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期
2018 年 11 月 28 日
  北美智權官網 歷期電子報   電子報訂閱管理  
 
從三角貿易變成中美選邊站,台商該何去何從?
蔣士棋╱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美中貿易戰越演越烈,夾在中間的台商早已苦不堪言。一邊是深耕了二、三十年的生產基地,一邊是利潤、銷售都最穩定的主要市場,台商該往哪邊靠好像都不對,但要轉移到另一個國家另起爐灶風險又太大。變成夾心餅乾的台商,下一步到底該怎麼走?

在過去的20年內,台商一直是全球化的受惠者。台灣接單、大陸生產、美國銷售的三角貿易模式,是每個台商都熟悉到不行的煉金術。但在中國大陸的生產成本逐年增加、美國人民對於工作機會外流愈發不滿後,三角貿易也漸漸踢到鐵板。

雖然美中貿易戰是川普(Donald Trump)總統上任後才正式引爆,但在過去數年內,全球貿易已經發生改變。根據IMF統計,在2012年至2016年之間,全球的貿易成長率都不到4%,已經無法帶動全球的經濟成長;即使2017年反彈至5.2%,不過受到美中貿易戰的影響,2018、2019兩年的預測值都只有4%左右(圖1)。這看在靠貿易吃飯的台商眼裡,絕對特別心酸。

全球貿易成長萎縮,台商受害深

圖1:2011年至今全球經濟成長率與全球貿易成長率變化(2018、2019年為預測值)

資料來源:「全球金融危機再現?」論壇會議資料,現代財經基金會,2018/11/15

更糟的是,過去能在美國、中國大陸之間左右逢源的台商,以後可能得左右為難了。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六所所長吳孟道指出,今年四月美國公布的第一批500億關稅清單中,中間財佔了53%,而消費財只占1%,「在這種狀況下,台商還可以從台灣出口,因為轉單效應而受惠」;不過第二輪的2000億美元中,消費財的佔比陡增至24%,而且稅率將自明年元旦起,從10%拉高到25%,才是對台商的重擊。「台灣對大陸和香港的出口中,有86%以上是中間財;所以當美國開始對中國進口的消費財開刀時,台灣很難不受影響。」

表1:2018年美國對中國課徵關稅重點內容

 

金額

消費財比重

中間財比重

資本財比重

第一輪

500億美元

1%

53%

45%

第二輪

2000億美元

24%

50%

25%

資料來源:「全球金融危機再現?」論壇會議資料,現代財經基金會,2018/11/15

即使受貿易戰波及,台商也未必會回台

遭受池魚之殃的台商又會如何應對?結果恐怕出人意料。根據電電公會的調查,有29%的台商決定不繼續擴大對大陸的投資生產,不過也有14%的台商會考慮與陸資企業合資經營。至於政府一直鼓吹的企業回台上市或投資,加總起來只有13%不到願意響應。

吳孟道分析,如果拉長時間從2014年開始觀察,就可以發現企業擴大在大陸布局的意願已經逐年降低,但因此就願意回台灣的比例,也始終維持在13%上下,吸引力始終不高。反而願意考慮與陸資合資的比例,從2014年的9.23%,已經成長至2018年的14.06%,顯示越來越多的台商已經開始把「在地化當作選項。」

「如果台商想的是轉移生產基地,不管往哪裡去都會有風險,」吳孟道指出,台商回到台灣,勢必得面臨五缺的問題,還有更難解的租稅特赦;繼續堅守大陸,生產成本也會繼續提高,而且得承擔美中貿易戰的所有風險;轉移至東南亞,等於從頭再來,還得適應全新的社會文化、法規制度,基礎建設也不見得完善;如果決定進入美國,不但生產成本非常可觀,廠商規模不夠大也談不到好條件。「簡單說,這些都是成本效益的評估,台商必須自己考量。」

既然不論往哪走都有風險,最佳解,還是往上走,就是持續轉型升級。「轉型升級已經是老生常談了,但這才是脫離困境的王道,」吳孟道指出,台灣無法脫離美中貿易戰泥沼的主因,就是出口當中佔了近九成的中間財。「我們沒有終端產品跟自有品牌,就無法掌握市場,所以貿易戰很難不被拖下水去。」因此,他認為,長遠來看台商還是得積極開創自有品牌,投資技術升級跟多角化經營,才能有立足之地;尤其中國大陸也越來越重視服務業發展,正是台商發展自有品牌的好機會,應該好好掌握。

 

資料來源:

 

作者: 蔣士棋
現任: 北美智權報資深編輯
學歷: 政治大學企管系
經歷: 天下雜誌記者
今周刊記者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感謝您閱讀「北美智權報」,歡迎分享智權報連結。如果您對北美智權電子報內容有任何建議或欲獲得授權,請洽:Editorial@naipo.com
本電子報所登載之文章皆受著作權保護,未經本公司授權, 請勿轉載!
© 北美智權股份有限公司 & 北美聯合專利商標事務所 版權所有     234新北市永和區福和路389號五樓 TEL:+886-2-8923-7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