思維上,「繼承」這一概念伴隨兄弟親族爭產官司或是宛如後宮皇子之間的鬥爭戲碼,是非常敏感且充滿忌諱的字眼。在施政行政上,往往有清官難斷家務事的盲點;因此農業輔導與中小企業顧問活動也不會去涉入「家庭關係」,更別說由外人來插嘴子女教育甚至是判定「繼承人能力資格」。然而,筆者卻發現同為東方文化的日本,居然在中小企產業政策法規與顧問資格訓練等領域直闖禁區;在北海道的農會組織還想盡辦法打造型男幫忙徵婚,不管是為公為私,筆者均感到不可思議與困惑。因此,在此廣邀讀者,從台灣出發,經過日本,再到歐洲的丹麥;透過丹麥養豬業強大的秘密,認識日本,再思索台灣,賦予「繼承」二字不一樣的社會意義與機能。

丹麥經驗

那麼,為什麼台灣跟日本同樣鐘情於既是傳統產業又是家族企業的農業或養豬業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看看丹麥的狀況。丹麥每年出口到國際市場的豬隻達3,000萬頭,佔全世界出口量四分之一,每一隻母豬的離乳小豬存活數達32隻,是台灣一般管理與技術水準的兩倍[2]。可見,無論是畜產技術還是事業經營管理的永續發展作法,丹麥足以作為調整產業文化與經營體質的參考典範,也因此有台灣的畜二代遠赴海外實習。

在相關的農業報導與調查當中,都提到丹麥等先進歐洲國家的教育及繼承制度。在丹麥,無論是傳承了幾代的家族事業,每位經營者都要經歷過正規農業學校的五年半紮實訓練,員工則是三年,藉此讓專業知識及經驗有系統化延續。雖然這未必適合台灣,但仍有參者價值。具體而言,丹麥的做法[3]是在農業法規上,直接規定若要取得一定面積的土地或是經營農業,就要接受「農業經營者養成教育」,取得農業經濟學人的資格認定。在稅法跟經營者退休繼承制度上,就算是親子之間也要課徵高額贈與稅,以有償的方式處理農場繼承,讓只有經營能力的人士從事農業,而不是人人有獎的均分。同時,透過如此有代價的模式來確保已退休經營者的生活安心無虞。在英格蘭南部穀倉地帶[4],當地更是奉行著異於日本社會的思維:考量整體經濟成長,要維持農業競爭力除了擴大經營規模別無他法;在考量維持下個世代競爭力的前提下,只要有必要人數的後繼者即可,沒必要全體農家都要有繼承者。

為此,除了互相驚訝國情不同外,不禁思索觀念想法上的不同,可能對於農業甚至產業帶來不一樣的解讀以及發展。同時,歐洲農業在考量「整體經濟成長」跟「產業競爭力」的具體做法以及相應的普遍認知,是否就是台灣各產業在追尋的「團結」呢?上述中,得以傳承數代還越發興盛的產業人文環境,又是否台灣產業該開始構思與建構的?

體制支援的重要

以筆者的思維改變當作例子,過往農業技術輔導或是制度推廣只談自然科學技術,相對缺乏人文社會的考察辯證。殊不知,連推動產銷履歷,我們面對的不是個人,不僅是農民,而是一個一個的家庭或是地方上一群一群的利害團體;做的也不是為政府績效而是一件又一件的商務專案,一定要面對跟評估到利害關係人的意願。反過頭來,如果欠缺家庭或家族的社會組織架構支撐、沒有專業機構評估與提供資金借貸,科學技術與管理體制也就沒有載體,即應證「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道理,形同往破底的容器注水。或許,這也是時任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校長戴昌賢感慨「以往養豬先進們回來後,大多是孤軍奮戰,新知無法延續,幾年後就中斷了」的社會背景因素。

從台灣養豬業放大視野到一般中小企業,是不是一樣有技術知識經驗以及經營管理無形資源如客戶人際等傳承上的困境?如果把日本農業的家庭經營協定[5]跟日本常陽銀行[6]對於地方中小企業預備繼承人以及年輕經營者的教育訓練放在一起看,便不得不得佩服日本商業文化坦然面對人類與家庭生命周期的豁達態度。

日本經驗

與含蓄且女性為附屬地位的日本印象不同,日本有銀行直接在演講題目中挑明探討在父親去世的時候該怎麼迎向經營的下一階段;透過行政以及稅務保險等補助措施,建立具體指引協助夫妻之間的溝通、建立計畫讓子女有參與感、孩子嫁娶之後要如何建立良好婆媳關係、父母親岳父母的扶養照護;更有金融相關機構指出一連串繼承的準備至少十年起跳,呼籲及早行動[7]。面對如此徹底又公然插手敏感私人領域的日本商業文明,筆者不由得在目瞪口呆的同時,聯想到台灣流傳著有禮無體之說,也能透過地方經濟金融的連帶一體感,理解其務實的表現。畢竟,小從中小企業因無人繼承或無人收買退場導致的借貸帳務未清,大到地方產業經濟的存續危機,無不影響居民的生活品質、就業機會,金融機構到政府施政當然會有所關注與操心。

筆者背景為農業應用科學,對於可持續發展或是永續發展,比較少考慮到經濟與事業內人文經營層面。而這可能是個漏洞,反映著台灣就算跟隨著世界潮流行動,未必察覺其背後的地方經濟基礎架構以及產業繼代發展的重要性,未能看到他國秩序或遊戲規則所保護的實際對象,導致深陷打造空中閣樓的危機。

再次看看日本,其實連日本本身對於家族經營也是抱持相當複雜且負面的社會印象[8]。2019年,日本超過百年的企業數達33,000餘家,其中九成為家族經營事業且幾乎都沒有上市上櫃。韓國在2008年對日本企業長壽原因的調查顯示,在41個國度中創業超過200年的企業有5,500餘家,半數在於日本;接著是德國的800餘家與荷蘭的200餘家。即便有著世界上家族企業長壽發展的傲人成績,日本中小企業廳依然發出警報直指:2025年將超過70歲平均引退年齡的245萬餘位中小企業經營者,半數仍未有關於繼承者的消息。就算農業也不例外,日本的產業政策努力鼓吹由非子女、非員工的第三者收購傳承,或是由第三方企業併購的M&A模式,以力求迴避「大廢業」的經營衝擊。

或許,在符合當代經濟與經營原理的角度來看,在台灣的各規模事業經營者要有著因為事業經營,開始思索與感受「社會連結與家族事業的永續發展方向」這一個人文題目。

 

備註: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作者: 農藝小精靈
現任: 南方川田農園產銷履歷暨病蟲害服務社負責人
學歷: 國立台灣大學農藝學系、鯉淵學園農業營養專門學校
經歷: 日本學校法人那須農場約聘牛隻飼育員
專長: 日本農業觀察、農業應用日文、安全衛生宣導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感謝您閱讀「北美智權報」,歡迎分享智權報連結。如果您對北美智權電子報內容有任何建議或欲獲得授權,請洽:Editorial@naipo.com
本電子報所登載之文章皆受著作權保護,未經本公司授權, 請勿轉載!
© 北美智權股份有限公司 & 北美聯合專利商標事務所 版權所有     234新北市永和區福和路389號五樓 TEL:+886-2-8923-7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