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期
2017 年 1 月 11 日
  北美智權官網 歷期電子報 / 電子報訂閱管理  
 
與其西進或南進,台灣自己最應該上進!
蔡佑駿╱北美智權報 專欄作家

面對美國新任總統川普和全新的執政團隊,在上任前不斷釋出對台灣友好利多的訊息,台灣政府應該大轉彎更改南進政策,積極搭建和美國貿易的橋樑,改善台灣的企業投資環境,減少本土企業的各種補貼,開放外國企業來台,放寬外籍白領人才來台就業限制。提升競爭力的方式是開放市場競爭,汰弱留強,南進或西進都不是良策,對台灣企業的長遠競爭力,幫助相當有限。

美國新任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即將上任,在他正式上任以前,他已經透過電視媒體、Twitter和內閣部署向全球多次表明,他對中國的態度不會太友善。中國希望國際社會接受「台灣和中國同屬一個中國原則」,川普則是多次刺激中國,提高台灣國際曝光度,抨擊中國在國際貿易方面占美國便宜,對於中國和川普都很強硬的態度,中國軍方則是佈署唯一的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號,率領另外五艘軍艦在台灣和日本海岸附近巡邏,一些國際媒體認為,中國和美國掀起戰爭的機率大幅提升了。

圖1:2015年全球各國軍事防禦消費預算(美元)

資料來源:http://www.globalfirepower.com/defense-spending-budget.asp

然而,按照現今全球的貿易版圖、軍事勢力、貨幣系統、資本流動、地緣政治、國際外交等許多綜合因素來看,美國對大型經濟體發動戰爭的機率實在是微乎其微。美國是極度強調資本主義的國家,考量戰爭支出、後勤系統、戰後秩序重建、國際外交等許多帳面和隱性的成本,美國對中國發動戰爭,短期來看肯定不划算,長遠來看也未必划算。美國不需要佔領中國,也不能沒有中國,他僅是不需要一個強勢的中國,美國需要的是一個弱中國,但是為了削弱中國的國力,發動大規模戰爭的效益實在太低了。

美、中之間發生軍事衝突機率太低

一旦和中國發生大規模軍事戰爭,中國北方俄羅斯、東邊北韓也可能發生戰事。雖然美國的科技和軍力足以徹底消滅中國軍力,但是難保美國本土不會遭受核武攻擊風險,更何況還有許多國際外交問題要處理,茲事體大。因此,即使美國是全球最大軍事消費國,每年採購金額抵過全球第二到第十名的總和,美國仍然沒有貿然發動戰爭的必要,美國有許多跨國企業在中國已經深耕經營,美國出口到中國貿易的金額近四年維持歷史高點。既然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仰賴國際貿易的比重相當高,透過國際外交和經濟貿易戰,就能產生不亞於戰爭的效果,實在沒必要對大型經濟體發動戰事,維持全球各區域市場的勢力平衡,遠遠比消滅大型經濟體來的更重要。

圖2:美國對中國出口金額

資料來源:https://stock-ai.com

圖3:2013年大型經濟體出口佔GDP比重

資料來源:作者提供

至於中國的部分,更不會對美國發動軍事戰爭。美國、台灣、日本在太平洋西岸實質上已經是軍事同盟,即使只針對台灣軍事動武,美國也會根據《臺灣安全加強法案》(Taiwan Security Enhancement Act),有理由出兵協助,封鎖中國突破東亞島鏈的作為,只要中國沒有實質軍事侵略,任憑中國叫囂,實質影響不大。中國執政者也明白,為了軍事統治台灣,必須動員和花費非常龐大的資源、人力與資金,面對全球第一強權美國,中國不管是在台灣海峽還是南海,整體評估下來的勝算極低,對於中國執政者來說,對美國發動戰爭可不是有利的賽局。

圖4:美、中兩國軍事實力評估

資料來源:http://www.rand.org/

既然美國和中國真的發動實質軍事行動的機率相當低,而且川普在上任前,數次的對外言論發表有利於台灣良性的國際能見度,台灣應該趁這次機會,強化自身的經濟結構與產業轉型。2011年以後,全球貿易結構已經有所改變,國際商品貿易呈現萎縮的趨勢,為了維護自身的經濟成長,川普呼籲美國企業回流美國製造和生產,美國福特汽車(Ford)在川普上任前,宣布取消在墨西哥設廠的16億美元投資計畫,改為在美國密西根州投資7億美元擴廠,用來生產電動車與自動駕駛車輛。

川普矢志把工作機會帶回美國

美國新任總統千方百計要求海外企業回流美國,否則將以高稅率來對待,但是台灣的政府,近年來卻鼓勵企業西進中國,或者南下東南亞,而不是鼓勵企業回流台灣建設生產。1990年代,台灣政府鼓勵企業投資轉移到東南亞,透過經濟力量來擴張台灣外交與政治影響力,1994年初,台灣政府大力加強對東南亞地區的經濟貿易合作,對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新加坡、越南、汶萊等多個國家擴大投資,然而1996年就出現亞洲金融風暴,許多台商投資鎩羽而歸。

亞洲金融風暴前後,中國改革開放的經濟成長效益越來越強,一些台灣企業透過「台灣接單、中國加工生產、產品外銷」的經營模式,擴大外銷貿易的規模,台灣對中國產生龐大的貿易順差,1990年代到2011年以前是台灣最適合西進的時期,不過台灣政府卻用「戒急用忍」的態度,抑制了西進發展規模。2011年以後,全球貿易結構出現轉變,那是台灣企業投資從中國撤退的好時機,但是台灣政府卻全力主張傾中政策,2015年底美國重回升息循環的經濟成長,東南亞這類體質結構較不理想的新興市場,外匯貨幣系統開始出現轉弱的徵兆,隨著美元利率逐漸提升,全球熱錢推升美元匯率,1997年東南亞經濟全面衰退的歷史很可能再度重演,但台灣政府卻鼓吹南進政策,回顧歷史,台灣政府總是很巧的在關鍵時刻做了錯誤的決策。

相對於川普鼓勵企業回流美國,台灣政府卻是鼓吹企業往外跑,這不是台灣政府應該做的事。不管是西進中國、北上日本、南下東南亞,還是東進美國,自由市場凡是存在套利空間,眼光銳利的商人看見了,自然會逐利而行,根本不須要政府去搖旗吶喊或指引方向,只要有商機,企業要前往投資,在自由民主國家,擋也擋不住。企業投資可以獲利的市場,不需要政府錦上添花去宣傳,企業投資難以獲利的市場,政府也不該逆市場而鼓吹前往投資。投資失敗了,還是得回來,就像近年來台灣商人陸續從中國市場撤退回台,即使政府完成對中國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或經濟自由貿易協定(FTA),面對中國本土競爭對手崛起,台商在中國市場的套利空間收斂了,沒有競爭力的台商依然得從中國撤退,這是資本市場的自然淘汰,政府也無法逆勢而行,相對於中國市場,台商要去東南亞市場面對的競爭壓力,不會比較小。

別只為了避開中國而力推南進政策

2000到2012年,許多台灣企業前往中國投資,初期,台灣企業的產品、服務、經營、管理等水平都比中國當地高出許多,他們只要把台灣運作的那套制度搬到中國就可以完全複製,不過也因為只要維持原本的能力就能打贏當地業者,所以這些企業大多數都沒有再提升自己的競爭力。然而,隨著時代變遷,不管是中國政府政策調整,還是國際經濟環境改變,中國當地業者逐漸擺脫劣勢,台灣領先優勢不再,近年來先後撤回台灣,或轉往人口結構較年輕的東南亞市場。

不管是哪個產業或市場,最好的策略都是產業持續升級和轉型,只有企業本身投資研發提升競爭力,政府積極開放外國業者前來競爭,管制有政治目的的中國企業進入台灣,良性的競爭可以讓台灣本土企業居安思危,精進自己。雖然產業升級轉型的初期會有陣痛,有些企業可能會撐不下去而被市場淘汰,甚至出走台灣,但這並不是壞事;商場上本來就會有汰弱留強的競爭過程,只有驅逐劣幣,才能成就吸引或培育良幣的環境。

不難看出,南進東南亞政策是新政府避開西進中國的替代選項,是意識形態下的折衷方案,但不管是往中國、日本、東南亞,還是美國,都不該由政府透過政策來主導,政府的功能是建立完善的投資環境,提升台灣企業的競爭力,不需要鼓勵企業往外跑。讓企業有競爭力,他們自然會追逐商機而選擇自己有利的戰場,台灣人很少聽到政府鼓吹東進美國市場的口號,因為北美市場是高度競爭的市場,競爭力強的企業不用政府吶喊也會自行前往,至於競爭力差的企業,他們只想找尋低度競爭的地區賺取蠅頭小利,短視近利,就算有政府吶喊,他們也難成氣候。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作者: Joe(蔡佑駿)
現任: 北美智權報專欄作家、 全台最大外匯部落格『外匯是穩定投資的天堂』主編、東森電視台財經固定來賓、聯合理財網專欄作家
經歷: 壹電視、東森、非凡電視台財經來賓 、非凡周刊專欄作家、經濟日報專欄作家、聯合理財網專欄作家、經濟日報外匯擂台連三屆冠軍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感謝您閱讀「北美智權報」,歡迎分享智權報連結。如果您對北美智權電子報內容有任何建議或欲獲得授權,請洽:Editorial@naipo.com
本電子報所登載之文章皆受著作權保護,未經本公司授權, 請勿轉載!
© 北美智權股份有限公司 & 北美聯合專利商標事務所 版權所有     234新北市永和區福和路389號五樓 TEL:+886-2-8923-7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