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期
2017 年 7 月 12 日
  北美智權官網 歷期電子報 / 電子報訂閱管理  
 
年金改革、少子化夾擊!850億元能救大學教育嗎?
吳碧娥╱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台灣高喊教育改革轉眼超過20年,先前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五年砸了500億元不見所謂的「頂尖大學」,少子化又讓多數私立學校面臨退場窘境。但更殘酷的事實是,現在不過只是個開始,台灣高教市場最艱難的時刻還沒到來:大陸正不斷向台灣學生招手,未來教授可能因為退休金被砍而流向國外,台灣的高等教育是要和全世界競爭的,卻因長年被教育部專權把持,早已是死水一灘。當各大學校長齊聲疾呼「教育部管太多」,教育部卻在此時又端出高達850億的「高教深耕計畫」,對於台灣教育界而言,現在正值改革的關鍵時刻,教育部應該改變一手支配高教預算的作法,讓台灣教育市場化、產業化!

高中職免試入學放榜   學生皆大歡喜、學校愁

今年高中職免試入學剛在7月11日放榜,錄取率創下98.67%的新高,其中更有78.61%的學生順利錄取前三志願。對於絕大部分參加免試入學的學生來說,應該信手拈來都能錄取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學校,因為今年全國15區總共開出近24.3萬個招生名額,最後報名人數只有近18.1萬人[1],意味著有高達6萬個缺額等著學生來念,依據《高級中等學校多元入學招生辦法》規定,學生報名人數若未超過學校核定招生名額,將會全額錄取。在這18.1萬名學生歡慶達成階段性任務時,教育界則面臨著殘酷的事實:少子化威脅已不再是未來式,從教育部國教署公布的數據來看,全台灣從南到北無一倖免,而開出最多招生名額的基北區,缺額率甚至高達34.53%!

表一、106學年度高中職各就學區免試入學缺額人數

就學區

實際招生名額

報名人數

缺額人數

缺額比率

基北區

66,031

43,229

22,802

34.53%

宜蘭區

4,973

3,966

1,007

20.25%

桃連區

23,101

19,442

3,659

15.84%

竹苗區

16,934

14,241

2,693

15.90%

中投區

38,867

29,654

9,213

23.70%

彰化區

13,381

11,380

2,001

14.95%

雲林區

6,582

5,074

1,508

22.91%

嘉義區

8,547

6,807

1,740

20.36%

臺南區

18,937

13,903

5,034

26.58%

屏東區

7,910

5,862

2,048

25.89%

高雄區

29,176

21,358

7,818

26.80%

花蓮區

4,142

2,887

1,255

30.30%

臺東區

2,737

1,886

851

31.09%

澎湖區

808

758

50

6.19%

金門區

699

664

35

5.01%

總計

242,825

181,111

61,714

25.42%

資料來源:教育部國教署/吳碧娥製表

內憂外患夾擊   大學生存日益艱難

當高中職面臨招不足額的困境時,大學的處境也好不到哪裡去。大學退場警鐘在2016這一年已被敲響,預計到2028年恐有四成大學面臨倒閉(可參考北美智權報113期「私校悲歌!105年大學將掀起少子化倒閉潮 117年恐關四成」),《台灣大學排名網》曾經預估,假設適齡人口的大學就讀比率不變(過去10年平均約78%),大學在學人數將會由2015年的103.5萬人,下降到2020年的85.7萬人,消失的學生數為17.7萬,五年下來,消失的學費合計約為新台幣470億元[2]

除了在學學生人數不可逆的減少趨勢,台灣高等教育招生更面臨外在的競爭壓力。根據大陸教育部公布的資料,截至2015年10月,台灣共有10,536人學生正在就讀大陸高校[3],而這個數字每年正不斷在攀升中,因為大陸早已宣布要加強對台招收學生。近日大陸教育部剛公布,從今年10月1日起,具有台灣身份證和台灣居民往來大陸通行證的高中畢業生,只要在台灣學測成績達到「均標級」(占參考人數總數的前50%)以上,就符合申請資格,可向大陸普通高等學校申請就讀[4]其實早在2010年,大陸就開放台灣考生免試申請大陸高校,只不過最開始的時候,只收學測成績達到「頂標級」(占參考人數總數的前12%)的前段生,但隔年標準就降至「前標級」(占參考人數總數的前25%),如今進一步將條件放寬至「均標級」,大陸一方面縮減陸生來台名額,同時又積極對台灣高中畢業生招手,跨海搶學生的意味非常濃厚,顯見兩岸不光是科技人才競爭白熱化,現在更是從高教階段就開始搶生源,台生在大陸念大學不但能申請獎學金,畢業後也能留在大陸直接就業,從未來發展的寬廣性來看,確有吸引人之處,大陸方面各種手段的步步逼近,讓招生率本已然拉警報的台灣高等教育市場,處境更是雪上加霜。

表二、台生赴大陸就讀大學的四種入學管道

  1. 符合報考條件的港澳台學生,可直接參加港澳台地區的聯合招生考試;
  2. 參加大陸統一高考、研究生招生考試合格;
  3. 通過台灣地區學科能力測試等統一考試,達到同等高校入學標準;
  4. 通過大陸教育部批准的其他入學方式,經高校錄取後取得入學資格。

資料來源:新浪綜合

頂尖大學   離台灣越來越遙遠

接著觀察今年6月英國高等教育調查公司(QS)公布的《2018世界最佳大學排行榜》,台灣雖有台、清、交等十所大學榮登全球前400大,但半數學校排名都比上個年度退步,且只有台灣大學擠進第76名(詳見表三)。台灣高等教育要和全世界競爭,但公立大學排名不斷往下滑,私立學校又因少子化快撐不下去,眾所皆知台灣教授薪資遠不如鄰近國家優渥,本已難吸引優秀教育人才,不時聽到有教授被國外以數倍高薪挖走,加上立法院甫三讀通過「公立學校教職員退休資遣撫卹條例」,,由於目前政府規畫的退休方案均以「本俸乘以2」為計算基準,對於本俸約只佔薪資約50%的大學教授衝擊最大,退休所得將從現在的10萬元,一路降到2028年只剩4萬元,難怪清大榮譽教授李家同直言,「大學教授的薪水上落後於我們的鄰居國家,政府再砍退休金,就不必再談頂尖大學了[5]!」

表三、2018年台灣排名全球前400大學

資料來源:QS

台灣高等教育   公共化還是自由化?

既然眼前所見障礙重重,那麼台灣高等教育的未來又該怎麼走呢?蔡英文政府在十年政綱中主張「高教公共化」,顯然與各大學們期盼的「高教自由化」背道而馳。聯合報系針對國內大專校院校長進行台灣高等教育政策調查發現,「高等教育應朝自由化方向發展」幾乎是國內大專校院校長的共同心聲,贊成比率達九成八[6];高達八成六的校長直言「教育部管太多」。中華大學校長劉維琪受訪時也表示,「以目前台灣政府的能力,大學市場化對於政府的負擔較輕,公共化的話,會造成政府很大的負擔,台灣有很重的國防、社會福利的負擔,政府已經沒有額外的預算處理大學公共化。他認為,政府如果有錢,當然可以公共化,但如果政府的經費有限,那就乾脆採用市場化的機制,才能讓台灣的高等教育更好,更有競爭力[7]。」

「邁向頂尖大學計畫」效果未如預期,但顯然教育部並未記取教訓,如今又加碼推出五年850億元的高教深耕經費,這次每所大學都有基本分配額度,讓原本獨佔預算的頂尖大學聞之跳腳,對於瀕臨退場的大學來說不過杯水車薪。誠如劉維琪校長所言,讓教育採取市場化的機制,因為教育產業化是讓教育蓬勃發展的核心,若大學只能當伸手牌,靠著教育部的經費補助嗷嗷待哺,不但缺乏市場競爭性,教出來的學生又不符合產業界所需,學生畢業後缺乏出路就是最大的問題。台灣的教育界長年被教育部專權把持,早已是死水一灘,如今高教市場面臨內憂外患多重夾擊,但別忘記,現在不過只是個開始,最艱難的時刻還沒到來,對於台灣教育界而言,這是改革的關鍵時刻,何不趁此時思考全部打掉重練,把教育部廢掉、讓台灣教育市場化、產業化呢?

過去由教育部支配高教經費的方式,讓教改推行了超過20年卻一路倒退,應該直接把國家的教育經費用教育卷的形式按照家戶所得分級發給學生,然後開放所有大學自行組成公司法人,按實際需求彈性變更組織架構和成員,並效法美國教育界市場取向的作法,讓大學自由和企業界相互合作或結盟。既然政府阻止不了終究有學校會面臨退場的結果,何不採取優勝劣敗、自然淘汰,讓各級學校組成教育自治的平台,按照就業市場所需、而非教育部需求去調整學費和學習內容,讓各大學得以自由市場的方式相互競爭,如此才能徹底解放台灣搖搖欲墜的教育系統!

備註: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作者: 吳碧娥
現任: 北美智權報資深編輯
學歷: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經歷: 驊訊電子總經理室特助
經濟日報財經組記者
東森購物總經理室經營企劃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感謝您閱讀「北美智權報」,歡迎分享智權報連結。如果您對北美智權電子報內容有任何建議或欲獲得授權,請洽:Editorial@naipo.com
本電子報所登載之文章皆受著作權保護,未經本公司授權, 請勿轉載!
© 北美智權股份有限公司 & 北美聯合專利商標事務所 版權所有     234新北市永和區福和路389號五樓 TEL:+886-2-8923-7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