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期
2020 年 06 月 10 日
  北美智權官網 歷期電子報   電子報訂閱管理  
 
台灣社會民情並不適合亞洲金融中心
蔡佑駿╱北美智權報 專欄作家

科技島和金融中心,各有其優點和缺點,很多台灣人抱怨高房價,但曾經身為亞洲金融中心的香港,比台灣更低的稅賦,房價可是比台灣還要高出一截,為了吸引大量國際資本前來投資,那樣的社會環境,未必會適合台灣人,走科技和製造業路線的台灣,改走金融中心路線,未必是更好的選擇。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chael Pompeo)在2020年5月底,正式通知美國國會,宣布香港已經失去自治區地位,香港不再繼續按照美國法律保證,以1997年7月以前適用於美國法律的方式對待香港。因為中國13屆全國人大代表會議通過「香港版的國安法」,美國官方打算取消香港獨立關稅地位,香港最近一年的經濟、商業、政局、社會自由度、安全性,完全是急轉直下,出現1997年以來最糟的情況,比2008年金融風暴還要更為嚴重,大量資金、人才、企業都在外移,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岌岌可危。

圖1:2007年至今香港每季經濟成長率

資料來源:https://tradingeconomics.com/hong-kong/gdp-growth-annual

圖2:2012年至今香港零售業銷售額與訪港旅客變化(%)

資料來源:https://www.macromicro.me/

若中國經濟吸引力不再,香港重要性也自然下降

在環境變遷下,台灣有機會取代香港,成為亞洲金融中心嗎?實務上來說沒辦法。

首先,香港也早就從過去的亞洲金融中心,轉變成中國的金融中心了。國際資金和證券市場要和中國做連結,全都依靠香港,如今美國將香港徹底視為中國的一部分,包含金融與證券產業也不例外,若中國金融市場和經濟前景沒有維持過去的榮景,那國際資金前往中國的誘因自然會下降,香港的金融重要性自然也就會下降了。

比較起來,日本或許還比台灣更適合成為東亞的金融重鎮,而東南亞的金融重鎮則是新加坡,新加坡不管是語言條件、法律體系、稅賦還是金融法規等,都比台灣更具備金融重鎮的條件,一來是新加坡的全英文環境比台灣更完整,二來是新加坡屬於海洋法體系,「不成文法」的法律系統讓金融業的彈性度更大,發展空間也更大,政府沒有規定不能做的金融業務,金融業者就能去發揮,台灣的「成文法」系統,則是沒有法律授權,金融業者就不能擅自去做,兩者的彈性程度落差很大,新加坡和香港的金融法規,跟台灣相比,更傾向於保護金融業者,而台灣則是較傾向保護投資人,台灣的社會民情,認為政府應該要照顧相對弱勢的散戶投資人,但是對於國際金融業者來說,一切運作都要按照合約規範,投資人要盈虧自負,不能因為弱勢就毀約。

貧富差距拉大,是金融中心難以避免的副作用

而最大的困難度在於,台灣社會相對於香港和新加坡,民情更偏向社會主義,對資本家和地主們增加更多稅賦,透過稅賦和社會福利來降低社會的貧富差距,在台灣媒體長期的渲染下,很多台灣人可能會認為,台灣社會的貧富差距很大,但是和全世界的國家相比,其實台灣是相對的社會主義,貧富差距相對小許多。根據美國官方的統計,香港的貧富差距是亞洲地區極高的城市,吉尼係數超過0.5,高稅賦的大部份歐洲國家稅收與社會福利的調節下,吉尼係數可以壓低到0.35以下,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設定吉尼係數超過0.4是「社會中,收入分配不均的警戒線」,台灣是亞洲地區,極少數的相對低貧富差距國家。

表1:國家排名:吉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100

排名

國家

吉尼係數(*100)

9

Hong Kong

53.9

29

China

46.5

35

Singapore

45.9

42

Thailand

44.5

44

Philippines

44.4

48

Israel

42.8

57

Russia

41.2

78

Japan

37.9

83

Indonesia

36.8

88

New Zealand

36.2

92

Spain

35.9

93

Korea, South

35.7

95

India

35.2

98

Vietnam

34.8

111

Taiwan

33.6

資料來源:https://www.cia.gov

按照國際統計的標準,在貧富差距方面,新加坡和香港都是比台灣更為嚴重,因為一個地區要能夠長期吸引國際資金錢來投資或中轉,一定是透過極低稅賦、低行政成本、靈活且多元的投資產品與環境、低法律規範,只要能夠產生熱錢套利空間,資金自然就能吸引過來,但是長期維持在低稅賦的環境,國際熱錢長期投資的結果,房地產、物價很可能都會居高不下,靠資本營利的人,收入可能會逐漸水漲船高,但靠勞力維生的人,薪資可能長年低成長,整個社會陷入長期的貧富差距擴大。

香港就是那樣的社會環境,要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這會是很難避免的副作用,新加坡的規劃比香港好,不過那需要引入大量的低成本移民,搭配政府提供的便宜公屋,沒有最低工資的保證,企業能找到充足人力就好,才是吸引國際企業前來投資的誘因之一。至於社會底層的人民,能像螞蟻一樣辛勤工作即可,國家能留住國際熱錢,增加民間投資的成長,就算有一些貧富差距的副作用,人民還是可以接受的,反正新加坡人也只有「一個政黨」可以選。

台灣其實沒有必要成為所謂的亞洲金融中心,實務上也做不到。對台灣來說,能做出物美價廉的科技和製造業產品,還有文化輸出,優化全球最重要的科技產業供應鏈,搭配許多縮小社會貧富差距的社會福利政策,維持現有的稅率水平,或許會更適合台灣。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作者: Joe(蔡佑駿)
現任: 北美智權報專欄作家、 全台最大外匯部落格『外匯是穩定投資的天堂』主編、東森電視台財經固定來賓、聯合理財網專欄作家
經歷: 壹電視、東森、非凡電視台財經來賓 、非凡周刊專欄作家、經濟日報專欄作家、聯合理財網專欄作家、經濟日報外匯擂台連三屆冠軍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感謝您閱讀「北美智權報」,歡迎分享智權報連結。如果您對北美智權電子報內容有任何建議或欲獲得授權,請洽:Editorial@naipo.com
本電子報所登載之文章皆受著作權保護,未經本公司授權, 請勿轉載!
© 北美智權股份有限公司 & 北美聯合專利商標事務所 版權所有     234新北市永和區福和路389號五樓 TEL:+886-2-8923-7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