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3期
2024 年 08 月 28 日
  北美智權官網 智權報文章分類/搜尋   歷期智權報   訂閱北美智權報  
 
靳嚴博醫師的麥肯錫經驗:台美新藥估值相差50倍,生醫出海國際化不是選擇題而是必選題!
吳碧娥╱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台灣生醫上市櫃與興櫃公司總市值為493億美元,規模相較國際大廠仍有一段距離。由於台灣本土藥物市場有限、生醫產業在前期又需投入高昂的研發成本,因此對台灣生醫企業來說,出海國際化不是一個「option」,而是一個「must」,生醫企業從起步的第一天就要開始思考未來如何出海發展,尋求更多資金及更廣大的市場。

現任AGM International Group共同創辦人暨董事長靳嚴博醫師,是首位獲得美國富比士「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Forbes 30 under 30)肯定的台灣醫師,同時也協助哈佛醫學院規劃給生醫高階經理人的教育計劃。靳嚴博赴哈佛大學研究生醫科技商業化流程及策略,並曾任職於美國麥肯錫(McKinsey)管理顧問公司,協助企業解決複雜的商業問題,主要負責亞洲生醫及科技公司國際商務開發、授權合作(in-licensing/out-licensing)、募資諮詢及併購/上市策略規劃。在台北醫學大學生醫加速器 BIOMED ACCELERATOR日前主辦的講座中,靳嚴博以他在哈佛麥肯錫經驗,和台灣產業界分享生醫科技要成功商業化的創新策略。

圖1. 靳嚴博醫師分享生醫創新在美國的商業成功策略。

攝影:北美智權/劉家豪

台灣生醫產業的特殊性

靳嚴博指出,生醫產業前期需投入高昂的成本,且要背負極高的風險,是生醫產業與其他行業不同的特殊性。2018年美國每款新藥的平均研發費用約需5億美元,加上研發中止的其他成本,平均每款新藥研發耗資8億美元。美國藥物研發公司平均約投入25%利潤用於研發,相較軟體和半導體等其他研究密集型產業,平均研發費用占比為15%,藥物研發的成本相對更高。尤其在2017年後,美國PL 115-97法案降低企業研發費用的免稅額度,以及孤兒藥研發成本的稅收減免額度,進一步提高美國藥物公司的研發成本。

觀察台灣的生技市場會發現,目前台灣有224間生醫上市櫃與興櫃公司,總市值為493億美元[1],2023年總營收為233億美元。台灣生醫上市櫃公司占總體上市櫃公司總市值僅1.6%,生醫產業的占比相對低,全球前五大藥廠2023年單一公司的營收,都超過台灣生醫產業的總市值,顯示台灣生醫產業規模相較於國際仍有一段距離。靳嚴博認為,台灣和國際生醫規模的差距,導致台灣必須要精準選擇項目,我們沒有辦法跟國際級大藥廠或是擁有比較多的資源國家,直接競爭需要燒很多錢的大題目,台灣必須「聰明選題」才有機會。

考量到台灣本地市場規模,對台灣生醫企業來說,「出海國際化」不是一個「option」,而是一個「must」必選項,台灣的自費藥市場規模有限,多數新藥健保給付新藥價格低於歐美國家中位數,對研發型生技公司而言,難以回收前期研發投入成本。靳嚴博進一步分析,美國人口為台灣16倍,台美新藥平均藥價平均差異為3.1倍,換算下來等於50倍的估值差異,台灣生醫公司能從本地資本市場籌資的金額有限,生醫企業必須出海尋求更多資金及更大的市場。對於台灣的生醫產業來講,從起步的第一天就要開始去想:「我什麼時候要去對接國際資金?什麼時候要進入國際市場?」

認識生醫企業出海的資金來源

既然台灣生醫企業要出海發展,就必須具備與國際資金接軌的能力,了解不同資金來源非常重要,包括早期階段的創投(Venture Capital)和研究基金(Research Contract)、中期的策略合作夥伴(Strategic Partners),中後期的私募基金(Private Equity)和交叉基金(Cross-Over Fund)。

創投和私募基金的分別在於,創投可以承擔更大的風險和更大的不確定性;私募基金只願意投資比較穩的新創,必須是一間公司至少已經至少賺了3年的錢,加上不錯的營收成長狀況,才會列入私募基金的考慮範圍。雖然私募基金願意接受的風險值會比較低,但確定投資後的資金非常可觀,私募基金出手的金額至少都是5,000萬美元起跳。靳嚴博指出,比較有規模的創投,不會青睞市場已經太成熟、缺乏想像空間的項目,舉例來說,如果要投資一間公司到火星上面開發新的人類食物,私募基金會認為根本不存在這個市場,絕對不會給你錢;但如果你能描述得很合理、加上你的團隊正確,可能會有創投願意投資,這就是創投跟私募基金主要的差異。

至於開發中的科技,仍處於實驗性階段,沒有辦法量化市場需求的投資回報,則可以考慮申請研究專案的資金,因為全球頂尖的生技創投,每天要看的案子非常多,如果創投覺得你應該待在學校實驗室裡面,把一些實驗做完的話,絕對不會現在投你錢;因為一旦投錢變成公司之後,就要每天開始不停燒錢,營運壓力隨之湧現,有些事情就是要在設立公司之前先做完才是正解。

生醫企業募資時的注意事項

靳嚴博強調,作為一個生醫公司,你必須要非常清楚國際大藥廠的動態,以及大藥廠現在關心的方向,因為未來公司要出場時,最有可能的買主就是這些大藥廠。公司在尋求募資的時候,很難拿同一份資料去跟所有的大藥廠談,你需要非常高度的客製化,因為每一間藥廠的產品完全不一樣,必須說服對方願意相信,自己的產品跟藥廠的方向很契合,這會花很多時間去進行客製化。

再來就是現在的生醫領域,所謂的「名校情節」還是很普遍,公司團隊裡若有幾個哈佛、史丹佛、麻省理工學院出身的坐鎮,對於獲取投資非常有幫助。所以在形塑自己的團隊的時候,即使本身不是這些名校畢業,也要想辦法吸引名校人才加入你的團隊。最後就是公司的「估值」必須做得非常詳細,必須拿出數據和證據來講話,用數字來支持自己公司的價值。因為估值是很實在的經驗,沒有辦法單純在學術界去教的,靳嚴博推薦麥肯錫國際估值權威Tim Koller的著作:《Valuation: Measuring and Managing the Value of Companies》,這本書現已出到第七版,被英國《金融時報》盛譽為「從業者最好的估值指南之一」。

圖2. Tim Koller的著作:《Valuation: Measuring and Managing the Value of Companies》

圖片來源:McKinsey

靳嚴博過去曾跟著Tim Koller近身工作過幾次,只要買賣雙方對於公司的估值有歧異時,Tim Koller就會拿出實際的數字和公司資料,瞬間就能解決買賣雙方的紛爭。基本上Tim Koller只專注做一件事情,就是「幫客戶想怎麼讓他的公司變得更值錢」,計算出公司值多少錢之後,還要思考後面有哪些具體的作為,可以讓客戶公司的估值進一步提升,靳嚴博強烈推薦大家可以去看看Tim Koller這本書。

最後,靳嚴博也建議,台灣生技產業可以透過加強策略及資本營運能力來提升國際競爭力。雖然台灣技術研發力強,然而產官學研間的整合未臻成熟,早期專利佈局與商業策略方向不一致,未來可透過國際化商業策略定錨,推動技術及產品線發展,加強早期專利與商業模式整合,並透過吸引私募或創投資金,改善臨床試驗設計與規模。在國際競爭方面,至今台灣於國際上市的新藥僅13種,說明仍難打入國際市場,必須分析台灣優勢,擬定於國際出場所需的研發策略與產品組合管理,透過量化各步驟的執行風險,最大化資金效益,才能成功制定公司在各階段成長相對應的募資策略。

 

資料來源:

 

作者: 吳碧娥
現任: 北美智權報主編
學歷: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經歷: 北美智權報資深編輯
驊訊電子總經理室特助
經濟日報財經組記者
東森購物總經理室經營企劃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感謝您閱讀「北美智權報」,歡迎分享智權報連結。如果您對北美智權電子報內容有任何建議或欲獲得授權,請洽:Editorial@naipo.com
本電子報所登載之文章皆受著作權保護,未經本公司授權, 請勿轉載!
© 北美智權股份有限公司 & 北美聯合專利商標事務所 版權所有     234新北市永和區福和路389號五樓 TEL:+886-2-8923-7350