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教育,不只是中學,還有大學,改革之路可能都還很漫長,我不確定是我不適應台灣的教育系統,還是台灣的教育系統需要更多的優化,或者根本沒有所謂的正確路線,需要長期隨著時代演變而做修正,不管如何,我也沒有因為不適應台灣的教育系統,我的生涯發展就走向黯淡或失敗。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我有一位家人是名高中化學教師,她告訴我,她的學生對於許多學科都沒啥興趣,對於未來生涯規劃非常茫然,她想知道台灣的教育改革,不知道是不是在正確的道路上?
不過,教育改革真的有「正確」的道路嗎?我是高度懷疑這一點的,在1965年代以後,歐美許多製造業先後外移到亞洲地區,包含台灣、南韓、日本在內。工業需要大量的科學專長人力,於是教育系統就朝工業化人才量化生產邁進。直到21世紀,人們逐漸意識到,透過教育量產功能屬性接近的人力,逐漸面臨到越來越大的風險,因為人類的生產力大躍進,某些時間點甚至會超過人們的消費需求,當市場逐漸飽和,人類的經濟會轉為蕭條,然後回頭來影響教育。人類的生產力躍進並不會停下來,越來越先進的自動化生產,也能取代更多的人力,所以教育必須能培養出多元功能和興趣的人力與人才,那才會是未來社會所需要的。
但是這種教育系統要顛覆傳統社會觀念的大反轉,非常不容易,因為那無法直接複製已開發國家的例子,必須循序漸進的改善,讓台灣逐漸發展出本土的教育改革模式。這非常耗時間,可能一個世代以上的時間,都還無法翻轉成功,因為要讓教育改革成功,必須要教師、家長、政府三方的決策主導者的思維跟著翻轉,例如:在資本主義社會,學生畢業後,進入職場能產生多高的收入?工作穩定度有多高?風險能壓多低?這種深植民心的思維,會直接影響教育改革的難易度。
醫師、律師、會計師、科技工程師等專業人士,平均相對高收入、穩定度相對高,待遇遠比大多數的勞工都還優渥,教師、家長首先就會希望孩子和學生朝工作待遇好的產業努力,但有多少人的天性就是想當醫生、律師、會計師、科技工程師?沒做過這些工作,沒有那些產業的經驗,怎麼知道自己喜不喜歡?教師和家長,又怎麼未卜先知,直覺判斷小孩和學生適合往哪個領域發展?這預判的困難度是非常高的,社會的傳統思維和風氣沒有改變,教育改革就需要越長的時間才能「達成目標」。
考試分數高不代表有興趣投入
我記得我從小就對科學非常有興趣,但也對商業不排斥,在求學過程中,所有的興趣取向測試,一面倒都是科學領域。我一直以為,我充分了解自己的「目標」和「興趣」,直到我上了大學,畢業後很高機率可以成為化學教師,我在大學期間,經歷了各種科學研究的經驗後,我才真正體悟到,我不是自己原本認為的那麼熱愛科學,我只是很擅長理科的「測驗」,從測驗中取得優於同儕的成績。相對傑出的成績,讓我誤以為自己很熱愛科學,我不排斥科學,但是對於許多科學的實驗與研究,我其實不那麼有興趣;很擅長計算和理解科學考試,並不等於會熱愛科學的實驗與研究。
但是在準備實驗與研究的器材與材料時,我發現實驗室的實驗,跟工廠工業化的製程,即使是要產生一樣的產物,那個設計過程還是有很大的不同。我意識到,工業要考量商業利潤和營運成本,那跟平常在實驗室的少量實驗,兩者的生產成本差距極大,相對於科學研究,我反而對於工業化製成的許多商業相關資訊更有興趣,然後開始追溯到研究原料的成本,甚至是原物料的價格波動。相對於科學原理,我內心對於那些商業概念,反而更加有興趣,後來甚至引導我去投資澳幣和南非幣,然後直接去澳洲打工與生活,去了解原物料出口經濟體的更多細節。
我認為的教育制度應該拆成兩個階段,一個是中學階段,那是讓學生具備基本的生活知識和技能,多學一些興趣也無妨,但尚不需要去決定學生的生涯方向,因為「人生經驗不足」,很容易決策錯誤,定錯方向。另一個階段是大學階段,但這個階段應該讓青年先去社會工作,有更多的社會經驗,了解自己真正需要什麼以後,再來考慮去大學學習。沒有就業經驗和社會歷練,從高中直接跳到大學,以我自己的案例,我認為很容易出錯,即使是早早就對興趣性向很明確的學生,也會有出錯的可能。我不知道有沒有「正確的步驟」,但我認為現行的學習步驟,是有問題的,而且沒有太多的容錯空間,因為當社會新鮮人進入社會以後,發現自己的興趣其實是其它選項時,他已經耗費至少4年的光陰了,這個歷程無法重來一遍。
如今是各種資訊大爆發的時代,網路資訊和影音科技非常發達,讓人們取得資訊的管道,不再局限於學校,人們有更多的選擇,例如自學,當你對某件事物非常有興趣時,你的高度熱誠會激勵你不斷的向該興趣努力和邁進,然後,你很有機會成為該領域的專家。即使你的年紀非常小,你還是可以透過網路自學,在該領域不斷的歷練,只是沒有學歷或證照幫你認證,但真正有一項技術在身,其實也未必需要學歷或證照幫你認證了。
學歷不代表能力,更不能保證日後成就
以我為例,我只有師範體系的化學系學士畢業證書,但那完全無法證明我在證券金融業的專長,如果我的能力在該產業是遠優於平均值,那我也不需要學歷或證照,我具備相對優秀的證券交易能力,就算沒有學歷或證照,我還是擁有這項技能,我也可以在網路上展現這項技能,吸引投資機構或資本法人來與我合作,我在我感興趣的領域努力,我的工作內容完全符合我的興趣。
我的求學歷程,算是失敗還是成功呢?我不知道正確答案,但我認為失敗的比例比較高,因為那完全錯誤引導我對自己的內心世界,但是我出校園以後的自行學習和摸索,反而讓我可以施展長才。套用第一段的問句,我如果在中學時期,許多學科都沒啥興趣,對於未來生涯規劃非常茫然,那是正常的嗎?我認為很正常,在學校面對各種同儕的考試和測驗,如果我沒有取得好的成績,當然都沒啥興趣,我又沒有過社會歷練,我怎麼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工作,對生涯規劃當然很茫然,這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了。
當我在證券投資領域打滾多年後,我曾經到台大、政大去旁聽些經濟學系的相關課程,我發現一個有趣的想法,雖然我的興趣是商業、投資、金融和經濟,但是如果讓我大學就相關科系研讀,我估計畢業後,再也不會想往經濟或商業的相關領域去就業,因為我大概大二以前就會覺得選錯領域了,這跟我在科學領域的經歷剛好相反,有些人喜歡觀察和研究科學現象,做那些不斷重複的枯燥實驗,靠邏輯推演得到結果,若是讓這種人去進行大量的紙筆考試和理科測驗,他其實未必能在大量同儕中取得領先優勢,但我可以。我對於那些實驗未必有興趣,但我很擅長考試和測驗,於是我可以取得領先優勢,讓我誤以為我喜歡科學實驗,接著回到經濟領域,我喜歡比對和分析大量經濟數據與圖表,然後去預判可能的發展結果,擬定應對方式,可是若要我先進行一堆統計分析的紙筆精算測驗和考試,做一堆理論研究,那我大概直接投降。
以我自己的經驗,我認為朝著自己的興趣發展,熱誠會推著你重複做一樣的事情,不斷的努力,直到達到專精的水平,我們需要成為自己的心靈導師,不管中學或大學的教育改革如何,自己教育自己。在網路資訊爆發的時代,自學是一項非常有用的「教育改革」,任何人只要有網路,幾乎可以找到各種領域的專業者,釋出許多專業知識讓你學習,而且可以同時在社會的歷練中,同步進行,修正發展和努力路線,這是我認為的,自己教育自己的方式,邊工作邊學習,然後臨場變通,那是我獲得最多寶貴經驗的方法,真的把知識、思想和技能掌握在自己身上,那才是教育最重要的成果。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
|
作者: |
Joe(蔡佑駿) |
現任: |
北美智權報專欄作家、
全台最大外匯部落格『外匯是穩定投資的天堂』主編、東森電視台財經固定來賓、聯合理財網專欄作家 |
經歷: |
壹電視、東森、非凡電視台財經來賓 、非凡周刊專欄作家、經濟日報專欄作家、聯合理財網專欄作家、經濟日報外匯擂台連三屆冠軍 |
|
|
|
Facebook |
|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