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企業要講究形象,產業的形象更形重要。
隨著韓國影劇的發展,在日本東京都新大久保一帶可見滿滿的韓式彩妝百貨,還有韓國物產超市,可以說韓國在面對外銷市場的集體品牌形象已然建立。韓國首都正名「首爾」跟韓國泡菜正名為「辛奇」[1],都顯示著時代的改變以及背後所投入的心力。
在台灣,不僅是百貨促銷活動可見韓國辛奇的販售,各大電子商務平台上更是無一缺席。因此,韓國辛奇雖然只是農產加工品,但其產業產品定位已經改變,更蛻變成為國家級的身分形象。筆者之所以提及韓國辛奇,是希望藉由此文與讀著們從「產地偽裝」以及「工廠衛生」事件,同理其經濟權益保護的必要。從不同的視點,以了解韓國社會的輿論為何如此氣憤,及在貿易摩擦處理上又有著什麼樣的台日韓的共通與必然。
照片來源:Jeremy Keith, CC BY 2.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2.0>, via Wikimedia Commons
筆者曾在日本留學考察,起先以為「優良農業標準」只是遵守國家農業法規的彙整或是作業流程的標準程序,用來擺脫末端檢驗管理而產生的源頭管理機制。然而,從農產品以及農產加工品的進出口規格驗證來看,相關產業人員與政策必須要體認到一個事實:標準不僅是標準、檢驗不僅是檢驗、產品規格不僅是產品規格等制度,其內涵的豐富度更涉及「休戚與共」、「雞犬相聞」的「經濟一體感」;而不是政府機構還是驗證公司怎麼那麼無聊在要求一些有的沒有的規定。筆者立場傾向產業政策保護,但是,要面對全球化等衝擊,產業與普羅大眾都一樣要做實質上的改變與調整,否則對外協商將口說無憑而導致潰敗,這就是在競爭中一起謀求生存。
食品安全衛生的背後
以最能引起消費者反應的食品安全衛生事件為例,雖然廠商只是違反食品衛生相關法規,但因為食物衛生是攸關你我的民生大事,因此事件的發生對於「產業形象」還有「社會衝擊」是不容小覷的。在台灣有屏東餿水油事件、進口不明油品事件、還有打赤膊奶茶工廠事件;同理,當韓國消費者知道自己購買的辛奇來自於衛生與作業環境等均是無法信賴的環境時[2],必然引起社會情緒上的軒然大波。雖然,站在輔導者的角度,這單純是設備廠房、員工教育、作業環境管理,以及背後的經營與資本投入等課題。
過往農業與食品生產受限於當地季節等因素,而產生了加工保存技術,過往的確是有加工生產就可能過關的年代。然而,如今卻不能如此思考,甚至是「低價競爭就贏」還是「設備投資不足」也不能當作藉口,往後的競爭也必然越來越激烈、經營的門檻也會越來越高。因為,爭議點遠遠不是眼前的食物,而是因符合當代商務經營競爭、開拓市場背後為「差異化」、「標準化」而投入的努力心血,也就是為「權益的保護」而起的衝突。
從辛奇的國家級行銷到國際糾紛
早在 2013 年 11 月,韓國官方就為了與中、日泡菜做出區別,在中國、台灣、香港等華語地區申請註冊「辛奇」商標,藉此提昇 Kimchi 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塑造其國家級產品的形象。[3]回過頭來,再以在台灣看到韓國辛奇的販售與行銷為例,先不管資本投入、生產技術、菌種配方與保健功效等等,單看其如此動用韓國影視產業的置入行銷、傳統服飾與文化宣傳來打造自己與產品的形象,怎麼可能容忍別人來混水摸魚分一杯羹或是放手讓心血付諸東流呢?所以,一樣是來自韓國中央日報的相關輿論反應[4],就好比是常見的台灣商務公關危機一樣:牛頭不對馬嘴。對方在談的是「商業權益」或是低價品進口取代衝擊,而自己卻在談文化起源歷史和民族政治論,話題無法對上自然會出現更大的溝通破裂,甚至演變成為「國際糾紛」。以筆者的角度來看,從韓國民眾開始重視進口食品安全衛生議題開始,無不是當代農產品經營輔導與產業政策的重要事例,值得持續關注。
電子商務的觸法危機
透過台灣的農產品產銷履歷實習輔導員訓練課程,筆者注意到電子商務的觸法危機,建議對於賣家買家以及交易平台要提供宣導及進行調查。不僅只是持續發生的非洲豬瘟疫區肉品透過郵寄包裹等管道伺機危害台灣養豬業權益[5];在食品標示以及原產地標示上,也難以掌握「來源」與「去向」。
據韓國媒體報導[6],韓國的農產物品質管理院的報告顯示,去年 (2021年)由企業舉發的產地標示不實檢舉有三千餘件、其中產地不實的白菜辛奇有接近2成;而豬肉不遑多讓,牛肉也有接近1成的違規,網路販售的違規商家數從前年的接近6百家成長到去年的8百餘家。偏偏這個時候韓國的辛奇究竟是不是韓國製造生產成為關注,豬肉與牛肉也因為重大動物疾病成為焦點,產地標示不實不僅會傷害消費者權益,還涉及本土畜牧產業的存亡,這就很考驗各家業者與國民居民間「生死存亡與共」的意識高低。
也就是說,在電子商務平台買賣農產品時,如何維持「消費者信心」以及維護「本土產業利益」,在現今已成了不得不思考的民生課題和產業課題。在網路世界,還有著轉賣商品的業者,可能透過電子商務從外國賣家購入,再透過其他平台轉售商品,對於產品生產製造的標示真實性、是不是仿冒或未授權商品,以至於地方或國家特產地理標示等是不是有侵權更是成了懸念。再者,以韓國辛奇為例,製造商精心準備了影視明星宣傳,那麼網路賣家能否因販售活動而加以利用,或者把國內市場取向的商品販售到國外市場時一併使用,就成了在商品設計時需要思考的課題。
最後,以台灣知名的三明治品牌為例[7],與筆者一同來思考什麼是品質。起先,筆者聽到的是該知名三明治品牌是因為觀光客帶著三明治搭飛機,經過一段飛行時間後食物中毒,替業者感到飛來橫禍莫名其妙上了新聞;不過,這也顯示了「產品警語標示」與「區隔銷售對象」等的重要及必要性。食物中毒事件往往代表著食品品質不佳或是經營管理有問題,易損企業形象。到後來卻冒出了商標權糾紛,不禁讓筆者思考所謂的「品質」還有「權益」,廣義來說一定包含了「企業形象」,而維持企業形象就要有完整的事業計劃。
也就是所謂的品質,靠的不是檢驗,不是人員的開除,而是企業的治理。作為品質基礎的基礎,食品安全衛生等驗證制度,依賴的也不是個別產品檢驗報告,而是合時的經營管理意識,否則容易出事情或扛不起自家招牌。以三明治品牌進軍韓國來說[8],也是背負著台灣形象,如同韓國辛奇在海外市場形象背負著韓國產業形象。其對於所謂的「品質管理」也不侷限於過去的思維,著手整頓了商標權與利益關係人的糾紛而不是單單強調勞力上的付出。而在這一連串努力中誕生的,筆者認為即是「權益」跟「市場差異」,也是文明貿易世界所共同珍惜與捍衛的。再次回到韓國辛奇的正名與行銷,不就是為了消費者權益以及本土農產品形象權益嗎?豈能容忍權益的損失與被忽視呢?
為此,在此主張看似與生活無關的貿易糾紛,諸如國際間食品衛生法規的修訂、當代企業經營概念的轉換,距離你我日常沒有那麼遙遠且「權益」是需要你我共同維護與監督,而這就是所謂的「一體感」。「權益的概念」更是共通的語言,也非起源於貿易戰爭等大國爭霸的陰謀論,而是源自價值觀念的碰撞。
備註: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
|
作者: |
農藝小精靈 |
現任: |
南方川田農園產銷履歷暨病蟲害服務社負責人 |
學歷: |
國立台灣大學農藝學系、鯉淵學園農業營養專門學校 |
經歷: |
日本學校法人那須農場約聘牛隻飼育員 |
專長: |
日本農業觀察、農業應用日文、安全衛生宣導 |
|
|
|
Facebook |
|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