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期
2019 年 09 月 11 日
  北美智權官網 歷期電子報   電子報訂閱管理  
 
看完瓊瑤,來了台灣
李淑蓮╱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置入性行銷不是一個新的名詞,只不過近年來被韓劇發揮得淋漓盡致,才受到大家矚目。韓劇《藍色深死戀》在2000年9月在台灣上映的時候,應該是民眾第一次見識到韓劇置入性行銷的威力,接下來《冬季戀歌》、《大長金》、《來自星星的你》、《愛上女主播》、《太陽的後裔》…… 等等,其置入性行銷的威力更是屢創高峰,為韓國所帶來的產品銷售及觀光收益,都是天文數字。一份市調報告就顯示,單一部《來自星星的你》因帶動韓系美妝、服飾以及炸雞配啤酒……等等產品的風潮,共創造出累計超過3兆韓元(約新台幣900億元)的驚人經濟效益。[1]於是有人便開始質疑:為什麼韓國行台灣不行?其實台灣也是可以的,也有不少成功的例子,但多是在觀光的部分,產品行銷則仍有待加強。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8/8f/Edouard_Manet_004.jpg/2048px-Edouard_Manet_004.jpg
A Bar at the Folies-Bergère (Un Bar aux Folies-Bergère), 1882, Courtauld Gallery, London。
很明顯的可以看得到出來在櫃台兩端有紅色三角形的啤酒瓶是Bass啤酒;圖片來源:Wikimedia

韓劇將置入性行銷推至高峰,但最早的置入性應該是始於19世紀。當Jules Verne(朱爾斯凡爾納)於1873年出版冒險小說《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y Days 》(八十日環遊世界)的時候,因為作者名聲響亮,當時便有不少運輸業者及航運公司向Jules遊說,希望在故事中被提及,但這些業者是否有為此付費則不得而知。另外,法國寫實派及印象派大師Eduoard Manet (愛德華·馬奈)1882年的畫作A Bar at the Folies-Bergère (Un Bar aux Folies-Bergère)中,很明顯的可以看出來在櫃台兩端有紅色三角形的啤酒瓶是Bass啤酒 (Bass beer),至於Eduoard是為了增加作品的真實感還是收費式的置入行銷,同樣是不得而知。至於最早有跡可考的案例,應該是Jean-Marc Lehu(2007)的研究,指出Auguste和LouisLumière於1896年製作的電影是應法國Lever Brothers[2]代表的要求製作的,這些電影中都採用陽光肥皂(Sunlight soap)[3],而這可能是電影中付費置入行銷的第一個有記錄的實例[4],也是電影最早成為置入性行銷的管道案例。

台灣也行!

其實台灣也有許多「行銷」台灣的電影作品,像是1989年的電影《悲情城市》,就成功「促銷」九份,而近期一點的《海角七號》,也成功的「推銷」了墾丁;這些都是置入性行銷的好例子,不管是無意的鋪陳還是有心的置入,但總算是成功的讓更多人知道。然而,就商品的置入推銷就好像不多見,很少看到什麼台灣的商品是因為電影或是電視劇而爆紅熱賣,更遑論行銷海外。一些像是珍珠奶茶、鳳凰酥、芒果冰之類,應該都是看完美食雜誌或是美食節目慕名而來的居多。

File:Hijyoujyoushi.jpg File:Taiwan Chiufen (24906539977).jpg
電影《悲情城市》成功的行銷了九份,照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前文有提到,台灣電影在觀光行銷方面表現很不錯,其實只要稍為多花一點心思,便可以讓產品搭上置入性行銷的列車,隨著台灣的電影文創產業,推廣出去。筆者自問不是行銷專家,只能在這邊分享自身的經驗。

瓊瑤 vs. 亦舒 無形的文字行銷魅力

前陣子認識了一位旅居香港的台灣人,她說她是因為看了亦舒的小說而愛上香港的,所以千方百計要到台灣工作。筆者便跟她說:「我跟你相反耶,我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看瓊瑤的小說,越看越喜歡台灣,所以就來了台灣。」筆者很難想像會遇到跟自己一樣感受的人(雖然方向是相反的),相信各位讀者也很難想像,單憑文字描述,完全沒有畫面就可以讓人喜歡上一個地方,當然,主要是喜歡上這個地方的文化特色而不是單純的城市風光。

瓊瑤和亦舒的作品都小說居多,亦舒的作品除了小說之外,還有部分是散文,很明顯的不是什麼遊記作品,因此不會在作品裡刻意描述景觀,只是以城市(台北、香港)當作故事的背景。像瓊瑤的《窗外》和《一簾幽夢》,故事主要背景都是在台北市,像1960、1970年代的西門町、中華商場都是很熟悉的場景。而亦舒的創作生涯中有大部分的時間都在香港,所以以香港為故事背景的創作也不在少數,但亦舒對故事的場景描述是很模糊的,反而是對「港女」(很多時候都是女主角)的描述更為細膩。

很難解釋為什麼會看小說看到愛上一個地方,現在回想起來,覺得首要條件當然是小說要寫得好,這是一定的,如果連讀者都看不下去還能行銷什麼。筆者覺得好的小說就是會讓讀者代入角色(多數是主角),跟隨主角的腳步,在背景城市生活、認識那個城市。

再重申一次,除了景觀,文化是讓人認識及喜歡上一個城市的要素,而文化也就是置入性行銷很好的素材。例如說,台灣人喜歡泡茶,那可不可以設定電影主角也喜歡泡茶,然後置入一些品牌行銷;又或者手搖飲是台灣飲食文化之一,主角喜歡喝手搖飲也是可以的。要注意的是置入式行銷不能太hard sell,要一直出現但又不能強調,是不是有點難懂?筆者再舉一個自身的例子吧。

筆者唯一一次「被置入式行銷」的經驗是從日本卡通《棋靈王》來的。片中主角進藤光都背著同一個背包,上面沒有畫出任何品牌,但造型很漂亮。後來筆者在日本百貨公司看到同一款的背包,二話不說就買了下來。後來才知道,原來這個背包就是《棋靈王》的繪者小畑健自己使用的背包,他只是把自己的背包畫到漫畫裡而已。啊!「置入式行銷」就是要如此不經意才會成功!

 

備註:

 

作者: 李淑蓮
現任: 北美智權報主編
學歷: 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
經歷: 半導體科技雜誌(SST-Taiwan)總編輯
CompuTrade International總編輯
日本電波新聞 (Dempa Shinbun) 駐海外記者
日經亞洲電子雜誌 (台灣版) 編輯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感謝您閱讀「北美智權報」,歡迎分享智權報連結。如果您對北美智權電子報內容有任何建議或欲獲得授權,請洽:Editorial@naipo.com
本電子報所登載之文章皆受著作權保護,未經本公司授權, 請勿轉載!
© 北美智權股份有限公司 & 北美聯合專利商標事務所 版權所有     234新北市永和區福和路389號五樓 TEL:+886-2-8923-7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